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为目的优化高职日语教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8

   【论文关键词】高职 日语教学 教师 学生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日语学习现状,阐述了在目前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优化日语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导致上大学的门槛过低,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来源于普通高中、职高或者中专。大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没有使他们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反而因为屡次失败而变得懒散。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对新开设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表现出的不适应,更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对于语言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缺乏积极的探索精神,只是侧重于一味的灌输单词、句型,要求学生反复记忆,授课过程了无生趣。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则因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产生心理落差,成就感的缺失让教师的处境变得无所适从。
   二、教学过程过于封闭,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语言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同时,在摆放整齐的教室中学习,固定单一的教学环境更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过于强调书本内容,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在设置课程计划与目标之前未经过全面的市场调研,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无法切合实际地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互动式教学。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摒弃旧时的“以教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对于日语初学者而言,为了培养其兴趣,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场景,让学生运用有用的句型进行会话练习;对于一些比较难以记忆的词汇,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式、抢答式的教学模式来督促学生们进行有效记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选用适合学生表演的题材,教师适度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短剧的形式,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加以适当的环境布置,完整地演绎出来,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日语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适度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可以借助于直观教具,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日语单词、语法、句型、课文内容、日本文化等大量知识通过视频、照片、影片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课堂知识。教师充分利用学院条件,开设第二课堂,同时,也可以开设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等。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环境,激发其学习日语的兴趣和潜能。
   3.导入日本文化,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文化语言学认为: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对语言有着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的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同时我国文化相对比,能够更好地了解及掌握日语的深层含义。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历史文化作为语言背景贯穿于文中内容的讲解。例如日本人聚集在一起时,对于彼此的身份顺序是极为讲究的,学校的学生、公司的职员都有前辈后辈之分,而后辈对于前辈在言行举止上也是异常尊敬。如果教师在讲授时仅仅只是提及到一些客套用语,学生则不知道应该使用在何种场合。有些敬语,是该对前辈使用,还是对后辈使用。这也就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做一些语法测试题,却缺乏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学习日语必须要学习日语所代表的深层次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顾玉波.高职公共日语教学方法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中国日语教学文集[C].香港:香港信通出版社,2006
  [3]杨永娟.浅谈基础日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杨丽萍.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日语教学[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3)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