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 毛泽东 莲花决策 引兵井冈 历史意义
[论文摘 要] 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毛泽东对井冈山已经有所了解;二是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密信是决定性因素:三是军力情况使退向湘南割据汝城的计划已经变得不可能;四是毛泽东一路上对宁冈、永新一带地形和有关情况作了深入调查。毛泽东在莲花决策引兵井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使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由构想变为现实,是我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引兵井冈,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毛泽东何时何地决定上井冈山。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笔者认为,毛泽东在莲花决策引兵井冈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的过程
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1500多人离开文家市向江西萍乡方向开进。从湘赣边界退往湘南,因为这一带多是山地,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敌人的正规军较少。9月22日,部队进入萍乡上栗,打算由此去安源,这样既可收集在浏阳溃散回乡的战士,又可带走一部分工人继续南进。到了上栗后,闻知萍乡有赣敌朱士桂旅重兵把守,毛泽东与余洒度等人经过计议,决定假道芦溪向莲花前进,当天就到了芦溪境内的更田。23日清晨,工农革命军从更田拔营出发,向十二里外的山口岩赶去。就在前卫部队进人山脚时,与从萍乡赶来的朱士桂部特务营及第四保安团相遇。工农革命军仓促应战,伤亡很大,损失了500余人,连以上军官阵亡7人。从山口岩退却的工农革命军疾行40余里,途经张佳坊,于午后到达芦溪的边陲之地杂溪,算是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部队到达杂溪后,毛泽东得知此去十多里就是莲花县境,不禁想到了他在考察醴陵农民运动期间认识的一个叫王佐的莲花青年党员,于是萌生了找他的念头。24日清晨,被找到的王佐赶来杂溪。毛泽东与他见面交谈,王佐提议:“部队开到莲花去,打下县城再说。”毛泽东点头赞许。25日,工农革命军进入莲花县境。中午时分,部队到达高滩村,毛泽东即向部队作了简要的讲话,号召指战员们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尔后,部队进抵高滩村宿营。中共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甘明山、贺国庆等闻讯,立即赶到高滩村。晚上,毛泽东不顾鞍马劳顿,召开调查会听取甘明山、贺国庆等关于莲花、永新一带敌情及地势的汇报。听完汇报后,毛泽东决定攻打莲花县城,并立即召集军中干部进行具体部署。下午2时,工农革命军向莲花县城发起进攻,当时城内没有国民党正规军,只有李成荫的保安队,不到半小时蓬花县城即被攻克。这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从文家市退兵后夺下的第一个县城。
工农革命军师部驻在城南的“宾兴馆”。26日上午10时,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朱亦岳、刘仁堪、朱义祖三人从上西区赶到“宾兴馆”。毛泽东与他们交谈,并询问莲花县党组织和群众斗争的情形。谈了不到半个小时,这时何长工领着一位商人打扮的年轻人进来,他就是宋任穷,是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派来送信的。宋任穷向毛泽东转告了汪泽楷,宁冈有我们党领导的几十支枪“还有党的组织”、“毛部应向江西的宁冈转移”的指示,并从身上取出汪泽楷写给毛泽东的一封密信交给他。毛泽东看完密信后对在场的余贲民等人说:“江西省委的信上写到,要我们开到宁冈去,那里有我们党的武装,可以安顿下来。”
随后,毛泽东在莲花县城“宾兴馆”召开前委会议,决定转兵井冈山。“宾兴馆”的前委会议,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这样的一页:将秋收起义部队的退却终点由湘南汝城改为井冈山,是毛泽东在这里决策的。这就是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的过程和背景。
二、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的原因
毛泽东在莲花决策引兵井冈,将秋收起义部队退兵目标从湘南汝城易位于井冈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毛泽东对于井冈山已经有所了解,早有到那儿去的想法。1927年1月20日,毛泽东由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监察委员戴述人和省农协特派员韩伟陪同。从湘潭来到衡阳进行农民运动考察。中共湘南区委书记陈佑魁赶来接待,为毛泽东组织了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30多人的座谈会。会议快结束时,陈佑魁提出“请毛先生给我们介绍国内局势”。毛泽东介绍完国内局势后,提出了“上山”和投入到军队中去的两条策略,并且说:“到时候局势恶化,我是打算带人上山的,到江西的安源山去。”这时,水口山矿机械工人李少山建议到金刚山去。李少山说的那个金刚山就是“井冈山”。
以上资料的回忆者,是一位当时在场的女性,名叫张琼。张琼原名朱舜华,湖南汝城县人,毕业于省立衡阳女子第三师范。朱舜华是毛泽东一生中介绍加入中共组织的第一位女性。毛泽东到衡阳进行农民运动考察、召开座谈会的那天,朱舜华也参加了。
(二)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密信是毛泽东在莲花决策引兵井冈决定性因素。由宋任穷带给毛泽东的江西省委的这封信,是一个十分重要、可靠的信息。这封信对秋收起义部队的走向起了很大的导向性、决策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是信中再次提到了宁冈,指出:“宁冈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毛泽东看了汪泽楷的密信,回到“宾兴馆”大厅,曾向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朱亦岳、刘仁堪等人问有没有“金刚山,这样的地方”,朱亦岳告诉他:“金刚山没有听说过,倒是有个井冈山的地方。它的实际范围就是宁冈。”毛泽东意识到金刚山就是井冈山,井冈山就是宁冈一带,他不禁恍然大悟:江西省委指示工农革命军,应退赣西宁冈,实际上就是到井冈山去!江西省委的指示与他在大革命失败后越来越强烈的“上山”念头不谋而合。既然井冈山各方面的情形比湘南好,何不转兵井冈山呢?于是,毛泽东在莲花县城的“宾兴馆”召开前委会议,提出按照江西省委的指示,再次放弃退向湘南的方略,转向井冈山进兵。二是接到了江西省委明确的信示。现在已进入江西地面,前委应该接受江西省委的指令。中央已有规定,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到了哪个省的地面,就接受哪个省委的领导。现在江西省委已有明示,这样的指示当然应该接受、服从,因此毛泽东毅然决定引兵井冈。
(三)军力情况使退向湘南割据汝城的计划已经变得不可能。起义的失败使湘南实行武装割据的设想发生变化,因为割城的计划前提是要有1个师的兵力,现时的工农革命军只内下不足千人,且有“溃不成军”之气象。既然军力情况起了这么大的变化,就不可能再实施原定计划了,只好另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