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优质性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摘 要:少林武术文化是享誉海内外的优质文化资源。本文首先分析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特性,从资源分析的角度明确其资源特点和优势;然后分析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指出少林武术的传承保护与商业化开发并不矛盾,并指出,少林武术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少林武术;文化资源;优质性


  作为禅宗祖庭和禅武合一的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历史和传承中,声望极高,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武术文化是少林文化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传播基础的少林武术伴随着1982年《少林寺》的热播走向全球,“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文化正以极大的品牌号召力成为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本文从分析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优质性入手,以期为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导向。
  一、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历史品格和文化特性
  文化资源的开发面临一个资源分析问题,本文结合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认为少林武术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济世亲民的历史品格
  少林武术缘起于隋末战乱时期,本为少林寺为抗击外来贼寇虏掠而组织的武装自救力量。然在隋末唐初,因少林寺“十三僧兵救秦王”有功,得到了唐王朝的赞誉和封赏,少林武僧得以常备,少林武术也从此声名具扬。至元代,以雪庭福裕为首的少林寺众长老日夜奔走,殷勤游说当时信仰禅宗的元代大臣耶律楚才少杀戮,致使汴梁城被攻破时,蒙古没有大规模的屠杀汉人,“雪庭福裕救天下”的故事广播民间。后至明代,少林寺和少林武术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林寺在明代内政腐败、外贼入侵的情况下秉承其一贯的旷世济民意识,“以武参政,强兵护国”,在明中叶御倭都斗争中名声大噪。可见,少林武术从一开始就和政治关系密切,从一开始就把中国传统儒学中的积极用世思想和佛家的禅宗义理相结合,具有济世亲民的特点。这种精神成为少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少林寺禅宗文化的以禅化人、普渡众生,和少林药局的以医世救人有着同样的济世亲民情怀。“身在佛门思报国,心中无我却救人”[1]、“效劳社稷永葆中华男儿志,除暴安良传续炎黄子孙风”[2],正是少林武术文化济世亲民历史品格的写照。少林武术也正是利用这种上结王庭、下传民间的方式,成为中华传统武术最据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流派。这种文化特质使少林武术有了很好的民间传播基础,以至于清代反清教会甚至利用少林武术的声望壮大实力,集聚反清力量,足见少林武术在群众中极具影响力。时至今日,少林武术仍然在武术竞技领域极具影响力,在武侠推演领域极具感召力,在武术文化领域极具向心力,这些都得赖于其良好的民间基础。
  2.“禅武合一”的文化特质
  少林文化作为汉传佛教,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所说:“以禅释武,借武悟禅,在习武的过程中领悟禅宗的智慧,在悟禅的过程中体会武术的真谛。”“禅武合一”是少林文化的一大特点。作为可以引导僧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普救众民,广播“大慈大悲”、“众生平等”思想的少林武术,在禅宗思想的丰厚土壤中成长,已经逐渐和禅宗思想走向融合,禅中有武,武中有禅,已经成为少林武术文化的一大特点。禅宗精神的博大和开放,也使少林武术有了自己的精神内涵,正如禅宗主张的那样,立地成佛,众生平等。任何人,不论最初进寺和习武动机如何,一入佛门,便前尘往事一笔勾销,潜心修禅,砥砺习武,禅武并修,互为进益。正是在这样平等和包容理念下的关照下,少林武术不排外,不封闭,兼容并蓄,各采众长,逐渐形成了七百多个套路。少林武术本为护寺而诞生,但在发展传承过程中,也成了弘法的工具,作为“武术禅”,少林武术“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禅武合一”使少林武术从民间武术中脱颖而出,具有了独特的文化特质。
  二、少林武术文化的现代传承和保护
  “寺以武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武以寺名”之称,少林寺15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和少林武术紧密相连,少林武术的传承和保护生生不息,从未断绝。
  1.遍地开花的武术传承
  1982年,一部《少林寺》的热播,使少林寺和少林武术享誉全球,尤其是少林武术,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伴随着1980年少林寺武术学校、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等一批民间武校的设立,设馆授武成为从登封开始席卷全国甚至全球的一种风尚。仅登封境内,就有打着“少林”或“少林武术”名号的武馆武校等80多所,每年招生达50000多人。武术成为登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武术培训、武术文化演艺、武术旅游、武术产品等作为少林武术的衍生成为推动登封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按照登封市的规划,至2015年,要组建成十个大型武术产业集团,要年培训学员达10万人以上;至2020年,登封要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功夫之都”。而在全国,依附在“少林武术”名号下的武校也很多,虽然这种脱离文化本源的衍生商业活动使少林武术难以正本清源,但却无形中扩大了少林武术的知名度。在国外,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法国、西班牙、荷兰、保加利亚、葡萄牙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成立有传授和学习少林武术的组织,实际上,这些组织即便和中国的少林武术有关系,也和中国的少林寺没有关系,虽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但也无形中推动了少林武术的海外传播。可以讲,“少林武术热”让少林武术从强身健体的单纯性武术活动中成长起来,成为中国最具世界影响的文化名片之一,也由此实现了少林武术由自在松散的文化个体向具有市场品牌效应的文化整体的转变。
  2.生生不息的文化保护
  历史上,少林寺藏经阁多次遭遇破坏,不少套路和功法散遗,尤其是清入关以来,因忌惮于中原习武之风对朝廷的影响,故严禁寺庙之内僧人习武,少林武术的散佚更加严重。然则少林武术从形成之初就没有把自己关在寺门之内,所谓的“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的用世意识让少林武术从一开始就有广泛的民间根基。这一方面和习练少林武术的僧人流落民间不自觉的武术传播有关系,也和少林寺自觉地让少林武术传播至民间有关系。随着“少林武术热”的兴起,如何把散落民间的武术套路找回来并保存保护下来是一个问题。随着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1982年的召开,中华传统武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据统计,当时全国投入到收集、挖掘、整理少林武术的行列中的就有8000多人。2006年,少林功夫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少林武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实质上,作为少林寺官方的武术保护更早就开始了,少林寺从2003年开始,便依托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收集整理记载少林功夫的历史文献等静态资料,另一方面购置录音、录像、摄影等器材,分析、记录和整理少林功夫的动态资料。2006年9月,少林寺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工作室,组员既有少林俗家弟子,也有精于功夫的少林武僧,既到民间去走访收集,也根据自己研习的套路整理。经过诸多努力,少林寺目前已经收集各种功法1500多套。少林寺把收集来的功法综合使用录像、图片、文字等多种记录方式,使之得以更好保存。

 3.少林武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并不矛盾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少林武术文化,少林武术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很重视对少林武术名誉和权益的保护。这方面,少林寺主要通过维权的方式被动保护。比如,针对国内外众多商业活动对于“少林”和“少林武术”的假冒和侵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禁止乱用寺庙名称的建议》的议案;针对多名假冒少林武僧2000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赌馆表演功夫并造成恶劣影响,国务院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帅峰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全世界发出声明并进行了严厉谴责。但因为“少林”的极大影响力,要避免这种侵权是非常困难的,且作为宗教法人,少林寺不能注册商标进行自我的权益保护。但以上一系列的举措毕竟取得了一定效果,2005年3月1日起生效的《宗教事务条例》就有了这方面的规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假冒宗教教职人员进行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在上述过程中,少林武术也更多进入人们视野,可见,少林武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并不矛盾。
  综上,少林武术不仅植根于禅宗文化,更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儒家文化中,植根于广袤而深厚的民间土壤,既通达于禅宗思想的平等与见性,又发微于儒家文化的用世和厚民,既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又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得益于以上品性,少林武术文化也深受热爱,广泛传播,其传承和保护也优于一般历史文化资源,因此,不仅具有文化吸引力,更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