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搜集保存的历史痕迹(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1956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中央文化部主持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要求图书馆应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服务工作。在那次会上,文化部代部长吕志民指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应该成为收藏蒙藏文书籍和有关蒙古民族的书籍最为丰富的图书馆。内蒙古人民委员会把中央文化部的精神与内蒙古地区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以政府的名义向全区各盟旗下达了关于搜集书籍的专门文件,并做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将民族书籍的经费增长了七倍。于是,内蒙古图书馆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公共图书馆,担负起蒙文古籍搜集、注册的部分工作,努力地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们为了把内蒙古图书馆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仅深入民间,到寺庙搜集古籍和民族书籍,还以从旧书店和市场购买、到兄弟省区的图书馆抄录等方法,搜集回大量的书籍。「17〕这名垂万世、功德无量的工作,首先大获当时各级领导和热心的僧俗学者的支持。例如,伊克昭盟盟长王悦丰(阿尔宾巴雅尔)、中共包头石拐矿区吉忽伦努图克委员会秘书长额尔德尼、邵王旗旗长格日勒图、秘书长杨达赖、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呼金太、喀喇沁旗文化站的施站长、乌拉特中旗文落长站的马尔根达赖、阿拉善旗供销社主任陈·塔巴亥、呼和浩特喇嘛印务处达瓦喇嘛、准格尔旗准格尔召的状元喇嘛、郡王旗公爷石达喇嘛登赞扎布、巴林右旗大板镇的噶勒桑格根、阿鲁科尔沁旗根巫寺永藏格根、阿拉善旗都固木巴格的索德巴桑布、喀喇沁旗公爷府东院的吴紫云、桥头营子的张佐用等都曾大力相助。Cls〕同样,这项工作也得到了机关和团体的有力支持。例如,曾得到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包头市文化局、土默特旗人民委员会、喀喇沁旗文化科、呼伦贝尔盟文化处、郡王旗人民委员会、鄂托克旗公安局、乌拉特前旗人民委员会、乌拉特中后旗文教科、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委员会等有部门的热情帮助。[19]《内蒙古图书馆鸣谢启事》中称:“广大群众给我们的图书搜集工作以热情帮助,现在搜集到的书籍已达26500册”,[20〕还详载着捐赠者的地址和姓名:“……呼和浩特旧城兴隆巷的宋子朝、小东,街联合医务所的沙拉伯朋苏克、旧城大召的黄喇嘛、新城老缸房巷的傅玉伯、江南观巷的杨统卓、土默特旗文庙街小学的库喜财、矿区吉木苏太嘎查的拉希彦珠、准格尔旗民族合作社的云珍宝、白占山、贡常林、……郡王旗人民委员会的奇信义、第三努图克红海子的奇格都绍、布林小学的奇效国、第二努图克的道尔吉、巴雅勒钢、道而钦扎布、道布钦、富勒吉、第五努图克的奇丰民、贾明、云丹扎布、鄂托克旗宝苏木的拉希喇嘛、阿拉善旗东寺的喇嘛扎密彦金巴、扎密彦鲁苏勒、扎密彦、隆珠布、罗布桑金巴、扎密彦敦都布、西寺的喇嘛昌宝、希拉布、索德巴、嘎勒散确达尔、其鲁太(牧民)、达巴索德纳木、林钦、供销社的陈·达巴哈、第四苏夏尔嘎寺的达希、贡藏、雅布赖巴格的都格尔道尔济、玛尼巴达拉……”,[21〕共84人。从1956年10月25日的《内蒙古日报》上“搜集古籍工作得到各地热心同志的很大支持。巴彦淖尔盟盟长达里札雅把自己收藏的四屋子珍贵古籍捐赠给内蒙古图书馆。巴林右旗呼和格尔寺达喇嘛摩隆及阿鲁科尔沁旗罕庙努图克的达喇嘛丹必扎勒桑等派专人送来自己收藏的罕见书籍"[2幻等记载来看,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历代收藏的古籍毫不吝惜地甚至是无偿地捐赠给自治区图书馆。截至1956年to月,“内蒙古图书馆已经搜集了300。余册有关蒙古民族历史的书籍资料。”[23] 1957年5月5日《内蒙古日报》刊登伯·胡格吉勒图的报道,称:“内蒙古文化局为了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党的政策,几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对搜集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并将其继承发扬的工作提出倡议:由内蒙古图书馆承担完成该项工作的部分任务。所以,内蒙古图书馆的领导从去年6月起着手做搜集民族文化遗产、收集古籍的工作,派一定数量的干部下乡工作了一段时间。搜集古籍的工作人员奔赴各盟,结合主要工作,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搜集古籍的意义。许多保存有古籍的热心长者、同辈朋友和喇嘛们真诚地赞成搜集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自愿将自己收藏多年的珍贵书籍捐赠出来,有些人则是以适当的价格售卖。由于群众的支持,工作七个月左右,就搜集到书籍25000余册。这些书籍是蒙汉文合璧和用满藏文写的。”

从该报道来看,搜集蒙文古籍的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根据1959年的统计,内蒙古图书馆的收藏中已收存T14612册蒙文书籍。[25」在1956一1964年间,伯·胡格吉勒图、娜仁等人积极参加了内蒙古图书馆搜集、注册蒙文古籍的工作,特别是“老馆员王庆先生多寸该馆收藏基础的莫定有巨大的功绩。" [26」根据副研究馆员德力格尔所撰《<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编纂情况及全国蒙古文古籍的鉴别统计》一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蒙文古籍6280种,内蒙古图书馆有2100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有1542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有 1625种。研究馆员乌林西拉主编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收录的1. 31万余条蒙文古籍〔2幻中,90%以上的书籍是在20世纪50年代搜集的。在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中,那些尚未来得及搜集的古籍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除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部分藏书被造反派焚毁外,其余的大体上未受到多大损失,迎来了今天的好时光。

    蒙文古籍的搜集工作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暂时停顿,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又恢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请求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报告》中指出:“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珍贵文化财富的一部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书籍的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各地各有关机关应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支持,并为整理民族古籍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所需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该政策自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传达落实到各盟市旗县的各有关机关,便再次出现了一个长期的搜集蒙文古籍的热潮。例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前任图书馆副馆长纳吉善夫、副研究馆员哈斯高娃于199。年4月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购回270册古代木版蒙文经卷入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在90年代下半叶播出电视广告,先后搜集入藏了300多种蒙文古籍。

    总而言之,在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的搜集保存工作从上世纪初起即有了基础,可是由于时代的原因,留存至今者甚少。而解放后由于国家重视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把蒙文古籍的搜集保存工作置于重要地位,投入了极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宣传搜集注册蒙文古籍工作的意义,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得到更多机关、团体和各界的热情支持,使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以下两方面的工作起了较大的作用,一是派专人下去搜集,二是收藏者自己捐赠。这里应当指出,后者起的作用更为重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