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世杰与黔西历史文化遗产
综观李世杰一生,一向以清廉、俭约著称,无论是在任职中还是在丁父、母忧回乡期间,都曾为其任职地和家乡黔西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家族从曾祖父、祖父、父母、三弟李世任、长子李华国,到姻亲韩钦、韩荣父子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世杰墓、清末拔贡张芝骊为墓地扯泥坝的赋诗、乾隆皇帝与李世杰深厚友谊的见证一一去思亭及《去思亭的来历》、李世杰作《去思亭楹联》、李世杰作《去思亭记》、黔西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观文塔(七层塔)及《观文塔和李世杰的故事》、黔西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书坊、李世杰故居、文山塔(俗称断塔)、李华国神道碑、李世杰父母合葬墓、毕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韩钦墓、黔西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赠兵部尚书王三善神道碑、内庄古战场遗址、李世杰干爹干娘墓(黔西县铁石乡李应宗夫妇墓)、《四川成都简称“蓉城”的来历》、《李世杰和和坤的故事》、《李世杰的传说·观音洞中遇慧女·惩凶·淮河岸边获御职·放粮出(四)川》、《丢“买路钱”的来历》、李世杰赋诗等。
由于李世杰一世的英名,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少年生活之地改为了“礼贤”;其家乡黔西县在对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专门把新规划建成的一条街区命名为“恭勤路”,以示纪念。
四、李世杰与及水西彝族李氏之渊源
自李世杰曾祖父李蔚伯、祖父李攀麟于明天启二年(1622)二月,受朝廷调遣随右佥都御使王三善军征剿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和四川永宁宣慰使奢崇明的地方武装(安奢之乱或安奢起义)人水西后,就与水西彝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天启四年,王三善、李蔚伯均战死水西内庄(今黔西县锦星乡境),兵败,李攀麟突围后回水东(今贵阳市修文县一带)居住。清康熙三年(1664)三月,李攀麟又受朝廷调遣随平西王吴三桂军征剿贵州水西土司安坤的地方武装(吴王剿水西史实),功成后受赐水西地龙潭河坝子(今黔西县城关镇双星、石圆村一带)近百亩田地,从此,李氏一族解甲归田,定居水西腹地(今黔西县境)。
根据黔西县铁石乡安乐场村彝族村民李之春之族谱记载,其先祖应宗(乃牒公)生于清康熙元年。明末清初之时,水西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从明天启二年至崇祯二年的“安奢之役”直至(清)顺治人关后,顺治帝虽在位十八年,然西南地区都未归统辖而处于混战,先有大西军、大顺军以及南明小朝廷,时而相互攻打,时而统一对抗清廷,清康熙三年又遭遇之劫难,十二至二十年有是吴逆反清之乱。应宗成年后,时值水西八十五世领主安圣祖(末位)为报“吴王剿水西”之仇而顺清灭吴,应宗祖公有幸参与了这次围剿,并卓有建树,威震一方。
据李氏族谱叙:“追溯李世杰与我族的关系,还得从西南不断发生的战事说起。明天启年间,蔚伯随征到黔西,适我族本道任守备职,与蔚伯虽是族别不同,土(官)流(官)有异,但均属明代武职而交往甚深,由于我先祖本道和阿告父子与蔚伯和攀麟父子在军中交往甚密,而先祖本道和蔚伯均死于安奢之战役。适时,彝族已由父子连名开始兼用汉姓,阿告为适应时政需要而攀附蔚伯从汉姓为李,取单名芳。”据位于铁石乡铁盔山村淹塘三组小箐坡李娩祖(阿告公庶出之子)彝、汉文合璧墓碑序文:“余父(阿告公)余兄(指应宗)互相寻于兵戈赋役之中。”所谓“兵戈赋役”是指吴三桂反清叛乱,因吴三桂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的是笼络人心。“又因是世交的关系,李芳(阿告公)之子应宗(乃牒公)和世杰父亲李植仍交往甚密,先祖应宗约年长李植在二十五至三十岁左右,在‘吴王剿水西’战事中,应宗和攀麟及其两子私交很好。应宗在军中还和李植、李玉树结为‘同姓兄弟’。”待李攀麟受赐定居龙潭河后,李植于雍正六年(1727)选为拔贡,调任两淮富安场盐大使。此后,又因李植家道中落,青年时期的世杰,曾贩过米,做过菜农,应宗曾对世杰有过经济支助,才有后来世杰拜应宗为干爹一事。待世杰功成名就后,曾赠给应宗“冠国之光”匾额和名贵茶具一套,惜均毁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笔者前往位于黔西县铁石乡安乐场村和许家坝村的李世杰干爹干娘墓冢进行实地考证时,据说其干娘墓碑文落款处有李世杰之名,惜碑已毁。笔者也曾就上述内容对黔西县铁石乡安乐场村李之春家谱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把它同贵州同时期发生历史事件,黔西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精谨的比较、分析、推敲、揣摩后得出的结论是:基本符合史实。除此之外,我相信,作为如此庞大的家族,并在水西这片区域已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之久,分支有数千户之众,不可能把修家谱的事当作儿戏,也不可能对自己家族姓氏的来历不加以慎重考证,轻率地附庸于某姓,所以,我们认为李姓家族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当然,鉴于李世杰有如此高的声誉,加上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寻找李世杰后人下落的原因,在笔者对此家族进行深入走访时,也不乏攀附翘谈之人,硬说此家族与李世杰有血缘关系,这就成了无稽之谈,其家谱里也对此说作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