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会艺术到新理想主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衡判他们的标准有很多种。一种是从审美与价值观上,看他所创造的艺术究竟给人类提供了多大的美感和联想张力,第二种是从思想上,真正优秀而且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必然都是一些思想深遽,对世间事物具有一种非凡且深刻的洞察力的观察者。他们还会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一定的预言家的角色。而在我个人的眼里,王能涛则无疑是这样的一位。
人们衡量艺术家的优劣,除了其创作本身,还要看他是否在举手投足之间具备有一种大气和超越古今艺术同仁的风范。和王能涛的接触使我想起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心中把雕塑家罗丹与贾克梅蒂所作的对比。我一直以为,罗丹这样的智者和艺术家才真正地可以担当大师的角色,而贾科梅尼,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已。为什么会这样说?罗丹正属于我所说的那种具有某种预言力量和永恒力量的人物。他的作品洞察人类的心灵,达到人们精神世界所可能达到的最高度,而贾克梅蒂不过只是反映了人类生活受挤压、近乎于窒息的过程,换一句话说,他仅仅只是指出和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却并没有给人类找出一种方法或者一条道路,只是由着人类在各种各样所谓焦虑、烦恼、苦痛的生活中苦苦挣扎。而罗丹,他却因为他的作品的力量及对人类前瞻性的指引而获得永恒。
王能涛的作品正在越来越具有一种跨越时代的力量。虽然他现在还没有能力和罗丹这样的世界级的艺术家作比,但是他已经开始慢慢地向罗丹的这种精神境界和思想的深度靠近。在这个正处于艰难转型期并且已经露出了一丝丝光明曙光的中国社会,他的作品无疑越来越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青年时期澄积的诗意
王能涛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具有佛相。凡是参加过他在2000年秋天举办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展览的人都知道,他的笑脸绝对地令人难忘。他绝对不是那种因承受中国近百年以来的历史而多多少少变得有一点压抑或者焦虑的那种类型。反之,他没有任何精神上的负累。他的心中充满阳光。他个人把这种因为心态的健康而在脸上也表现得很健康的精神状态叫做禅。
其实和王能涛已经认识很久了。一年以前,第一次见到他,就被他所带来的一本小画册所震撼——那是一本不按照普通的出版规则来定制开本的小册子,宽宽的,以至于你竟然说不清它究竟是多大的开本。一翻开画册,一股热情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就扑面而来。
首先迎入眼帘的就是他的一幅叫“王府井”的摄影作品。这幅作品取景普通,把焦点放在中国首都最知名其实也很普通的一个商业区,然后通过他的观照,使它具有了一定的人文意义。他说他在这幅作品里要表现的是一种世界精神。
何谓世界精神?就是指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在他眼里都不分任何种族、任何肤色、任何国界地聚集在一起。当然也包括聚集在王府井这条中国最知名的商业性街道。他所想表现的就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聚合起来的精神。后来,他把这种精神的表达就叫做聚会艺术。
事实上,这种聚会艺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他的家中表现得非常厉害。只不过,他当时还没有把这种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聚会上升到艺术理论的层次上来。一直到2000年秋天,艺术家冷林到他的家中来玩,才一语惊醒梦中人,把他的那种开放式的生活方式称之为观念艺术里的一种:聚会艺术。
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王能涛绝对地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艺术家。那个时代,他还不过只是一个比较调皮而又同时比较听话的孩子而已。
他对记者曾经谈到过他的经历。其实很平凡,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他甚至于有时候认为简直没有什么好说的。“那是一个很容易积聚梦想与诗意的时代。其实人越贫困越容易积累起诗意。”他笑着说,“我是指那段生活而言。”他出生于1962年,那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相对比较热闹的时期。政治上的各种角色都纷纷粉墨登场,各种运动搞个不停。等到他十几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是“文革”的尾声了。
上小学,好玩。有一个姓吴的老师教他们绘画。那是一个只有二十来岁的漂亮女孩,艺术功底并不是很深厚,但是却给了很小的他们无限的想象。他们喜欢和这位老师在一起,喜欢听她讲所有与艺术相关的话。当然也包括照着那位女老师涂鸦画一些小人鸡鸭鹅什么的。一直到上中学,他的父亲正好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就给他们开了一个绘画班。绘画班的老师召振中,是一个受过专业的训练的人,一边给他们讲你们一定要以后当艺术家,一边言传身教,在上课的时候躲进自己的工作室去冲胶卷,画油画。
“那真是一个培养一种自由主义精神的时代。”王能涛笑着说,“当时经常有漂亮的女教师来找他,我们就很羡慕,心里想这种工作既吸引人又自由,如果我们以后也能做这样的工作那该多好。”1984年,他在已经在齐齐哈尔某个军工厂工作了五六年之后,突然又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向他青年时代的梦想迈进。
艺术上的探求
王能涛后来把他的艺术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哪三个时期?他是这样划分的——
第一个时期,五彩缤纷的表现主义时期。那个时候他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也曾经很苦恼地在那个大型军工厂画了几年的广告牌和写了几年的标语宣传口号。但是考上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的只有他一个,应该说他很高兴了。但他不然,他很不知足。因为视野的被拓宽。
80年代,是一个很热闹的时代。劳森伯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个大胆的西方艺术家一来就把中央美术馆的墙壁打了个大窖窿,他的艺术表现方式完全不按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进行。这一下子把王能涛他们吓呆了。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居然还有这样的艺术——想一想在他来之前,哪一个画家的作品不是被规规矩矩地在墙上挂着?有谁敢没事了把中央美术馆的大墙上捅一个大窖窿?同一时期,波普艺术进入中国,对他们又是一次冲击;再接着,85新潮艺术运动也在社会上开展起来。这一切都给了接受传统的美术教育与艺院教育的他们莫大的刺激。青春期的骚动与不安还有对艺术半知半解的认识搅得他们发起痒来。他们开始举办自己的艺术展。同时把一些锅碗瓢盆挂在墙上,美其名曰“艺术”。
1987年他在读期间,自已伙同同学及比较要好的朋友举办过一个“无题”艺术展。既为“无题”自然也就没有套路。他们把展厅里接进了一根塑料管,专门让人往里面灌水以制造流水声。同时,还规定每一个来看艺术展的人都必须要在烛光下看……年轻时期的幻想和激情在支配着他们,也同时给他们无限广阔的艺术联想空间。
“那个时候大学流行看佛、释、道等宗教方面的书,还有人看弗洛伊德和萨特。我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过来猛看一把,总觉得生活与我们过意不去。就这样,自寻烦恼。一方面在学校好好地学着画油画,一方面狂喊乱叫,好像世界都要给我们颠覆了似的。”
1988年,他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国际世纪艺苑工作。那也是一个艺术机构,可他觉得,这怎么也看来不像是一个搞艺术的人要从事的工作。正好他很早就已经开始早恋,女友是空军歌舞团的一个演员,待遇也不错,他们很早就住在了一起。等到他把户口一留在北京,她一分房,他就离开了那个单位,从事自由艺术创作。
最早也做生意,从事一些商业艺术活动。其间还从事过与房地产相关的活动。不过主要仍然是以艺术创作为主。他运气够好,认识了一个在加拿大使馆工作的人员,那个人经常地给他介绍一些国外的买主,就这样,他就在一种使馆文化的滋养下面滋润起来,一直到1995年在宋庄买下自己的房子。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开始画他的第二批作品,也就是红色系列。
“一开始我比较注重表现主义的东西,着重表现青年时期的变异以
人们衡量艺术家的优劣,除了其创作本身,还要看他是否在举手投足之间具备有一种大气和超越古今艺术同仁的风范。和王能涛的接触使我想起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心中把雕塑家罗丹与贾克梅蒂所作的对比。我一直以为,罗丹这样的智者和艺术家才真正地可以担当大师的角色,而贾科梅尼,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已。为什么会这样说?罗丹正属于我所说的那种具有某种预言力量和永恒力量的人物。他的作品洞察人类的心灵,达到人们精神世界所可能达到的最高度,而贾克梅蒂不过只是反映了人类生活受挤压、近乎于窒息的过程,换一句话说,他仅仅只是指出和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却并没有给人类找出一种方法或者一条道路,只是由着人类在各种各样所谓焦虑、烦恼、苦痛的生活中苦苦挣扎。而罗丹,他却因为他的作品的力量及对人类前瞻性的指引而获得永恒。
王能涛的作品正在越来越具有一种跨越时代的力量。虽然他现在还没有能力和罗丹这样的世界级的艺术家作比,但是他已经开始慢慢地向罗丹的这种精神境界和思想的深度靠近。在这个正处于艰难转型期并且已经露出了一丝丝光明曙光的中国社会,他的作品无疑越来越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青年时期澄积的诗意
王能涛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具有佛相。凡是参加过他在2000年秋天举办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展览的人都知道,他的笑脸绝对地令人难忘。他绝对不是那种因承受中国近百年以来的历史而多多少少变得有一点压抑或者焦虑的那种类型。反之,他没有任何精神上的负累。他的心中充满阳光。他个人把这种因为心态的健康而在脸上也表现得很健康的精神状态叫做禅。
其实和王能涛已经认识很久了。一年以前,第一次见到他,就被他所带来的一本小画册所震撼——那是一本不按照普通的出版规则来定制开本的小册子,宽宽的,以至于你竟然说不清它究竟是多大的开本。一翻开画册,一股热情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就扑面而来。
首先迎入眼帘的就是他的一幅叫“王府井”的摄影作品。这幅作品取景普通,把焦点放在中国首都最知名其实也很普通的一个商业区,然后通过他的观照,使它具有了一定的人文意义。他说他在这幅作品里要表现的是一种世界精神。
何谓世界精神?就是指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在他眼里都不分任何种族、任何肤色、任何国界地聚集在一起。当然也包括聚集在王府井这条中国最知名的商业性街道。他所想表现的就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聚合起来的精神。后来,他把这种精神的表达就叫做聚会艺术。
事实上,这种聚会艺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他的家中表现得非常厉害。只不过,他当时还没有把这种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聚会上升到艺术理论的层次上来。一直到2000年秋天,艺术家冷林到他的家中来玩,才一语惊醒梦中人,把他的那种开放式的生活方式称之为观念艺术里的一种:聚会艺术。
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王能涛绝对地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艺术家。那个时代,他还不过只是一个比较调皮而又同时比较听话的孩子而已。
他对记者曾经谈到过他的经历。其实很平凡,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他甚至于有时候认为简直没有什么好说的。“那是一个很容易积聚梦想与诗意的时代。其实人越贫困越容易积累起诗意。”他笑着说,“我是指那段生活而言。”他出生于1962年,那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相对比较热闹的时期。政治上的各种角色都纷纷粉墨登场,各种运动搞个不停。等到他十几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是“文革”的尾声了。
上小学,好玩。有一个姓吴的老师教他们绘画。那是一个只有二十来岁的漂亮女孩,艺术功底并不是很深厚,但是却给了很小的他们无限的想象。他们喜欢和这位老师在一起,喜欢听她讲所有与艺术相关的话。当然也包括照着那位女老师涂鸦画一些小人鸡鸭鹅什么的。一直到上中学,他的父亲正好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就给他们开了一个绘画班。绘画班的老师召振中,是一个受过专业的训练的人,一边给他们讲你们一定要以后当艺术家,一边言传身教,在上课的时候躲进自己的工作室去冲胶卷,画油画。
“那真是一个培养一种自由主义精神的时代。”王能涛笑着说,“当时经常有漂亮的女教师来找他,我们就很羡慕,心里想这种工作既吸引人又自由,如果我们以后也能做这样的工作那该多好。”1984年,他在已经在齐齐哈尔某个军工厂工作了五六年之后,突然又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向他青年时代的梦想迈进。
艺术上的探求
王能涛后来把他的艺术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哪三个时期?他是这样划分的——
第一个时期,五彩缤纷的表现主义时期。那个时候他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也曾经很苦恼地在那个大型军工厂画了几年的广告牌和写了几年的标语宣传口号。但是考上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的只有他一个,应该说他很高兴了。但他不然,他很不知足。因为视野的被拓宽。
80年代,是一个很热闹的时代。劳森伯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个大胆的西方艺术家一来就把中央美术馆的墙壁打了个大窖窿,他的艺术表现方式完全不按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进行。这一下子把王能涛他们吓呆了。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居然还有这样的艺术——想一想在他来之前,哪一个画家的作品不是被规规矩矩地在墙上挂着?有谁敢没事了把中央美术馆的大墙上捅一个大窖窿?同一时期,波普艺术进入中国,对他们又是一次冲击;再接着,85新潮艺术运动也在社会上开展起来。这一切都给了接受传统的美术教育与艺院教育的他们莫大的刺激。青春期的骚动与不安还有对艺术半知半解的认识搅得他们发起痒来。他们开始举办自己的艺术展。同时把一些锅碗瓢盆挂在墙上,美其名曰“艺术”。
1987年他在读期间,自已伙同同学及比较要好的朋友举办过一个“无题”艺术展。既为“无题”自然也就没有套路。他们把展厅里接进了一根塑料管,专门让人往里面灌水以制造流水声。同时,还规定每一个来看艺术展的人都必须要在烛光下看……年轻时期的幻想和激情在支配着他们,也同时给他们无限广阔的艺术联想空间。
“那个时候大学流行看佛、释、道等宗教方面的书,还有人看弗洛伊德和萨特。我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过来猛看一把,总觉得生活与我们过意不去。就这样,自寻烦恼。一方面在学校好好地学着画油画,一方面狂喊乱叫,好像世界都要给我们颠覆了似的。”
1988年,他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国际世纪艺苑工作。那也是一个艺术机构,可他觉得,这怎么也看来不像是一个搞艺术的人要从事的工作。正好他很早就已经开始早恋,女友是空军歌舞团的一个演员,待遇也不错,他们很早就住在了一起。等到他把户口一留在北京,她一分房,他就离开了那个单位,从事自由艺术创作。
最早也做生意,从事一些商业艺术活动。其间还从事过与房地产相关的活动。不过主要仍然是以艺术创作为主。他运气够好,认识了一个在加拿大使馆工作的人员,那个人经常地给他介绍一些国外的买主,就这样,他就在一种使馆文化的滋养下面滋润起来,一直到1995年在宋庄买下自己的房子。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开始画他的第二批作品,也就是红色系列。
“一开始我比较注重表现主义的东西,着重表现青年时期的变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