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的族源及其早期历史(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山的叛乱”(中译本第798页)。
[14] 《旧书》卷一七下《文宗纪》:大和九年五月辛酉,“太和公主进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儿二人。”时大和公主在回鹘可汗牙帐,由此亦可见沙陀与回鹘关系之密切。
[15] 如盛昱《阙特勤碑跋》中,疑射脾为处月别部(转引自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36页);薛宗正《突厥史》第317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沙陀。旧史记为‘处月别种’(按应为“西突厥别部处月种”─引者),以濒临大碛得名。然‘别种’并不意味同种,只表明该部一度隶属于处月。阿史那贺鲁叛乱期间,其酋‘射脾俟斤沙陀那速不肯从,高宗以贺鲁所领授之。’”似亦以为射脾为处月“别种”之一部。参见《新疆历史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9~310页薛氏所撰《处月》词条。
[16]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第190页《处月》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该词条为薛宗正撰。按喀喇汗王朝的起源,国外有“源于处月”的观点,魏良弢认为王族起源于回鹘,但不排除国民中包含多种部族成分,(《关于喀喇汗王朝的起源及其名称》,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
[17] 《双溪醉隐集》卷二,辽海丛书本。
[18]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第5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9]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201页。
[20]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36页。
[21] 前揭薛宗正《突厥史》第317页。
[22] 岑仲勉《隋唐史》下册第547页,中华书局1982年新1版。
[23] 《通鉴》卷二三三贞元六年五月。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云:“(哥舒)翰为副元帅,领河、陇诸蕃部落奴剌、颉跌、朱邪、契苾、浑、蹛林、奚结、沙陀、蓬子、处蜜、吐谷浑、思结等十三部落,督蕃、汉兵二十一万八千人,镇于潼关。”将朱邪与沙陀并列。而据《新书·沙陀传》,“从肃宗平安禄山”的,是沙陀(或朱邪)骨咄支。
[24] 《元龟》卷九九七《外臣部·悖慢》。《新书·高宗纪》载其事在永徽二年十二月壬子。
[25] 《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
[26] 《旧书》卷四《高宗纪》永徽三年正月。 按“虏渠帅六千”上引《元龟》作“虏渠帅六十余人”,《新书·突厥传下》作“虏其帅六十”。《旧书·突厥传下》亦云:梁建方“前后斩首五千级,虏渠帅六十余人。”故《旧纪》“六千”必为“六十”之误。点校本失校。
[27] 瓜州“西北千里”,据《元和郡县图志》,瓜州“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六百八十四里”。则“瓜州西北千里”,已经超出了瓜州的范围,而在伊州界内,即蒲类海一带。但《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则云:“墨离军,本是月氏旧国,武德初置军焉。”月氏秦及汉初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所谓“月氏旧国”,当即指此地。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第39~40页(地图出版社1982年)将墨离军标记在瓜州治所,不知何据?
[28] 《新书》卷二一七《沙陀传》。
[29] 《新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30] 《隋唐史》下册第549页。按《元和姓纂》原文作“苏农金山”、 “苏农辅国”。岑仲勉校以《通志》,说“《姓纂》以‘苏农’蒙‘沙陀’之文也”,所言极是,见《元和姓纂》卷三第305页,中华书局1994年。
[31] 《元龟》原文脱纪年,连书于“景龙二年十二月”下,据《通鉴》卷二一一,乃开元二年之十二月壬戌。
[32] 《隋唐史》下册第549页。
[33]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035、开元050、开元07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4] 丁谦《新唐书沙陀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民国四年。
[35] 前揭《新疆历史词典》第286页,词条作者钱伯泉。
[36] 前揭岑仲勉《隋唐史》下册第548页。
[37] 前揭岑仲勉《西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196页。
[38] 《西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201页。
[39] 《新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40]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武周郭智与人书》第494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41] 作为旁证,前引《旧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凉州》条均云墨离军在瓜州“西北千里”。 瓜州“西北千里”,恰恰在蒲类海一带。
[42] 《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译本第401页。陈俊谋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43] 雪犁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辞典》第254页,新疆人民出社1994年,词条作者钱伯泉。
[44]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中,对唐、吐蕃、大食在西域的角逐进行了精湛的论述,但限于体例,书中尚未对回纥在西域的情况展开论述。
[45] 《通鉴》卷二三三贞元五年十二月庚午。
[46] 见《通鉴》卷二三七元和三年六月“沙陀劲勇冠诸胡”条《考异》。
[47] 前揭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第204页。
[48] 《旧书》卷一九五《回纥传》。
[14] 《旧书》卷一七下《文宗纪》:大和九年五月辛酉,“太和公主进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儿二人。”时大和公主在回鹘可汗牙帐,由此亦可见沙陀与回鹘关系之密切。
[15] 如盛昱《阙特勤碑跋》中,疑射脾为处月别部(转引自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36页);薛宗正《突厥史》第317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沙陀。旧史记为‘处月别种’(按应为“西突厥别部处月种”─引者),以濒临大碛得名。然‘别种’并不意味同种,只表明该部一度隶属于处月。阿史那贺鲁叛乱期间,其酋‘射脾俟斤沙陀那速不肯从,高宗以贺鲁所领授之。’”似亦以为射脾为处月“别种”之一部。参见《新疆历史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9~310页薛氏所撰《处月》词条。
[16]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第190页《处月》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该词条为薛宗正撰。按喀喇汗王朝的起源,国外有“源于处月”的观点,魏良弢认为王族起源于回鹘,但不排除国民中包含多种部族成分,(《关于喀喇汗王朝的起源及其名称》,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
[17] 《双溪醉隐集》卷二,辽海丛书本。
[18]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第5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9]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201页。
[20]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36页。
[21] 前揭薛宗正《突厥史》第317页。
[22] 岑仲勉《隋唐史》下册第547页,中华书局1982年新1版。
[23] 《通鉴》卷二三三贞元六年五月。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云:“(哥舒)翰为副元帅,领河、陇诸蕃部落奴剌、颉跌、朱邪、契苾、浑、蹛林、奚结、沙陀、蓬子、处蜜、吐谷浑、思结等十三部落,督蕃、汉兵二十一万八千人,镇于潼关。”将朱邪与沙陀并列。而据《新书·沙陀传》,“从肃宗平安禄山”的,是沙陀(或朱邪)骨咄支。
[24] 《元龟》卷九九七《外臣部·悖慢》。《新书·高宗纪》载其事在永徽二年十二月壬子。
[25] 《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
[26] 《旧书》卷四《高宗纪》永徽三年正月。 按“虏渠帅六千”上引《元龟》作“虏渠帅六十余人”,《新书·突厥传下》作“虏其帅六十”。《旧书·突厥传下》亦云:梁建方“前后斩首五千级,虏渠帅六十余人。”故《旧纪》“六千”必为“六十”之误。点校本失校。
[27] 瓜州“西北千里”,据《元和郡县图志》,瓜州“州境,东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六百八十四里”。则“瓜州西北千里”,已经超出了瓜州的范围,而在伊州界内,即蒲类海一带。但《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则云:“墨离军,本是月氏旧国,武德初置军焉。”月氏秦及汉初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所谓“月氏旧国”,当即指此地。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第39~40页(地图出版社1982年)将墨离军标记在瓜州治所,不知何据?
[28] 《新书》卷二一七《沙陀传》。
[29] 《新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30] 《隋唐史》下册第549页。按《元和姓纂》原文作“苏农金山”、 “苏农辅国”。岑仲勉校以《通志》,说“《姓纂》以‘苏农’蒙‘沙陀’之文也”,所言极是,见《元和姓纂》卷三第305页,中华书局1994年。
[31] 《元龟》原文脱纪年,连书于“景龙二年十二月”下,据《通鉴》卷二一一,乃开元二年之十二月壬戌。
[32] 《隋唐史》下册第549页。
[33]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035、开元050、开元07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4] 丁谦《新唐书沙陀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民国四年。
[35] 前揭《新疆历史词典》第286页,词条作者钱伯泉。
[36] 前揭岑仲勉《隋唐史》下册第548页。
[37] 前揭岑仲勉《西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196页。
[38] 《西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第201页。
[39] 《新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40]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武周郭智与人书》第494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41] 作为旁证,前引《旧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凉州》条均云墨离军在瓜州“西北千里”。 瓜州“西北千里”,恰恰在蒲类海一带。
[42] 《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译本第401页。陈俊谋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43] 雪犁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辞典》第254页,新疆人民出社1994年,词条作者钱伯泉。
[44]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中,对唐、吐蕃、大食在西域的角逐进行了精湛的论述,但限于体例,书中尚未对回纥在西域的情况展开论述。
[45] 《通鉴》卷二三三贞元五年十二月庚午。
[46] 见《通鉴》卷二三七元和三年六月“沙陀劲勇冠诸胡”条《考异》。
[47] 前揭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第204页。
[48] 《旧书》卷一九五《回纥传》。
上一篇: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
下一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