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与宋代政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 后妃;宋代;推恩;文官之能力或情趣;而宋代后妃多数来自统治阶级中上层,也较有家庭教养乃至文化和艺术修养。我们看看史料的记载:
太祖贺皇后“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王皇后“恭勤不懈,仁慈御下。”“常服宽衣,佐御膳,善弹筝鼓琴。晨起,诵佛书。事杜太后得欢心。”
太宗李皇后,“性恭谨庄肃,抚育诸子及嫔御甚厚。”真宗生母李贤妃是太祖“闻妃有容德,为太宗聘之。”
真宗郭皇后,“谦约惠下,性恶奢糜。族属入谒禁中,服饰华侈,必加戒勖。有以家事求言于上者,后终不许。兄子出嫁,以贫欲祈恩赍,但出装具给之。上尤加礼重。”刘皇后虽生平较为坎坷,但“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闹事有问,辄傅以故事以对。”她在仁宗初年临朝称制11年,受到仁宗的高度尊敬,“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她还重视使仁宗能受到良好教育:“后称制凡十一年,自仁宗即位,乃谕辅臣曰:‘皇帝听断之暇,宜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于是设幄崇政殿之西庑,而日命近臣侍讲读。”
仁宗曹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白书。”作为仁宗之妻她患难与共、作为英宗母亲她“慈爱天至”,临朝称制一年她紧密依靠宰相臣僚,“大臣日奏事有疑未决者,则日‘公辈更议之。’未尝出己意。颇涉经史,多援以决事。中外章奏日数十,一一能纪纲要。”她救苏轼之举,突出显示了她对苏轼这样的文学艺术大师的爱护和尊重。“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豫中为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谓帝日:‘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日: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这是中国历史上皇太后亲近、理解、保护文学艺术大师的佳话之一。杨德妃“端丽机敏,妙音律,组钏、书艺一过目如素习。”
英宗高皇后,由于在政见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利用哲宗初年柄政9年之机会一反王安石之作为,对外弃“不毛之地”换取与契丹的和平,抑制外戚、恩悻,“朝廷清明,华夏绥定。……人以为女中尧舜。”应该说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她极为敬重、依靠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这些“知名士”。同时,她也是苏轼的知音之一。哲宗元祐二年,苏轼以翰林学士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日:‘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日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这是在封建正史上能读到的太后、皇帝和著名文豪相知相敬的最为动人的事例之一。此事也典型地说明了宋代帝后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他们的价值观念。
命途极为坎坷的哲宗孟皇后“性节俭谦谨”,被高皇后称为“贤淑”,后极受高宗孝敬。
徽宗郑皇后“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有异宠,徽宗多赍以词章,天下歌之。”徽宗韦贤妃(高宗生母;后谥为显仁太后)“聪明有智虑”,“性节俭”:安妃刘氏很受宠爱,“天资警悟,解迎意合旨,雅善涂饰,每制一服,外间即效之。”
高宗吴皇后,“后颇知书,从幸四明,卫士谋为变,入问帝所在,后绐之以免。未几,帝航海,有鱼跃入御舟,后曰:‘此周人白鱼之祥也。’帝大悦,封和义郡夫人,还越,进封才人。后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由是宠遇日至……”
孝宗谢皇后,“性俭慈,减膳羊,每食必先以进御。服浣濯衣,有数年不易者。”宁宗杨皇后,“颇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帝竞立之。”她们和皇帝、文官们有许多共同爱好和志趣,沟通容易;文官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一般不和她们相冲突。何必干预朝政呢?
总之,宋代皇家软硬兼施,成功约束了后妃的活动,使绝大多数天子都显得“齐家”有方,从而对官员的“齐家”和政治活动的相对规范,对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拥有相当宽松优容的背景,发挥了明显的正面的影响。
上一篇:浅论周恩来的思维方法及其现实价值
下一篇:唐代的黜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