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探讨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高校培养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生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本文根据高校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高校计算机教育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从最初的为科技计算机服务至今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史,现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采用"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然而,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异常蓬勃的快速发展阶段,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教育已经进入了大学校园,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了根本性变化。但与此同时,现今大学计算机专业,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
  1、学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来自城镇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就已经接触了计算机,城镇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大部分城市家庭也拥有电脑,有些学生拥有了笔记本电脑,甚至IPAD等高端个人电脑,他们对办公应用和网络应用甚至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已有所了解, 所以高校面临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的投入不足, 学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发展趋于缓慢,致使许多学生认为, 该课程只是对中学阶段已经学过内容的重复, 与所学专业没有什么关系, 因而导致学习兴趣减淡、学习动力削弱,所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体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而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重要的是应用。
  2、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较笼统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给新生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但从教学大纲、课件和教学形式来看,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开设初衷就是强调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就会使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了却用处不大,例如学习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CAD制图、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办公软件、学习广告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设计软件等。但学校在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 并没有综合分析这些需求。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每天都在变化,现在的大学生每天面对过度的信息轰炸,各种网络安全问题都会出现,以笔者目前所在的高校为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在学完既定课程后,会安装操作系统的占25.3%;能够进行计算机组装的仅占15.7%。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点原因:(1)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没有涉及到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硬件组装这两方面的内容;(2)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知程度非常浅,完全是为了应付随之而来的考级。这充分说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3、考评标准较单一
  大部分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设计操作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成绩主要以考勤分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现状,结合笔者在本课程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改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1、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提高, 计算机类课程的授课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前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机房上机"的授课模式已逐渐被"机-课"一体的授课模式取代。以笔者目前所在学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为例,课程中的理论性内容(如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微机系统的基本构成,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等) 适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而其它的实践性很强的章节(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应用、多媒体设置等)即使在课堂讲授,并不见得有多大效果,因为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演示,由于教学设备与环境等因素,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老师的操作过程,特别容易忘,这样就浪费了课时。建议改变这种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在多媒体机房进行这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跟随老师一起操作,在实践中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2、打破笼统的教学模式
  第一、我们应该灵活的调整课程内容。例如,可以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作为基本的内容, 要求所有学生学习, 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选修。例如,财务管理类的学生可以选修电子台账软件,金蝶软件等。建筑设计的学生选修CAD等应用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偏向理论的课程,也可以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起学习。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可以提升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竞争力。第二、合理的安排课时。我校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为56课时,理论与实践各占28课时,而其中的office办公软件不管在理论与实践课时中都占了很大比重,这样就造成了课时分布的不合理,像这部分完全就可以用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实践,比如:硬件的组装、系统的安装都要有固定的课时,添加到公共基础课程里,要纳入年底的考核当中。
  3、健全考核形式,综合衡量学生实力
  《计算机基础》的最佳考试方式是笔试与实践结合,并且应该以上机为主,考勤分只占较少一部分。三者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例如必修课程上机比例可设为70%,选修的课程可设为30%。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平时成绩以上机实践课作业为主,考试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展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前景
  1、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竞争力
  未来的高校,将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为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而具备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更是重中之重,除了引进权威师资,加强队伍建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新发展,才能为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为学生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升就业率和高校的竞争力。
  2、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
  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大部分的企业要求的不再是"专才",而是"通才"。大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信息素质,才有可能在走向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独立处理工作职责,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贡献社会的同时谋求自身的不断发展,提高自身的"含金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都将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时代的需求,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与时俱进,与各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
  参考文献
  [1]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4)
  [2]陈卫军.关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