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德治国的经济意义
“以德治国”是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早期,即在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遇到市场经济的法则对社会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冲击、市场经济的逻辑对社会领域的渗透的问题。但市场经济毕竟在西方建立并发展起来了。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为何没有冲毁一切?是什么力量制约了物欲的激流?这应当说是资本主义发展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西方思想家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宗教因素对市场经济的社会影响的限制做了深刻的阐述。在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新教伦理为主体的道德因素和市场经济的理性因素是相反相成的辨证统一。这一重要的历史辨证方法,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借鉴。目前,我们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急需一种制衡的力量限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以防止市场经济理性代替所有的社会准则。这种制衡力量就是道德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以德治国”正体现了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的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避免的就是要进行信用的运作,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德治。不遵守信用,可能会获得短时的利益,但绝对不可能有着长久的发展。朔州出售假酒一案,最后使得山西白酒业差点遭灭顶之灾,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使得当年全国月饼销量锐减四成以上,这些事件表明信用缺失,是一种短期行为的普遍化,它必将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据统计,去年全国企业三角债逾1.5万亿元;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在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有一半以上有逃废债行为,致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账;因恶意违约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当年金融犯罪案件高达7000多起,涉案金额逾52亿元;消费者对虚假失信行为的投诉高达十几万件----------[5]
信用的有无会对经济的产生巨大的影响。1987年,原商业部长胡平的女儿在武汉一家商场买了双新皮鞋,仅穿一天,鞋底脱胶,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日鞋”。女儿的不满,令身为商业部长的父亲颜面尽失。新华社记者即以此写了篇报道,商业系统开始打假。随着整顿深入,制鞋基地温州的假冒伪劣成为“千夫所指”,1987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门广场上,愤怒的杭州人点起大火,烧掉5000多双温州的假冒劣质鞋。1990年,原轻工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温州产皮鞋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大量的“一日鞋”,让温州臭名远扬。与此同时,温州电器等产品也出现大量假冒伪劣,国人看温州,似乎“东西全是假的,人人都是骗子”。因而,温州的产品不能畅销,温州的经济受到损害。在这之后,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两次万人动员大会,第一次是1994年5月10日,市委、市政府在市体育馆召开“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第二次是2000年1月19日,同样的一个再动员大会为“质量立市、品牌兴业”而举行。前两次大会的结果是:温州走上了质量振兴之路。1400多个产品获得了安全认证或者合格认证,7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到现在,温州已形成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大批重质量、重品牌、重信用的企业。跌得最惨的地方,也是今日最精彩之笔:温州的头上,被全国权威部门戴上“中国鞋都”和“中国电器之都”的帽子。今年的6月6日,在“中国•温州现代商业文明论坛”上,包括温州鞋革业在内的30多个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共同发起将每年8月8日设为“企业信用日”的倡议。发起人在倡议书上说:15年前的“那把火烧掉的绝不仅仅是温州皮鞋,更是温州的信用,温州的形象”,“可以说,8月8日是我们全体温州企业界感到耻辱的一天”。也就在企业发出倡议的这一天,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建设信用温州的第三次全市性动员大会,其中,企业信用建设成为“信用温州”的切入点为首要任务。-------[6]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具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亦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而,按照以德治国的理念,建设良好的信用秩序,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五、以德治国的文化意义
以德治国在当前的建立先进文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7]先进文化既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又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要从总体上把握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资源,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人伦观念,造就了历史上众多的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品格高尚、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景仰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贤明,把社会、国家的兴衰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和道德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二者不能偏废。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目前各种道德观念的碰撞和冲突明显,比如自主性和独立人格、自由和公平的价值取向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价值的冲击,极端利己主义的道德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碰撞,功利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尚义价值观的碰撞等等。我们要在整合这些道德观念冲突的基础上,加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总之,不进行以德治国,就难以真正创立先进的文化。
六、落实以德治国的措施构想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纲要》,这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除了贯彻落实这一措施外,笔者还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要从“以德治党”、“以德治政”抓起。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道德面貌,不仅直接影响党自身的素质和执政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邓小平曾经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8]如果党的各级干部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也就不可能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要向最广大的群众普及以德治国的理念,要着重研究能够覆盖全社会各种不同人群的道德传递的链条和网络。尤其是对于一些只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影响的人群,如流动人口、高收入群体、自由职业者、私有企业业主、离退休者等,要寻找合适有效的影响他们道德成长的方法。例如,在一些社区里,建立适合该社区的道德公约,规范社区人员的规范。
3.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明确每个岗位的道德目标,把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建立科学的量化的工作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要量化思想道德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泛泛的空谈,只有用数据来评价,才能比较以德治国的进展和促进新的目标的实现。
4.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阵地。以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力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家庭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5.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以保障道德规范的落实。社会赏罚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与剥夺,使有德者有所得,损人缺德者有所失,让人们从扬善抑恶的赏罚中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历史经验充分说明,社会赏罚分明,便会对社会大众起良好的督导作用。它犹如一种酵素,推动着人们按照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去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制止不道德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6.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道德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应进一步加快立法的步伐,特别是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而仅靠道德规范难以奏效的行为准则,通过立法予以规范,把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确实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