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根包姆常数为两个独立的无量纲标度常数δ和α。δ称为第一标度律,为相邻分岔点(临界点)控制参数微元Δμ(n+1)与Δμ(n)之比的极限,标定了在极限情况下临界点的规律。在分形图中,不管从哪个分岔点往后看,假如忽略宽度大小的不同,所得图象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等,通过证明发现在极限情况下从相邻分岔点出发分形伞区宽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就是第二标度律α.
δ=lim[Δμ(n)/Δμ(n+1)]
=lim{[μ(n)-μ(n-1)]/[μ(n+1)-μ(n)]}
=4.6692016091029 (1)
μ(n)为控制参数的第n个分岔临界点
α=-lim{μ(n)分形伞区宽度/μ(n+1)分形伞区宽度}=2.502907876 (2)
根据观物论可知,一节分化单元由1/12和1/30组成, 两者之比的意义相当于这里的α.其中分化参数12称为阴数,30称为阳数。观物论认为“阴不足而阳有余”即阴数应略小于12而阳数略大于30,记之为y=12-0(12)和z=30+0(30),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与α相当的比例常数α1:
α1=[1/(12-0(12))]/[1/(30+0(30))]=2.5+0(2.5) (3)
由于直观意义相同,数值大小相当,不妨认为α1与α是同一的.
α1=α=2.502907876 (4)
观物论中三个标度表示的八经卦是系统演化的基本模型。临界状态“艮”代表尚有最基本的共性(阳)的可分辨终点。“坤”个性 (阴)占有全部表象特征,代表以不可分辨为特征的混沌状态。理论上的纯阴是绝对个性而绝对无共性,故完全不可知。但该描述本身代表着一种信息交流即阳,故与外界尚有最基本的可知性。在保持可知性前提下,全异的极点就变为全同,这就是下一个周期的初始点“乾”的状态。可见“艮”卦是系统由可辨到不可辨的转折点,与分岔临界点的直观意义相同。
以乾为1,有序分化到“艮”时基本单元为:
g=(1/1)*(1/y)*(1/z)*(1/y)*(1/z)*(1/y)*(1/z) (5)
根据上面说明,“乾”与上一个分化周期存在继承关系,假定大小等于上一个周期的最小可辨值即临界点“艮”的值.因此相邻两个临界点相对值之比G相当第一标度律。
G=g-1/g 其中g-1=1 (6)
则有 G=1*y*z*y*z*y*z=(4.6656+0(4.6656))*107 (7)
由于观物理论只管结构相对不变,尺度允许同时缩小10倍。
于是有4.6692016091029=4.6656+0(4.6656) (8)
联立方程 解得
12-0(12)=11.9945696863119 (9)
30+0(30)=30.0213029371010 (10)
观物论认为阳的作用使系统趋于变化,而阴的贡献使系统趋于稳定。系统演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观物论“不齐,所以为变化”的观点,对严格对称性(周期性)的偏离是引发变化的“机”(导火线)。这里微元0(x)就是对严格周期x的偏离。鉴于观物论对“变”与“化”、“变数”与“化数”作了专门的定义,前者为演化动力和演化动力张量,后者为演化阻尼和阻尼张量,均为基本概念,参照机发论 [4]的概念引入以下定义:
变机: b=0(30)/30=0.0007100979030 (11)
化机: h=0(12)/12=0.0004525261407 (12)
道机: d=b-h=0.0002575717623 (13)
理数即先天易是专门定义的抽象数[1],用以表征演化的内在秩序或禀性,属于序数体系,是严格的二进位制序数,必要时可以按两种方式换算为十进制形式。阳表示与初始状态或上一状态相同,相当共性与继承,阴则相当个性与分化。古籍中通常按以阳为0,以阴为1的方式转换为十进制序数,表示从原始状态(太极)出发的演化程度。我们将这种转换称为求模量。理数的起点“一”,为太极状态即全同状态。因此古籍所常用的求模量通用公式如下:
记阳为y,记阴为n,初爻居左为高位,记理数a1a2a 3...an相应的模量为L(a1a2a 3...an),ai? {y,n}
L(a1a2a3...an)= 1+(a1a2a3...an)2 (14)
序数N中每个单位均是变机b与化机h平衡的结果,同时,还存在一个表征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变机b,因此修正项为N1=N*d+b,其中 N=1+(a1a2a3...an)2,这样有:
L(a1a2a3...an)=N+N*d+b=N+N*(b-h)+b (15)
_ 进一步,微元演化之中变机b与化机h平衡的进程应是先膨胀(1+b),再紧缩(1-h),因此 L(a1a2a3...an)=N+N*d+b=N*(1+b)*(1-h)+b,假如用c=[(1+b)*(1-h)-1]+b进行高次修正,则
L(a1a2a3...an)=N+N1(1+c+c2+c3...)=N+N1/(1-C) (16)
其中 N1=N*((1+b)*(1-h)-1)+b N=1+(a1a2a3...an)2
4 观物论与几个无量纲物理常数
本节讨论几个无量纲经验常数即精细结构常数、SU(5)耦合常数和狄拉克大数在观物论中的诠释。
4.1 精细结构常数
显然,现时宇宙有如下时空公理[1]:
①时间公理:时间一维且处处不可逆;
②空间公理:空间三维且处处可逆;
③时空关系假设:时间是空间有意义的前提,任一时间点都包涵空间全部;
此外还有如下测量公理:
④测量意味着观察系与对象系的分化,任何测量都是观察系作用于对象系的结果。
精细结构常数只能与现时时空(包括测量)特性有关,这里利用观物论方法分析上述公理,可得出相应的测量模型,显然该模型与精细结构常数相关。
根据公理①,时间处处不可逆,属于阴的特性,用一个阴爻来表示其特征。
根据公理②,空间处处可逆,属于阳的特性,用三个阳爻来表示其特征。
根据公理③,时空概念中时间更为基本,空间是时间的展开形式,因此时空的特征模型是一个阴爻居高位表其根本而三个阳爻居低位。三维本是平权的,但你要对它们进行表达,总得人为指定一、二、三来,这就是对称破缺的概念。时空特征理数模型是最高位即第四位为阴,一、二、三位各为阳,即“阴阳阳阳”我们把阴爻记如n,阳爻记如y,此即nyyy。
根据测量公理④,任何测量结果都是对象在特定观察系中的投射,只有穷尽所有观察系才能得到对象的完备信息。测量就是对象与特定观察系的耦合形式,其特征模型是二者的耦合,其中对象系模型为基础置于高位而观察系模型为工具置于低位。
观察系与对象系都是现时宇宙,两者耦合的测量模型为“阴阳阳阳阴阳阳阳”即nyyynyyy。
利用求模量公式可得相应的测量特征常数,可得
依(14)有:L(nyyynyyy)=1+(10001000)2 =137 (17)
依简单修正公式(15)有: L(nyyynyyy)=137+0(137)=137.03599743 (18)
依高次修正公式(16)有: L(nyyynyyy)=137+0(137)=137.03598821925 (19)
显然,L(nyyynyyy)就是精细结构常数。
4.2 SU(5)耦合常数
在上述四个公理中,将对象系的空间模型改为一维,观察系不变。则有对象系的测量模型为“阴阳阴阳阳阳”即nynyyy, 显然该模型与相应的耦合常数即大统一理论SU(5)耦合常数(1/0.0243)相关。
利用求模量公式可得相应的测量特征常数,可得
依(14)有:L(nynyyy)=1+(101000)2 =41 (20)
依(16)有: L(nynyyy)=41+0(41)=41.01126826566 (21)
从空间一维高能简并态的极早期宇宙时空公理中可得出SU(5)耦合常数。
假如观察系也是空间一维(显然是不现实的),则相应的测量模型为“阴阳阴阳”即nyny, 相应的耦合常数L(nyny)=11.0033。
4.3 狄拉克大数
太极图是观物论的核心,玻尔认为是互补原理的最佳图示[5](图3)。图4是太极图的离散形式,作者发现用它可以简单地诠释狄拉克大数。外圆代表系统的运化消长,左边32卦为阳仪描述空间、能量、共性等属于阳类物象或规律,右边32卦为阴仪描述时间、结构、分立性等属于阴类物象或规律。这种分工与大脑相类,左脑管时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