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实践作为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因为只有衣、食、住以及其他的物质性生产工具人们才能生活,而人也只有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创造历史。所以,马克思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可以说,生产实践不仅造就了人类,也成为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能动的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整个生活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也正是物质生产的发展才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其次,实践是对象性的感性的客观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互为对象性的现实性活动。没有互为对象性的关系,就不会产生和构成实践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性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没有包含着对象性的东西,那么它就不能对象性地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创立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立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创立活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向对象之创造,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的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的存在物的活动“。 这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人以外物世界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同时外部世界也改造人。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因此在《提纲》第1条,马克思就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再次,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人和动物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虽然动物的活动也具有“感性“的客观性,但它不是实践。这是因为,动物的活动是没有思想、目的指导的本能活动。这种本能活动只是顺从自然的活动,只是消极地适应外部环境而不能按照目的去改变环境。人则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动物,他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自身内在的尺度要求来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改造,从而使客观对象成为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可以说,人在劳动中不仅使对象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对象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最后,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人的实践力量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每代人把前人的实践力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壮大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实践尽管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人却总是凭借人类的力量结成一定的历史发展着社会关系去同自然xx、从事实践活动的。这就是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综上所述,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动方式,既是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更高统一和联系的基础与纽带,也是把人们结合起来,建立社会联系和形成社会整体的基础与纽带,更是把实现物质东西和观念东西的相互转化,联结和沟通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基础与纽带。实践活动既体现着对象对人的制约性,又表现着人对对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人既改变了外部世界的客观对象,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实践与自然、实践与社会或实践与历史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自然、社会、历史、人的认识及人自身的存在,必须根据实践的观点来看待。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概括和阐述的实践观念。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
1、马克思实践哲学对市场经济的主体性文化精神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那么如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人们的聪明才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难题。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说,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虽然使广大劳动群众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但却不能真正的占有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真正主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的主动性,从而导致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物质生活资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在对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或个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主体,引进市场竞争,提高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场经济的主体性文化精神反映的就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因此,要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基础,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主体性的思想状态、生活方式等,在结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进而吸收西方优秀的技术和文明,加强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从而带动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创新和改革。
2、马克思实践哲学与改革的关系
中国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同样也离不开中国。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如果不借鉴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的,也不会实现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也就是说,虽然东方国家可以在社会制度上跨域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必须在社会革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不断的巩固社会制度。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过程的这一思想的体现,就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飞跃。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3、马克思实践哲学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确证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马克思实践哲学从劳动这一基本实践观出发,提出了人类实践发展的终极意义就是关心人的生存,关怀人的发展,实现劳动的自由与自觉,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于人类实践的历史变革,形成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以及人对人的真正占有。人成为历史的本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物,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决定了人的劳动实践的历史必然性。因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首先就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肯定人的主体创造性价值,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因为马克思实践哲学讲求科学的发展观,认为人在积极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应明确地认识到,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自身。只有发展与保护结合、改造与适应结合、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主体和客体发展相和谐,这才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相关文章:
1.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的论文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
4.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分析
6.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发展原则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研究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管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