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计算机教学理论的传授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举问题找到一条比较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本文就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同学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做了一些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一、国内分组教学法的概况
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分组教学法经日本以及其它途径先后传入中国。清末,学校初兴,规模较小,不少学校只能采用“单级教授”(单级教授即单班学校one—classschool)的教学。单班教学,是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班,将年龄、程度不一的各年级儿童编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个教师执教。1913年的《中华教育界》杂志介绍了“分团式教育”;1914年朱元善开始试行分组教学法;同年,俞子夷于《小学校》杂志上发表《教授法上之动机(自学辅导法之基础)》一文;1915年江苏省第一师范附小已在国文拜读法教学中“采自学辅导主义”。
中国新式学校的规模较小,不少学校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故而校内分班的形式并不受重视,采用的是班内分组,当时叫“分团教授法”。现代中国分组教学法的探索与改革始于1996年,当时并没有很明确的思路与方向,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名称,它是从实践摸索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是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综合优化而来的。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分组分享教学法以其与新课标理念的高度吻合、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地认识和重视。潘浩龙老师的论文《分组分享教学法究探》在2002年12召开的“全国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研讨会”上获取全国一等奖,又在2003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6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同一年,潘浩龙老师撰写的《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落实新课标理念》论文获广东省教育厅、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并在2003年年会上宣读交流,这标志着分组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教育正式绽露头角。
二、何为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的国情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分组教学法的分组是该教学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表现方法,是一种管理手段,而相互帮教、共同提高才是该教学法的精髓,分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中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展与创新、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过程和结论并重在教学中的和谐与统一。分组教学法既吸收了合作教育、分组教学的优势,又对它们有所创新,结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可操作性。
三、分组教学法的应用范围
分组教学法在普高的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多,在职高的教学中可以做一下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而是通过职高计算机专业分组教学法的实践过程在职高计算机课堂上实施。
(一)何时分组。
职业高中分组教学法的分组尽量应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或者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因为刚进入职业高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仅是他们的中考成绩,对于他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一无所知,为了能使他们在理论和操作上都能有所提高,所以尽量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后,再根据理论知识、操作能力、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分析后进行分组教学。另外这阶段也要传授一些计算机理论的知识,以便于以后更好地上机操作。
(二)怎样分组。
分组的具体过程是一个综合分析每个学生能力的过程,要素有很多,所以每一次上课就要准备更充分,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课程的内容等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学习成绩、操作能力、男女比例、同学关系、座位远近、学生的个人性格、人数安排、组长的选择等。学习成绩: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优、良、中、差的人数相当。操作能力: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动手操作能力好、中、差的人数相当。男女比例:每个小组的男女比例接近,如果像机械专业这些女同学较少的专业,也尽量使每个小组有相同的女生数量。同学关系:分组前教师要询问同学,了解同学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有矛盾的同学分在同一个小组,虽然是少数的,但是几个同学的矛盾会影响全组的学习心情和状态。座位远近:小组成员尽量在座位上离的比较近,便于在理论学习上相互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个人性格:分组中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果一个小组成员都是活泼好动爱表现,或者都是沉默寡言不擅长交流的同学,小组的活动开展就比较困难。所以最好把性格不同的人安排在同一个小组,这样不仅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在学生的性格培养上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互补作用。人数安排: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五人”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组长的选择:综合成绩、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来考虑,不一定要最优秀,但要认真负责,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分组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只要按上述要点尽量控制就可以了。当然适当的时候可以做一下调整,在模糊中力求准确,这与指导教师的细心观察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俞子夷.教授法上之动机(自学辅导法之基础)
[2]潘浩龙.分组分享教学法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