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与时代的产物,后现代主义的“大量文化”,或“受众文化”(16)则侧重于艺术的前文化层次,专门为取悦大众而批量制造那些缺少思想深度,没有丰富营养,膨化松软的文化快餐食品,以满足大众的感官需求。有青年学者将此称为“幸福的感官化”,是很形象而切入本质的。(17)如何防止这种“受众文化”戕害真正的审美文化,如何提高这种能“化”大众的“文化”的艺术品位,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果逻辑或历史地推导,面向21世纪,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我想,我们应当会迎来新的追求和谐复合美的“‘后’后现代”或“‘新’新古典主义”艺术的。


注释:
①审美关系系统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对应关系、审美环境与审美距离等元素构成的。其下为论述方便,简称为审美关系或审美系统。有关科学系统美学及审美系统模型的详尽论述,请见拙著《审美鉴赏系统模型》和《审美价值系统》,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②很多情况下,作为审美价值存在的并不是客体全部,而只是其某些构成因素,如对称、均衡等等。为了行文简捷,后文论述不再详细区分,笼统用客体指代。
③除去根据美的性质进行分类外,还可按美的生成内容进行分类,前文化美中有物理美、生理美、心理美;文化美中有文化美和社会美等等。本文限于题旨,对文化美与社会美没有加以区分。
④《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6页。
⑥请注意,这里也是从抽象的发生学角度论述的,前文化动物关系要成为现实的审美关系,还要受审美系统其它因素的制约,如审美距离等等。
⑦瓦西列夫《情爱论》192-193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
⑧参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9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⑨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36页。
⑩达尔文《人类的由来》54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1)、(12)普列汉诺夫《论艺术》32页、38页三联书店1964年版。
(13)B。雷德尼克《现代声学漫谈》16页,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
(14)转引自《美学译文》(2)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5)《狄德罗美学论文选》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大量文化”即“Mass culture”,通常翻译为“大众文化”,容易引起误读。但由于“大量文化”有硬译的痕迹,从其内涵特征出发,我认为翻译为“受众文化”更妥。
(17)王德胜《幸福与“幸福的感官化”》,《美学与艺术研究论丛》第二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