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曾国藩对联的古文手笔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曾国藩 对联 古文笔法
  
  [论文摘要]曾国藩对联自古文脱胎而来,文气喷薄,如干莫不可逼视。构篇一字立骨,立意巧于避忌,行文回风激水、一波几折,遣词巧力并绝,寥寥数句,而余味无穷。

  曾国藩在晚清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论。在文道关系上,既主张经世济民,又强调怡情悦性;在创作理论上提出“情”与“理”结合的自然惬适,倡导“阳刚之美”。他的文学思想,使“文蔽道丧”的桐城古文得以中兴。作为一个古文大家和对联大家的曾国藩,在精心构撰对联之时,他的古文笔法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从而使他的对联有着独特的魅力。本文参照清人李扶九、黄仁黼的《古文笔法百篇》试着对曾联加以分析。
  挽汤鹏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此联被誉为“奇气喷薄,如干莫不可逼视”“俱极倜傥”。汤鹏二十岁中进士,聪明过人,其诗极其豪放,才气十足。所著《浮邱子》政论文集洋洋洒洒二十二万字,时人赞誉甚高。但其行为在曾氏看来却有点怪诞。“汤海秋久与之处,其人诞言太多,十句之中仅一二句可信。”本联以汤鹏的“才”“名”为眼,曲折变化。“著书成二十万言”本应是逞才逞气,但曾氏却说是“才未尽也”,在褒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得谤遍九州四海”是一件极不光彩之事,是对汤鹏的贬,然而,笔锋一转“名亦随之”。整首联,上联先扬,在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写到此处,把汤鹏的才说到极点,似乎对汤氏不好再用其他语言来评价了。下联于是就荡开一笔,先说他的缺点,说时人对他的贬损,“谤遍九州”可知他的臭名,可谓臭名昭著,但并不是真的说他的臭名,而是以此作伏笔,臭名之后,对他的赞誉也不绝于世,“名亦随之”。下联就在反衬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完成了对汤氏的颂扬。《楹联新话》对此联有评价:“独曾文正才力标举,夭矫老苍,自成一格。亡友马宾侯称其运古文法于联语中,洵不虚也。其最佳者,如挽汤鹏。”
  挽梅霖生太史钟澍
  万缘今已矣,新诗数卷,浊酒一壶,畴昔绝妙景光,只赢得青枫落月。
  孤愤竟何如,百世贻谋,千秋盛业,平生未了心事,都付与流水东风。
  此联被誉为“文正惬意之作,百年来,何人敢与抗手”。“梅霖生太史讳钟树,以词臣终老,未克一展伟抱,旋即辞世。”“万缘今已矣”满腔感慨喷薄而出,然后徐迂道出梅氏往昔生活状态,从内容、情感、语气上较首句舒缓。最后来一句“只落得青枫落月”,“只落得”是在中间三句上的又一次转折,使语气又跳跃地承接了首句“万缘今已矣”的似是无奈的感慨。整个上联气势如喷涌而出的江水,突破一个险峻的隘口,进入了一个比较宽阔的水面,在人们的审美期待中下联应顺流而下。但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曾氏的高明,或是高超之处在此又体现出来。下联“孤愤竟何知”一个设问再次把读者期待心理提起,如回风激水,蹙蹙生漪,在再次历数所愤所憾之时结束全联。一波几折,不引古,不用喻,层层翻新。
  挽马端敏
  范希文先天下而忧,曾无片时逸豫。
  来君叔为何人所贼,足令千古悲哀。
  对于“挽语有极难措笔者”曾氏又用另一笔法来写。马端敏在校场被刺杀,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一个总督在校场上被杀,于清政府来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曾氏于是隐而不谈这一点,“只刺取一二”,因“不胜称愿,则取其特别者言之,亦足动人”。如此联语“飞鸣处仅‘来君叔为何人所贼’八字,盖略其同而单言其异也。”正如《古文笔法百篇》所说,“巧于避忌,最为得体。”其次,此联也用了一个衬托法,“凡对联出幅略平淡无碍,惟对幅则不可不求压倒出幅。对幅一奇警,出幅虽平淡,亦被衬好,此联即其例也。”
  挽凌荻舟水部太夫人
  折葼教苏氏兄弟,要知取次成名,曾断慈母机中杼。
  负米走大湖南北,岂意归来失恃,空悲游子身上衣。
  此联围绕母子情深,及因这份情而为对方真诚地付出反复铺叙。慈母教子,佳儿“负米走大湖南北”,都是因为深爱对方。“负米”指竭力侍奉父母。但是,慈母望穿秋水仍然等不到佳儿归来。待一朝归来,慈母却早已撒手人寰,只有对着烙下母亲慈爱之心的故物而空悲切。“望”是因为爱,“空悲”也是因为爱,此联字字句句都是因爱而生发,可谓“一字立骨”。
  挽贺映南太学夫人
  柳絮因风,阃内先芬堪继武。
  麻衣如雪,阶前后嗣总能文。
  “柳絮因风”出于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贺夫人德行颇好,有声誉,并有文才,故特注明贺的夫人姓谢,并引用“柳絮因风”,暗指贺夫人之姓氏,同时赞扬贺夫人的文才。
  此联中心意思是对贺夫人的赞赏,说她生前的美德,她的懿行,都为后辈所崇,为后辈所效。阃,门槛,“阃内”在此指闺门,实为女德之门。在曾氏的内心,传统的三纲五常根深蒂固。他内心呕歌,赞叹的女性,肯定是一个集传统妇道于一身的典范的传统女性。他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这些女性唱着赞歌,他希望乾坤的扭转靠这些完美人物的典范,“先芬”对后辈的濡沫。这么一个时刻以转移社会风气、端正舆论、敦厚风俗为己任,花大力气重建精神风尚与道德秩序,力图挽回颓风败象传统秩序的捍卫者,这么一个认为自己对传统礼教的维护义无反顾地卫道士,当然他希望她们的身后,是一个个踏着她们足迹的完美的妇人。继武,是接着她的足迹。武:足迹。
  “柳絮因风”并不仅仅是构成文义的暗含意韵,不单单是中心思想的直接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在整个语境的营构,对中心思想延伸语义起着其他部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文学意象中,“柳”的内涵极为丰富。“柳”象征高风亮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柳”象征着“送别、离别”。宋词中,“柳”的意象不胜枚举。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高柳垂阴,烟中弄碧,千丝万缕,依依有情。李商隐“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柳”在这儿延伸语义,“柳”象征着贺夫人的高风亮节,“柳”象征着“后嗣”们对她的依依难舍,绵绵不断之情。“柳絮”在“柳”的内涵之外又在氛围的渲染上加深一步。一说到“柳絮”,人们不禁想到料峭的春风中,漫天飞舞的毛茸茸的柳絮迎面扑来,在这本应是等待万物复苏的季节,飞舞的柳絮总会带来一丝淡淡的愁,是离愁?淡而远,轻而难以捉摸,在你的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同时,“柳絮因风”与“麻衣如雪”相互照应。同为白色之物,同为故人逝去而出现的两种物象。“麻衣如雪”,是一种白描,是对贺夫人后嗣们悼念的队伍的直接描写。如雪的麻衣,在中国文学的意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意象。它不象“柳”,一说到“柳”,人们会想到离情别恨,心头会升起依依不舍之情,而“麻衣”则仅仅只是使人想到殡葬,只是一种现象,没有太多的感情内涵。如雪的麻衣,只有靠因风漫天飞舞的柳絮赋予它更深的意韵、内涵。
  对贺夫人的赞赏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显得如此摇曳多姿,也只有曾氏才有如此手笔。真如清·朱应镐《楹联新话》所评:“湘乡曾文正公、德清俞荫甫太史以殊勋硕学咸精此体。盖期事虽细,至其比事属辞,得心注手,巧力并绝,非淹博闳深之士弗能也”。
  
  参考文献:?
  [1]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10.
  [3]清·黄仁黼,李扶九.段干木明校注.古文笔法百篇.黄山书社,2002,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