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虚无主义到历史唯心主义——评韩德强同志《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一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对于”就是马克思笔下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定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我赞同这种看法,但是同时需要指出,马克思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或曰“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从来没有单纯着眼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们在描述阶级和社会形态的时候,从来没有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开来,而总是从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整体上来展开论述的。
 
现在,让我们看看作者强加到马克思头上的“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定义资本主义是怎么回事。
 
韩文说,马克思认为“手工磨产生封建主为首的社会,机器磨产生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大概是指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但是,马克思是在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说这番话的,是在形象地说明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而不是说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过程(韩文作者大概不知道,手推磨这种“生产技术”在奴隶制社会也是存在的)。联系上下文,马克思所谓“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中的“社会”,置于特定语境中,不是指社会形态,而是与上面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是同义语。如果说马克思这段话可以看作什么定义的话,那么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定义,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定义——在这里,在马克思笔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是对立统一的。韩文之所以得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完全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的荒谬结论(更糟糕的是作者把这个结论强加到马克思头上),之所以对马克思将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称作资产阶级革命大惑不解,是因为他预设的前提是:资产阶级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实际情形是,如同在奴隶社会中已经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一样,在封建社会中也产生了新兴资产阶级,而且这些新兴阶级是处于被统治地位上的革命的阶级——关于这一点,关于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有着系统而明确的论述,资产阶级从作为被统治阶级到作为统治阶级、从革命阶级到反动阶级的发展演变过程,都可以在《共产党宣言》中找到明确的结论。总之,所谓马克思“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定义”,完全是韩文的不负责任的杜撰。
 
第三, 对于所谓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资本主义,韩文诠释道:“如果一个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关系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则该社会是奴隶社会;是领主与农奴制的关系,则是封建社会;如果是资本家与自由雇工的关系,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更进一步,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劳动者的身份是奴隶,则是奴隶社会;是农奴,则是封建社会;是自由雇工,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这样诠释并不严谨,带有庸俗化的倾向,但是这样理解大体是准确的。然而问题是,韩文由马克思将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称作资产阶级革命,推断出发生革命的这些地方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推断出这是马克思将这些地方的革命称作资产阶级革命的理由。这就属于牵强附会了。诚然,革命前的尼德兰、英国、法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很发达,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足以发动革命来推翻现有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被革命推翻的那个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封建社会。换言之,革命前的尼德兰、英国和法国,资本主义因素在数量上的增长已经到了引起质变的程度,于是革命就发生了。总之,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于旧社会,而不是韩文所理解的只存在于新社会。
 
(二)所谓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定义
 
为了进一步在马克思那里找到支持,韩文在杜撰出所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两个定义后,很自然的,又杜撰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两个定义,而且同样,让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开,分别着眼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提出两个定义。
 
1、“从生产关系看,没有生产资料只有劳动力的,即属于无产阶级。更进一步,失业者是劳动力的后备军,因此也是无产阶级”。于是,“按照此定义,则古代中国的佃农、雇农和失去土地流入城市的所谓流民(即失业者),都属于无产阶级。所以,中国古代的农民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
 
这简直就是胡言乱语了。如果马克思果然有这样的定义,那么奴隶时代的奴隶岂不更是无产阶级了?我们要问,马克思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定义?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描述或曰定义,什么时候脱离过时代背景?
 
2、“另一个定义是从生产力方面看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只能产生于现代工业。相应地,也只有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才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分”。马克思在描述无产阶级的时候确实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这可不是“从生产力方面看的”,马克思笔下的现代工业、机器磨等等概念,不单纯指生产力,更多情况下指的是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那里,从来没有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成不相干的两件东西,然后着眼于其中的一件做出什么定义。
 
恩格斯于1847年在著名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以非常通俗的语言非常明确地为共产主义的诸多概念做出了定义。例如,“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无产阶级?答: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这一阶级的祸福、存亡和整个生存,都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即取决于生意的好坏,取决于不受限制的竞争的波动。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但愿韩文作者在读了这一段之后不会说,这是恩格斯从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的角度对“无产阶级”的定义,更不会说,这是恩格斯从时间的角度对“无产阶级”的定义!但愿韩文作者继续往下读,读到“无产阶级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的时候,不会因为马克思把早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尼德兰革命称为资产阶级革命而得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打架的结论!
 

 

五、割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最终将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在理论上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割裂开来,必然要夸大它们矛盾的一面,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在韩文看来,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得出的不同定义、结论之类,也就完全是非此即彼的。而这时就会发现,是不是如同唯物史观所揭示的那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社会发展(革命)的本源动力,就成了问题,就陷入了韩文所谓历史的悖论中去了。于是,就必然要到精神领域寻求答案,必然要继而将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夸大它们矛盾的一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
 
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完全对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悖论,是韩文强加到马克思头上,然后加以分析批判,然后试图跳出这一悖论,就是说,韩文分析批判的、试图跳出的历史悖论,其实是他自己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理解而制造出来的。
 
例如,韩文在杜撰出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给无产阶级做的两个定义以后说,“这两种定义对革命的动力、时机、方式、结果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韩文说,按照从生产关系出发的无产阶级定义,“革命的动力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按照从生产力出发的定义,“革命的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还可以发展时,哪怕剥削、压迫多么深重,都不可能产生革命,也不应该革命——因为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看来作者认为,深重的剥削、压迫并不是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