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藉)礼的特征与功能初探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耕籍礼;籍田;魏晋南北朝
[论文内容提要]耕籍(藉)礼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礼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出新的特点。如西晋武帝耕籍用牛、南朝刘宋文帝恢复州郡地方耕籍礼、南齐武帝确定耕籍用亥日、梁武帝设立亲耕台等等。北朝的耕籍礼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罵,对先农的祭祀规格经历了从少牢到太牢的转变。魏晋南北朝耕籍礼的功能则表现在重农崇祀、弘扬孝道,以及强化等级和树立正统姿态等方面。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民生,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强弱、战争的胜负等国家大计。田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籍田和耕籍之礼就是重农思想的体现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礼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实行,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和功能。
一、魏晋南北朝耕籍之礼的演变和特征
耕籍礼(又称籍田礼、籍礼、亲耕、躬籍、东耕、千亩之制等)原是周天子于孟春之时率群臣在籍田上举行的耕作劝农的仪式。“籍田”又称“眖田”、“藉田”、“帝籍”、“千亩”、“王籍”等,是中国古代帝王专辟出来一块的田地,所产主要用于祭祀。耕籍之礼肇始于周代,在两汉继续沿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礼虽时断时续,却一直在实行。《左传•国语》记载周代的耕籍礼比较详细,《礼记•月令》亦载:“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1]汉代至文帝始行耕籍礼,魏晋南朝的耕籍之礼继西汉文帝后,又有几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西晋武帝,第二次是刘宋文帝,第三次是梁朝武帝。北魏的耕籍礼异于南朝,北齐耕籍礼已经与南朝相近。魏晋南北朝耕籍礼的演变和特征可概述如下:
(一)晋武帝——掌犁牛耕三周。
曹魏举行的耕籍礼,其具体仪式不得而知。至晋武帝时,国家统一,开始修耕籍之礼。他在泰始四年下诏说:“近世以来,耕藉止于数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今修千亩之制,当与群公卿士躬稼穑之艰难,以率先天下。”于是,“乘舆御木辂以耕,以太牢祀先农。自惠帝之后,其事便废。”[2]
对晋武帝耕籍的情况,潘岳的《籍田赋》曾大力描绘[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籍田礼的仪式有以下几个步骤:(1)籍礼前的清道、籍田整治、设立祭坛和幕布等准备工作。(2)前驱先行,后妃献种,司农、挈壶等就位,为皇帝行耕籍礼作准备。“后妃献眗?之纑,司农撰播殖之器,挈壶掌升降之节,宫正设门闾之跸。”接着,皇帝前往籍田。“天子乃御玉辇,荫华盖,……震震填填,尘雾连天,以幸乎藉田。”(3)皇帝亲耕,大臣依次耕。“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游场染屦,洪縻在手。三推而舍,庶人终亩。贵贱以班,或五或九。”(《说文》曰:縻,牛辔也。)从武帝“乘舆御木辂以耕”和“洪縻在手”不难看出,武帝举行耕籍时是用牛耕。皇帝三推后,大臣按次第五推或九推。据《晋书•礼志》的记载,耕籍之前还有太牢祭祀先农的环节。晋武帝的耕籍同前代相比,亲耕的次数同于古制,但耕籍用牛是新制。晋武帝的三推不会只是推三下,“耕藉止于数步之中”,应该是掌犁推行三周。
(二)宋文帝、齐武帝——恢复地方耕籍和重申吉亥行礼。
继西晋武帝,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太祖将亲耕,以其久废,使何承天撰定仪注”,次年亲耕籍田。根据《宋书•礼志》的记载[4],宋文帝的耕籍礼有以下几个步骤:(1)籍田之前准备工作。包括确定籍田的位置和耕籍的具体日期。立春前九日,整治千亩籍田并开阡陌,立先农坛和御耕坛。“立先农坛于中阡西陌南,御耕坛于中阡东陌北。”耕前一天,设青幕于耕坛之上,皇后帅六宫把种子交给籍田令。(2)举行耕籍的当日,首先由太祝以一太牢告祠先农。车驾到了籍田,侍中跪奏请降车。到耕坛,大司农又跪奏已祭祀先农,请皇帝亲耕,太史令作为赞礼者宣布皇帝亲耕。皇帝三推三反后,“王公五等开国诸侯五推五反,孤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3)籍田令率众耕作完毕并播种,耕籍结束。宋文帝的耕籍礼仪同晋武帝相比,都有后妃向大司农献种子、祭祀先农、皇帝掌犁三推的礼节。不同之处在于刘宋耕籍仪式更为复杂,并由籍田令率其部属把一亩田地耕种完毕。
宋文帝行耕籍礼还有一个突破,那就是让地方州郡也行籍田之礼。耕籍礼起初有两个层次,一是天子在帝籍千亩上行耕籍之礼,二是诸侯在自己封地的百亩籍田上举行耕籍礼。地方诸侯的耕籍礼自周代实行以来,后代渐废。东汉末年公孙度行过百亩耕籍之礼,据公孙度本传载,他初平元年自立为辽东侯,“立汉二祖庙,……郊祀天地,藉田,治兵……”[5]到了曹魏,“魏氏虽天子耕藉,藩镇阙诸侯百亩之礼。”[6]至晋武帝末,有司奏请令诸王国“修耕籍之义”,然而并没有实行。至南朝“宋太祖东耕后,乃班下州郡县,悉备其礼焉。”[7]
至南齐,齐武帝除沿用宋制外,还把耕籍的日期为亥日的传统确立下来。齐武帝曾就籍田礼用亥日的问题命群臣商议,大臣们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发,引用郑玄、卢植的观点和前代惯例进行讨论。如博士刘蔓认为:“阴礼卑后,……亥者辰之末,……又据五行之说,木生于亥,以亥日祭先农,又其义也。”最后,参议奏用丁亥,皇帝下诏认可[8]。之后,齐明帝在永明四年闰正月辛亥举行了耕籍之礼,后代的皇帝举行耕籍礼也多是在亥日举行。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文化上的继承关系。
(三)梁武帝——斋祭和亲耕台的设立。
梁朝武帝实行耕籍礼最为卖力,仅正史记载的就有十次[9]。在耕籍仪式方面,“梁初,依宋齐礼,以正月用事,不斋不祭。天监十二年,以启蛰而耕。与百官御事并斋三日,沐浴?飨。侍中奉耒耜,载于象辂,以随木辂之後。……别有亲耕台,在坛东。帝亲耕毕,登此台以观公卿之推反。”[10]梁朝初年耕籍沿用宋齐礼仪,从天监十三年开始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南朝宋齐的正月籍田改为二月籍田;二是改宋齐的不斋不祭为“与百官御事并斋三日,沐浴?飨”;三是设立“亲耕台”[11],监督臣下进行耕籍。梁武帝实行耕籍礼可谓一丝不苟。尽管史书记载了梁武帝的十次亲耕,他实际举行耕籍礼的次数远不止此。从《通典》记载来看,他在天监十二年前就依宋齐制度举行过耕籍礼。
陈朝宣帝沿用了梁朝的耕籍礼仪,史书所记载的六次耕籍都是在二月举行的,且多为亥日[12]。
(四)北朝的耕籍礼——从少牢祭祀先农到祀以太牢。
北魏实行籍田开始于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罵。“后魏太武帝天兴三年春,始躬耕籍田,祭先农,用羊一。”无论是汉、魏、晋以至南朝政权,祭祀先农都用太牢的礼节,而北魏祭祀先农则只用一羊。“神尊者以马,次以牛,小以羊,皆女巫行事。”[13]这表明北魏的农业经济尚处于从属地位,先农并不完全被尊崇。太武帝后耕籍礼一度中断,直到孝文帝又重新实行耕籍。此后世宗宣武帝、肃宗孝明帝都亲耕籍田[14]。
北朝耕籍礼至北齐有较大变化,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其礼仪有以下几个步骤:[15](1)作祠坛于陌南阡西,设御耕坛于阡东陌北。(2)祭祀先农,司农献种。“每岁正月上辛后吉亥,使公卿以一太牢祠先农神农氏于坛上,无配飨。祭讫,亲耕。先祠,司农进眗悬之种,六宫主之。”(3)耕籍过程。皇帝三推三反,“耕官一品五推五反,二品七推七反,三品九推九反。藉田令帅其属以牛耕,终千亩。”(4)播种完毕后宴飨。“以青箱奉——种,跪呈司农,诣耕所洒之。耰讫,司农省功,奏事毕。皇帝降之便殿,更衣飨宴。”
从《隋书》记载来看,较之北魏,北齐已经以太牢来祭祀先农。按照官员的品级进行耕籍,这是对西周以来天子、诸侯、大夫耕籍礼的变通,也是南朝和北魏所没有的新现象。耕作方式已经明确指出是用牛耕,这表明北朝耕籍礼同南朝已经差别不大,北齐农业的地位正在上升。据正史记载,“(天保二年二月)癸亥,(齐文宣王)亲耕籍田于东郊。”[16]至于北周,孝闵帝、明帝、武帝均亲耕籍田[17]。举行耕籍的时间均在正月亥日,尤其是在北周武帝期间,正史所载的籍田次数就有四次,具体礼仪不详。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礼的功能
耕籍礼作为一种礼仪,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礼记•经解》引孔子语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仪的兴废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弱,耕籍礼的功能在魏晋南北朝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耕劝农,表达对农业的重视。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重农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耕籍之礼的实行,来表达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耕籍礼祭祀的对象是先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耕籍之礼的实行时而中断,并且耕籍礼的仪式也不断的变化,但设先农坛,祭祀先农的礼节却一直是耕籍礼的核心要素。曹魏耕籍虽仪节不详,但“魏氏三祖皆亲耕籍,此则先农无废享也。”[18]通过耕籍劝农是实行耕籍礼的重要目的,诚如晋武帝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农”。东晋草创时,农桑弛废,熊远建议说:“立春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19]《魏书》亦载,“是以古先哲王莫不敬授民时,务农重谷,躬亲千亩,贡赋九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