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土族婚嫁习俗文化意蕴初探(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纳什金边说边把汤拉拉放到锅台上。之后,会唱曲儿的纳什金在火房里给阿姑们唱曲,不需喝汤拉拉中的汤,而不会唱曲的纳什金则必需把一拉拉汤全喝了,因为这是火房阿姑们的一番美意。从以上可以看出,充当纳什金的人必须具有歌唱和表演的才能,否则会使原本热闹的婚礼陷人冷场。等宴席结束后,所有的人都要到院中跳吉祥喜庆的“踏灰”舞,男女老少围着花园载歌载舞,直到尽兴方散。

    接下来,娶亲的人开始转旁席。等转完一两家后,新郎被叫到岳母跟前,给岳母问话,并改口叫阿妈。娶亲人转完旁席后又回到女方家睡觉。等到第二天拂晓上轿时,要举行收头仪式,即新郎解下新娘头上的红头绳并踩在脚下。据说如此以后就能管住媳妇。新郎又把自己的头发往后梳三下,而把新娘的头发往前梳三下,随后,送亲者将新娘的头发用替子拢到一起,改成妇女发饰,叫做收头。此时大家要高唱《核桥》歌,据说这时的新娘被鬼抢,须用《核桥》歌将新娘从恶鬼那儿抢回来。

    收完头后新娘和母亲背对背坐在柜前的桌子上,新娘手拿一把筷子,走时将其反手扔在柜上,表示不带走娘家的财物。母亲抱一升麦子,上盖红布,叫“坐银斗”。此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出家门,上轿出发,新娘则必须用哭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大通土族婚嫁习俗中的汉文化因素

  大通地区的土族人民主要集中在逊让、青林、多林、宝库、城关等十多个乡镇。他们长期与汉族相处,因而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其居住地常有汉族的算命先生、阴阳先生等替他们占卜吉凶祸福。在汉族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自古白马犯青牛,羊鼠相逢一时休。猛虎见蛇如刀斩,青龙遇兔不到头。鸡犬不能成婚配,猪儿生来怕猿猴。”大通土族因受汉文化影响,他们也特别注重这种属相生克的禁忌。而且,大通土族跟汉族一样也有忌单日嫁娶的习俗。婚期临近,双方开始忙着准备结婚期间的必需品,而且在婚礼准备就绪时,双方要带上摸摸、饼干等亲自登门告知各自的亲朋婚事的具体时间,并邀请他们到时一定参加。而民和、互助等地的习俗跟大通又不一样,他们在婚礼准备就绪时,双方要请来骨肉之主的阿舅、亲戚、朋友众人,设宴款待,并告知众人婚事的具体时间,其婚礼一般都在农历腊月和正月举行。因为一则这时农事已闲,二则习俗认为这两个月是吉祥的月份。而且,学汉族样,结婚前一月,姑娘也要“坐嫁”,即整整一个月不出门,不见生客,不操捞家务,要整天坐在炕上准备嫁妆。在“坐嫁”的一个月内,姑娘的饭食也要逐日递减。半个月后每天只能喝一小碗奶茶或只吃一个鸡蛋,很多姑娘到出嫁时已经饿得头晕眼花。这样做一则是为了表示新娘离开娘家的悲伤,二则是为了让姑娘变得体态窈窕,面孔白润。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解放后50年代中期。现在,大通土族姑娘出嫁前夕也有“坐嫁”习俗,但节食的陋习已被废除。

    大通的土族跟汉族一样,新娘上轿时由哥哥背上轿车,而在互助,新娘则由4个年轻人用白色的毛毡抬到轿车里。在青海汉族中,新娘出闺要佩带日月宝镜。镜为刚制,背有短柄,柄有眼,用红头绳串起放在前胸后背,大者在背,象征日;小者向胸,象征月。这和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时所带的日月宝镜有关。在大通土族地区,新娘上轿时也要带日月宝镜,叫护心镜,据说可以避邪。另外,这时属相禁忌的人不能留在现场,如果留在现场,则会对自己不利;如果新郎或新娘有人防忌,则用其衣服代之或翻穿衣服,以此来攘解一下;等新娘上轿走了以后,娘家人忌扫地,对此,人们有两种说法,一是怕新娘在路上会遇到麻烦,一是怕扫了以后新娘会把娘家人的财富带走;娶了新娘的轿车在路上遇上另外一辆轿车,则须用一些方法攘解一下;此外,轿车也不能在半道停车,以免给新娘带来灾难;还有,服丧期的人不能走近新娘。这些不成文的禁忌使土族婚礼平添了几分神秘。跟互助、民和不同,在大通,送嫁妆箱的人要由新娘的一个侄子充当(都是小孩),他们到达男家后,男方家不给足够的辛苦钱,他是不会从箱子上下来的,这样一来,嫁妆箱就无法抬进男方家院门了。当送亲队伍到达后,跟汉族一样,每人饮完三杯酒后才让进门。当女方家亲戚到达后,在坐正席之前,将新娘的嫁妆一一摆在案上,并把馈献男方家长幼辈及亲房人等的枕顶、鞋、袜等礼品同时摆在案上,举行抬针线仪式,按尊辈、平辈、小辈顺序,一一献给对方。摆针线的最后一个仪式是装箱,即请新郎的母亲把钱币、衣物、核桃、大枣及摸摸等装在盘内,上盖红纸或红布,亲手倒进新娘的箱子里,象征此生财源茂盛,衣食富饶。大通土族装箱这一举动也是受汉文化影响所致。但在汉族中,这一仪式则是由新郎的父亲及其弟兄完成的。

    在汉族的传统婚礼中,当亲戚吃了“起程席”后,娘家主要亲眷请出公婆,敬酒后举行交人仪式,即把新娘交给公婆。此时,新娘在洞房内哭泣,为娘家人起程惜别。娘家人婉辞交代,泪俱下,是一幕凄惨情景。大通土族的婚礼也吸收了汉族婚礼中的这一传统习俗,在婚礼快结束时要举行“交人”仪式。互助、民和等地的土族人没有闹洞房的习俗,除了送亲娘、迎亲娘  (送亲娘、迎亲娘都由已婚并有子女、家庭和睦、家境富裕的人充当。)新郎、新郎的母亲外,任何人都不能进洞房。大通土族没有闹洞房的习俗,但在土族和汉族之间的通婚中,如果男方是汉族,而且女方的娘家人也不反对闹洞房,那么在婚礼中也可以因袭汉俗闹洞房,但这是极个别的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男方是土族,那么婚礼就按照土族的婚俗进行,因而没有闹洞房的习俗。汉族婚礼中的最后一个仪式是“下面”,徨中等地区叫“下面”,乐都等地区则叫  “看十天”。由至亲女眷等携带礼物及长面、茶等到婆家,探视闺女。因为娘家要为婆家下一次长面,故又叫下面。大通土族的下面仪式跟汉族完全相同,而在互助,一般是由新娘的父亲去探视女儿,而且也不叫下面。跟民和、互助等地一样,在大通,女方家要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设宴款待所有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即吃麻泽。麻泽是男方家送给女方家,要女方家用来招待客人的。女家在院中用木板支起临时用的桌子,围成一个大大的马蹄形,地上铺有厚厚的麦草,这叫麦草席。这种席共有三道饭:第一道是滚烫的奶茶、翻跟头、馒头、油饼、花卷等。第二道饭是包子。第三道饭是用牛羊肉、粉条、土豆等做成的熬饭,这是普通人家的宴席。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第三道饭要上全羊,这是土族人最高水准的宴席。在大通汉族中没有这种麦草席。但在土族的麦草席中却夹有汉族的宴席。而且,娶亲的那天晚上,女方家要设宴款待娶亲人,这时的宴席一般是四碗吃包子,是汉族宴席,叫四碗下酒。还有十碗、十二碗两上、八盘(分菜八盘和肉八盘两种。)等,这些都是汉族宴席。而男方家在迎亲的当天也要设宴款待所有的宾客,即女方家所设的那种麦草席,但不同的是男方家必须给女方家的每位客人准备一份食物让其带回家,这份食物包括二两肉、两个翻跟头,这叫见人见份,这份礼物开销太大,因而对男方家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现在不管是男方家还是女方家一般都用八盘招待客人,这种汉族宴席即经济又实惠,家庭条件一般的人都能负担得起。

  三、结束语

    土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勤劳、善良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族先民用他们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我们知道,文化有排他性,但同时也有整合性,特别是当不同的文化杂处于一起时,它们必然会互相吸收、融化、调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大通土族婚俗文化之所以不同于民和、互助,就是因为受其周围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而且,因土族聚居的各乡镇周围汉族数量的不同各自所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其中逊让、多林、青林、宝库等地都是脑山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少,因而受汉文化影响较少,而城关、景阳等地地处要道,与汉族等接触较多,因而受汉文化影响较深。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土族人民同周边汉族及其他民族之间始终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她在基本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