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 文化 语言学习
【论文摘 要】语言是文明的产物,因此,在语用活动中,言语事件的具体性不仅在于具体场合,从更大层面上来讲,还在于具体文化。而对于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学习一门外国语言绝不仅仅意味着掌握单词和语法,各更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因此,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语言就是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在语用学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言语事件的具体性不仅在于具体场合,还在于具体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大的语境。一个个具体的小语境都在文化的大语境之下运作,并要遵循这些大的语境所设定的一些规则。所有的文化都提供了得体的交际行为的准则,规定了在特定的语境里什么行为必须或可以发生,什么行为不能发生。打个比方来讲,不同的文化环境就像一个个不同的“场”,这些不同的场各有各的规则,相互之间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而处在不同场中的粒子(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者)只有遵照各自场中的规则,才能互不冲撞或将冲撞维持在不改变场的性质的范围内。相似地,要成为一种文化的正常一员,就要具有和那种文化中的其他人相同的原则、信念、习俗、价值观,要像那种文化中的其他人一样感知、思考、行动。而这种原则、信念、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言语行为中得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由文化所决定的社会活动中,语言起着一个具体的、重要的作用。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语言活动是一种文化实践。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要和不同文化当中的人进行交流,只了解单词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要尽可能的多了解他们所在文化所重视的原则、信念、习俗和价值观,他们的感知、思考和行为方式(当然包括言语行为方式)。
在其文章《文化设定与言语行为—语用方式的文化解释》一文中,著名文化语言学学者何刚对文化对言语行为进行设定的原因和方式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他认为,言语行为的文化设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言语行为的文化语境设定,言语行为的文化功能设定,言语行为的文化亲和力设定。
首先, 文化语境(语用共同体)对言语行为的设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定。它先要设定互动的方式(模式、形态、原则等),再进一步设定会话参与者个人的行动。在文化语境中,权势、情感、礼仪、法度、道义等等都可以构成人际互动的条件。以权势关系为例,其对特定行为的设定主要表现在:行为的顺序、容忍度、可磋商度和磋商方式。比如,在正式的交际场合,位高者不说话,下属是不好随便说话的。从容忍度看,高权势者对低权势者的异己行为和言语在容忍度上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的权势关系上,言语行为的可磋商度也是文化设定的。在民主政治文化中,权势的拥有不是永恒的,而是动态的,因此,具体语境中的权势可随一个人的身份、知识、经验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言语行为者之间的权势互动具有较大的可磋商度。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会话的不断进行获得权势上的优势,使拟想中的行为变得适合和可能。
此外,言语者性别的文化设定也是言语行为文化语境设定的一个方面。文化语境除了可以设定不同性别的参与者参与会话的角色特征,设定不同性别的行为类别,还可以设定不同性别的参与者的行为模式。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文化设定差异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细微的行为类别上。比如,在古老的汉语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女性从不应主动公开表达对男士的爱慕之情;在政治领域中,后宫干政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的大忌,因此有“牝鸡司晨”的说法。
言语行为文化语境设定的另一个方面是回应方式的文化设定。所谓回应方式是指互动中对特定言语行为的回应特征(话语的、音调的、语气的、腔调的)的总称。违反回应方式的文化设定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感甚至蔑视。比如,汉文化中谦虚是美德,如果面对别人的称赞洋洋自得无疑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而在英语使用者中,如果面对别人的称赞一味否认则会被认为是缺乏自信。再比如,一般来讲女性在社会角色上是比较柔和的形象,因此在对话中太过强势的女性就有被看作“男人婆”(中)或“dragon lady ”(西)的危险。
文化对言语行为的设定还可以从它对一些优选类别的功能设定来加以体现。正如Brogger 在定义文化语用学时所指出的那样,言语行为必须同时主动承担其应有的文化职能:文化维持(culture maintaining)、文化巩固(culture consolidating)、文化重构(culture reconstructing)、文化更新(culture renewing)。也就是说,语言不仅是对文化的一个传承,他更时刻反映、体现并承担着着新的文化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时代特征。比如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推翻了拉丁语的书面语地位,吸收并消化了庞大的外来语词汇,在发展中实现了较为规范的拼写法。
言语行为的文化亲和力设定是文化对言语行为设定的另一个方面。所谓“亲不亲,故乡人”,文化亲和力是文化心理中一股凝聚个体、产生整体力量的力量源泉。它是靠文化核心信念深深扎根于个体意识产生的。文化亲和力不仅要在言语行为中得到体现,同时,也要通过言语行为和互动得到巩固和增强。在具体文化语境中,通过类似行为,说话者首先给听话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并通过具体的互利行为、利他行为来维持、巩固和增强彼此的互信和感情依附,从而达成彼此亲近的效果。试想,如果我们总是按自己文化所设定的理所当然的方式和来自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使用者进行沟通,那么这种沟通的顺畅和有效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众所周知,言语行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诸如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然而,文化设定似乎是凌驾于这两者之上的,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因遵循其文化设定而对合作或礼貌原则有所侧重和违反的例子。从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言语行为的设定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以致人们由于潜意识地遵循这种设定而下意识地违背了合作或礼貌原则。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如何用语言来进行符合文化设定的交际显得尤为重要。
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协调过程。由于言语行为所带有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而在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诸多因素中,文化知识的匮乏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广大学生不应仅仅着眼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多听多练,还应该多吸收更多文化知识,了解目的语文化的观念以及礼仪习俗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注意增加文化知识的比重和在教学中的渗透,以及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冲突明显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将无疑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此外,言语行为承担着一定的文化职能。而这些文化职能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值得我们关注。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已经可以用“地球村global village”来形容的今天,在致力于使中国的语言学习者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很难否认,其他的文化以及众多新生事物对我国文化以及语言的冲击也是空前巨大的。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母语和外语的迁移实际上是相互的,在对待其他民族语言对汉语的迁移问题时,是该致力于保持语言的纯净性、民族性,还是应该为新鲜词汇和语用方法鼓呼一直是语言学家争论的问题。相信这不仅仅是语言学家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一些语言教学者,所有语言使用者自身面临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刚.文化设定与言语行为—语用方式的文化解释[J].外语研究,2004(5).
[2]Fredrik Chr. Brogger.Culture, Language,Text:culture studies within the stud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1992.
[3]曾文雄.语用学研究新取向:文化语用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