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的内驱力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必须引入人文教育的本质。而要实现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就需要有从教育理念到课程体系的全面革新。当下,科学主义、经济主义的教育取向深深植根于我国教育的土壤。“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生产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论越来越有市场”[3]。另外,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没有看到在经济领域之外仍存在宽广的需要我们领会的诸如政治、文化的内容,没有看到教育在实现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中所起的作用。以致我们的教育突显“人”的价值,而陷入了为教育而教育,教育不但成为实现“教育”的工具,也是教育的目的。如此,便进入了“工具理性主义”的误区无法自拔。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医学教育(特别是西医)的视野,历史传承的优秀文化成果不能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最终,医学只能在科学的大道上特立独行,而缺少了人文的指导。
在“单向度”的实用主义的道路上,医学教育没能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按照这一教育目的,我们培养医学人才不但要使得他们具有高超的技艺,还要在更宽广的领域拓展他们的素养。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为指南,树立起专门的医学教育理念是构建医学生人文训练模式的基础。唯有改变医学教育的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倾向,让医学教育摆脱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弊端,回归社会价值取向。实用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具有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医学的教育理论至少应该涵盖如下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二是关爱的教育理念。这与医学特有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相吻合的;三是尊重的教育理念。这其中包含尊重知识、劳动和创造,尊重教师和学生以及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
正确的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先导。课程既指教学科目,又表达了文化再生产、经验学习及社会改造等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包含了课程目标的重新选择、课程内容的新整合、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课程实施的新实践以及课程评价的新指标。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即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着“培养全面的人”的目标,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加强原本脆弱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院校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开设几门人文课程解决,而必须从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上去把握课程的本质。新课程的设置需要强调“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的思想;避免过分强调医学课程的体系的工具性,而要突出人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强调智育的同时要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强调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黄成林.试论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5,(4):36—39.
[2][美]雷蒙德·保罗·库佐尔特、艾迪斯·W·金:二十世纪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