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儒家之道(二)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三、之中,以至于作为政府唯一合法形式的皇权被视为理所当然。结果,那些经过竞争性科考并被配备到官僚系统当中的士大夫们,就成为方面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力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儒学是规定文化精英生活取向的正统,在中国哲学和宗教的景观中,她同时又是和许多其它的思想潮流—道家、法家、阴阳宇宙论、五行理论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相并存的。诚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就象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综合主义一样,儒家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其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象征着一种深思熟虑的努力,努力将看似不兼容的一些观念系统安置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观之内。当然,尽管儒家的影响在政府建制、社会组织以及文化生产方面仍然存留,到公元一世纪,儒家人文主义的第一期开展却是逐渐减弱的。虽然儒家人文主义在佛教和道教的时代仍有进一步的发展,她真正给人印象深刻的复兴却是在11世纪。英文中经常提到的Neo-Confucianism的出现,标志着儒家人文主义的第二期开展。
注释:
--------------------------------------------------------------------------------
[1] 《孟子》第3章上:第4节。
[2] 《孟子》第3章下:第4节。
[3] 同注15。
[4]《孟子》第3章下:第9节。
[5] 《孟子》第7章下:第14节。
[6] 《孟子》第1章下:第8节。
[7] 《孟子》第2章上:第6节。
[8] 《孟子》第4章下:第19节。
[9] 《孟子》第7章下:第25节。
[10] 《孟子》第7章上:第1节。
[11] 《孟子》第7章上:第4节。
[12] 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汉斯·格斯(Hans H. Gerth)英译本,纽约,自由出版社,1968年,页235。(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p.235)
[13] 此句见《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
--------------------------------------------------------------------------------
[1] 《孟子》第3章上:第4节。
[2] 《孟子》第3章下:第4节。
[3] 同注15。
[4]《孟子》第3章下:第9节。
[5] 《孟子》第7章下:第14节。
[6] 《孟子》第1章下:第8节。
[7] 《孟子》第2章上:第6节。
[8] 《孟子》第4章下:第19节。
[9] 《孟子》第7章下:第25节。
[10] 《孟子》第7章上:第1节。
[11] 《孟子》第7章上:第4节。
[12] 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汉斯·格斯(Hans H. Gerth)英译本,纽约,自由出版社,1968年,页235。(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p.235)
[13] 此句见《汉书·董仲舒传》
上一篇:《八宫卦次图》三维构成之初探
下一篇:论“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