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二十世纪,在中国当代涉及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的大有人在。
如孙潜认为,“人,社会生活,也可能使人感到美或不美”,这得看“他的审美观点是否和对象的表现、性质相合”(29)。这里的“相合”,实际上阐释的就是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即客观事物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黄药眠、洪毅然关于美的一些具体论述也包含着部分正确的东西。黄药眠说:“一个人之所以会觉得这一个形象或那一个形象美,是和这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密切关系的。假定这个事物的形态,这个事物周围的环境,和他的思想倾向有一致或类似之处,那么他对于这个事物就会感到美,就会对他发生强烈的情感。”(30)在审美欣赏中,人的“思想倾向”就包含在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之中,不过是审美观念的组成部分。洪毅然说:“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人们,各以何者为美,何者为不美,是依据他们某种一定的‘美的观念’(概念)决定的。”(31)黄药眠和洪毅然这里所谈的美,不论是事物与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一致,相类似,还是由这种审美观念所决定等,实际上仍然是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启发和影响,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探讨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的还要首推吕荧。他说:“表面上看来,人觉得花的美仅仅只是凭借感觉(美感),实际上这个判断是跟生活观念美的概念以至观念联系着的。”(32)“在美的判断或评价中,人需要运用的是人生活中形成的一定的美的观念,……”(33)他并且这样归结说:“一切合乎人的生活概念,对于人的生活有益,能够增进人的生活幸福的事物,人称之曰美。一切不合乎人的生活概念,对于人的生活有害,能够妨害或破坏人的生活幸福的事物,人称之曰丑。”(34)所有这些看法概括起来就是说,在审美判断、审美评价活动中,只有审美观念才是判断、评价客观事物美与不美的主观尺度或意识标准,凡是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的客观事物,审美主体就认为它美。这其中深蕴的仍然是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美学家们的这些具体论述在所多有,非常丰富。深入、细致地揭示和阐发这些具体论述,我们对美的这种中介论意义就会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当代有那么一种“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看法,这是由美学大师朱光潜提出并竭力加以倡导的,影响很大。但他的看法与我们这里所讲的显然不是一回事,具有本质区别。朱氏认为,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思想、情感或意趣等相融合,便产生一种新东西,即“完整的形象”或“意象”,而美就在这个“完整的形象”或“意象”,是这种“完整的形象”或“意象”的一种特质,故而“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他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35)这实际上应称为美的意象创造论。但这种美的意象创造论显然是根本错误的,与客观实际大相违异。因为所有的意象,都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但并非所有的意象都能使人感到美。比如,一个墨痕,有人认为那是一朵花,花是生活美好和幸福的象征,花在这里作为墨痕的意象,当然是审美意象了,但有人却认为那是一个鬼,鬼在生活中谁都知道是指一种非常可怕、令人恐惧的东西,鬼在这里作为墨痕的意象,还能说是一种审美意象,具有审美意义吗?后来,对这一观点,朱氏又从实践论角度加以阐释。但坦白地讲,这些阐释与他原来的阐释相比较,实际上并没有显得正确一些。从实践方面来审视,只要一种实践成功了,或达到了目的,那么它总是体现着一种“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但这样的实践显然并不一定被人认为美,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普通常识。否则,任何一种实践从价值取向上都不成了一种伟大的审美实践吗?
除非是在我们所说的这种中介论意义上,否则,任何关于美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看法都不可能对美的本质真正有所揭示,有所界定。
上述我们从本质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主观的,从根源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从中介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而把所有这些联系、综合起来看,对美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最终可以有一个比较具体、完满的理解了,即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念对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统一性即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在最终的意义上,根本的意义上,审美即自认,美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意识。
注 释
① ② ③ ④ ⒇(21)(28)(32)(33)(34)《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400页,第416页、第416页、第436至437页、第513页,第531页,第401页,第406页、第452页、第509页。
⑤ ⑦ ⑧ ⑿(26)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155页、第159页、第160页、第232页、第160页。
⑥ ⑨ (25)(27)《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第1版,第87页、第108页、第109页、第242页。
⑩(29)孙潜:《美是意识形态》。《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第383页、第384页。
⑾ 《马列文论研究》第四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268页。
⒀ 《新华文摘》,1995年第11期,第40页。
⒁ ⒃《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第67页、第67页。
⒂《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第176页。
⒄《郑板桥集》,第222页。
(18)《鲁迅全集》第7卷,第49页。
(19)转引自《人民文学》一九七七年第九期所载何其芳的《毛泽东之歌》。
(2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31页。
(23)《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0页。
(24)《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53页。
(30)黄药眠:《评食利者的美学》。《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第64页。
(31)洪毅然:《再论美是什么和美在哪里?》。《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二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第166页。
(35)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一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第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