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东西方美学精神的整合之路(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地占有丰富的美学质料以建构东西方美学精神融通性整合理论体系,但是,其结果必然是形态各异。
古人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之谓和,故能生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人杂,以成百物”(注:国语·郑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论语·子路)由此可以看出,同而和能促成事物的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因此,可以推想经异中求同而又同中求异后的美学理论体系,其结果必然是各异的。然而,这种各“异”的现象又是健康的。因为无所不包的美学体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与此同时,各具特色的美学体系因各自面对的审美实践的现实情况不同,故其理论形态的发展必然导致相互间的“异”的加剧。各“异”的美学体系的冲突、碰撞又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融合、融通,新的一轮美学精神整合之路又开始了。如此矛盾发展,美学理论体系才能不断“贴切”地把握住人类特有的审美现象的特质。
罗素曾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可以看出,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种文化,往往是在两种文化交往和商谈中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的结果。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各种各样不同文化传统的因素,但它不仅没有失去欧洲文化的特色,而且大大丰富了自身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从一世纪至十世纪由于充分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并没有变成印度文化。”(注: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学术月刊,1997年第10期)由此看出,中国人是运用“和而不同”原则对待印度文化的。
美学的发展也同样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因为无“异”之“同”必然是僵死的。比较研究东西方美学质料整合成的美学体系应该是因民族而个性各“异”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通过美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可以展现思维者卓然不群的个性生命,以及所属民族的崇高智慧,进而可以显示人类精神的伟大,以开拓人类的心灵空间,以培育整个人类的文化品性。
可以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亦即同而异,异而通)是美学发展的规律,取“和”而去“同”是未来美学的方向,整合东西才有新质的生成,才有美学理论的发展。因此,在东西方关系上,“求同”并不是主要的,明异求通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5.结语:“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东西方美学发展到今天的无奈与尴尬的境地首先从世界哲学文化精神整合的发展趋向得到了启示。其次,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架起了东西方美学的桥梁并期望相互启发、彼此渗透、融合,期盼最终走向东西方美学精神的融通性整合之路。依我之见,美学的现代转型的实现并非易事;持“西方美学中心论”者与持“东方主义”者一样,只能走向美学的自我封闭;仅仅叫喊美学困境、美学危机也无济于事;提个诸如“中西化合”、“创造性转换”等口号也只能杯水车薪;丧失信心,放弃美学研究并转而将追求“精神家园”的热情置换成“肉身之乐”的世俗性,那么,美学转型就彻底丧失了希望。只有以踏实、开放的心态,思考东西方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发现线索,寻求突破口并最终力求实现美学的现代转型。通过本文论述,笔者认为应充分重视方法论原则的核心地位。古人云:“欲善其本,先利其器”。可以说,美学现代转型的过程就是独有的、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的寻找过程。然而方法论之于美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性并未引起众美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古人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之谓和,故能生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人杂,以成百物”(注:国语·郑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论语·子路)由此可以看出,同而和能促成事物的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因此,可以推想经异中求同而又同中求异后的美学理论体系,其结果必然是各异的。然而,这种各“异”的现象又是健康的。因为无所不包的美学体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与此同时,各具特色的美学体系因各自面对的审美实践的现实情况不同,故其理论形态的发展必然导致相互间的“异”的加剧。各“异”的美学体系的冲突、碰撞又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融合、融通,新的一轮美学精神整合之路又开始了。如此矛盾发展,美学理论体系才能不断“贴切”地把握住人类特有的审美现象的特质。
罗素曾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可以看出,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种文化,往往是在两种文化交往和商谈中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的结果。欧洲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各种各样不同文化传统的因素,但它不仅没有失去欧洲文化的特色,而且大大丰富了自身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从一世纪至十世纪由于充分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并没有变成印度文化。”(注: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学术月刊,1997年第10期)由此看出,中国人是运用“和而不同”原则对待印度文化的。
美学的发展也同样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因为无“异”之“同”必然是僵死的。比较研究东西方美学质料整合成的美学体系应该是因民族而个性各“异”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通过美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可以展现思维者卓然不群的个性生命,以及所属民族的崇高智慧,进而可以显示人类精神的伟大,以开拓人类的心灵空间,以培育整个人类的文化品性。
可以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亦即同而异,异而通)是美学发展的规律,取“和”而去“同”是未来美学的方向,整合东西才有新质的生成,才有美学理论的发展。因此,在东西方关系上,“求同”并不是主要的,明异求通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5.结语:“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东西方美学发展到今天的无奈与尴尬的境地首先从世界哲学文化精神整合的发展趋向得到了启示。其次,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架起了东西方美学的桥梁并期望相互启发、彼此渗透、融合,期盼最终走向东西方美学精神的融通性整合之路。依我之见,美学的现代转型的实现并非易事;持“西方美学中心论”者与持“东方主义”者一样,只能走向美学的自我封闭;仅仅叫喊美学困境、美学危机也无济于事;提个诸如“中西化合”、“创造性转换”等口号也只能杯水车薪;丧失信心,放弃美学研究并转而将追求“精神家园”的热情置换成“肉身之乐”的世俗性,那么,美学转型就彻底丧失了希望。只有以踏实、开放的心态,思考东西方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发现线索,寻求突破口并最终力求实现美学的现代转型。通过本文论述,笔者认为应充分重视方法论原则的核心地位。古人云:“欲善其本,先利其器”。可以说,美学现代转型的过程就是独有的、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的寻找过程。然而方法论之于美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性并未引起众美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