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从内在思想行为上看,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文人大都时刻抱有强烈的用世之心。赵孟兆页曾言:“士少学之于家,盖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但如遭逢难为之政,遇昏庸之主,而秉性刚直之士,为权奸佞臣所排挤。那么,这些身怀治国济世之志的文人士大夫们,恐怕也只能感时之不遇,空多惆怅了。楚大夫屈原的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尽显其悲悯苍生而又无能为力之苦。范仲淹亦发出儒家士人悲天悯人之慨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是道尽历代多少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之心声。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对于文人来说,强硬的反抗既已无补于事,无力回天,倒不如采取无言之抵抗,即隐而不仕。因为“隐”也是一种抗争和不妥协之形式,即如老子所言“柔弱胜刚强”之理。因此,历代有为之士在不得已之时,大都归隐于山林了。东晋之陶渊明亦“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宁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自己适心惬意的隐士生活。唐之李太白空有满腹才学和治国之大志,却整日只能作一些“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霜”之词句供杨贵妃玩赏取乐,几乎沦为皇家权贵之御用俳优。因此,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挂冠飘然而去。至于像一些前朝遗民文士,则更是存不屈之志而终老山林。如钱选、八大、髡残等等,都是文人不屈风骨之体现。
总之,中国文人之风骨主要就表现在以上所论的这几个方面。无论从其外在之气质风度,抑或是从其内在之思想精神来看,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及道释思想的影响。换言之,也正是中国悠久而博大的历史文化,才造就了具有中国鲜明民族特色的文人风骨和文人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