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隐喻看文化:英汉俗语修辞审美观对比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8

   [论文关键词] 隐喻 俗语 修辞 审美观

   [论文摘 要] 英汉俗语的隐喻修辞对比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本文试图从无生物、有生物、爱情观和宇宙观的角度进行英汉隐喻修辞的对比,以求由一斑而窥全豹的修辞审美效果。

  1.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n),意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汉语修辞学中它又被称作暗喻。陈望道先生(2010)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过:“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其实迄今为止所讨论的“隐喻”,“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徐鹏,2007)。传统修辞学主要将修辞看作是词汇的转用,故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主要指词汇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相互作用理论”则是在句子层面上讨论本体与喻体之间在词义上的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认知隐喻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将隐喻放置在文化层面上予以探讨,试图说明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独到的隐喻性的认知方式。“语法隐喻理论”似乎同样关注隐喻文化属性,但与认知隐喻理论不同的是,语法隐喻理论更多的是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何种语言形式表达的。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与metaphor的角度来对比英汉中的“隐喻”。
  汉学中的修辞学渊源流长。《易.乾.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陈望道(2010)也提出“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的论述,他还引用了唐彪《读书作文谱》中的修辞观点:“说理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理反以隐,则宁质毋华可也。达意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意反以敝,则宁拙毋巧可也”。杨先生继而还提出了修辞的三个境界,即“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同时指出了修辞学的功能最终所能达到的三个层面:确定意义、解决疑难、消灭歧视。
  中英文隐喻中的美学都面对两种审美境界:一是人为的美化,正如古典美学中的“错彩镂金”(华丽或浓艳);二是发乎自然的创作的朴素修辞,即“初发芙蓉”(朴素或自然)(王一川,2009),这两种隐喻形式不乏出现在大量的日常习语中。
  2.关于大自然无生物的隐喻
  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表达思想,语言的发展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逐步认识而不断发展的。法国布留尔(1985)说过:“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这种具象性的原始思维是人类各民族在历史早期共同的思维方式(徐鹏,2007)。人类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渐发展过程。在说明未知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总喜欢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或相近性,用已知的或熟悉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从而形象地感知新事物。在表达抽象的概念时,人们也往往借助形象的比喻以达到感性的认识。因此比喻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3.关于大自然有生物的隐喻
  如同汉语中众多与动物有关的俗语、成语、谚语一样,英语中也有大量有关有生物构成的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自然界的有生物同样会给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带来相似或相近的联想。
  4.隐喻修辞中的爱情审美观
  隐喻在爱情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最多。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宗教环境不同,不同民族语言的隐喻方式和喻体使用也不同(徐鹏,2007)。在表达爱情时,有的民族喜欢用“花”,如“莲花”、“芙蓉”、“月亮”等来比喻女子的容貌,而有的民族却喜欢用“水”、“玉石”、“小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体来隐喻。
  汉语中表男女相思和爱情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处的借“晴”比“情”);谢榛的《四溟诗话》:“黄蘗向春生,苦日随日长。”又曰:“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又如:“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此“丝”实为“思”)”;再如:“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有广东民谣云:“雨里蜘蛛还结网,想晴惟有暗中丝。”以“晴”喻“情”,以“丝”喻“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汉语中表亲情的:《子夜歌》:“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此“梧子”乃“吾子”也。)”;“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懊侬曲》:“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閤里;梧桐不结花,河由得梧子。”《读曲歌》:“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十期九部果,常抱怀恨生;然灯不下炷,有油那得明。”(此“油”乃“由”之意)。
  汉语中表示友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桃花潭水深千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陆凯《赠范晔诗》)。
  汉语中表女子容颜和身姿体态的:“浓妆呵,娇滴滴擎露山茶;淡妆呵,颤巍巍带雨梨花(乔孟符《扬州梦》)”;“桃脸儿通红,樱唇儿青紫,玉笋纤纤不住搓(《董西厢》)”;“面如满月尤白,眼似秋水还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污泥而不染,婷婷净植”。
  英文中的情感隐喻观:‘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Robert Burns)’(我的爱人似已朵红红的玫瑰。);‘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Marry in haste, repent at leisure.’(匆匆结婚,慢慢后悔。);‘Where there is great love, there are always miracles.’(有爱,便会有奇迹。);‘At the touch of love everyone becomes a poet.’(每一个沐浴在爱河中的人都是诗人。);‘Life is the flower for which love is the honey.’(生命如花,爱情如蜜。);‘You make my heart smile.’(我的心因你而笑。);‘Love’s tongue is in the eyes.’(爱情的话语全在眼睛中。)。
  5.隐喻修辞中的政治观与宇宙观
  《易.乾.文言》中的“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就充分说明了汉学中的一种修辞观点。《论语》十四《宪问篇》云:“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左传》成公十年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礼记》三十二《表记篇》云:“情欲信,辞欲巧。”汉学中修辞强调“天人合一”,而西学往往天人二分,在基督教中上帝用语言创造了一切,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可是亚当的子孙道德沦丧,违背了和上帝的契约,于是上帝引发洪水毁灭人类。英语里有很多反映这方面的习语,如‘Olive branch(橄榄枝)’象征和平,‘before the Flood’(指圣经诺亚Noah时代的大洪水,现在用来比喻“很久以前”、“远古时代”)。
  6.结语
  汉语的俗语修辞从形式上看大多比较工整,用词精妙,音韵对称,节律有序。而英语修辞特点在于手段形象,借代较多,利用隐喻和夸张来达到其语用目的。英汉俗语修辞中隐喻的共同特征都是建立在自身的深厚文化背景基础之上,因此在欣赏其文学美学价值时,同时也欣赏了他们背后的灿烂文化,正好起到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tone(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研究英汉俗语修辞及其美学价值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pp: 62.
  [2]列维.布留尔[法].(丁由译).原始思维.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pp:150.
  [3]王一川.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徐鹏.修辞和语用:英汉修辞手段语用对比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p. 154.
  [5]杨树达.老清华讲义:中国修辞学.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pp:001.
  [6]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阎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