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统的直觉功能(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卦之爻画名也随其卦画。将同类项予以合并,总其结构成分为辞与画两类。两者的结构安排也很明显:以画带辞,以辞系画。辞和画相对应,一定的辞总是对应于一定的画,且不容错位。
既然存在这种确定的对应性,那么,对于对应的辞和画从而整体的辞和画来说,二者在实质上就势必存在某种一致性。由辞看起。辞,卦辞和爻辞,都是判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是结论,是答案。简单者如“利贞”(大壮)、“悔亡”(咸九二)类是,复杂者如“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蹇)、
“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晋初六),类是。很多辞句在进行判断时,加入了一些与画相干的内容描述。与卦画卦名相干者,如坎卦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与爻画相干者,如乾卦当中的“潜龙”(初九)、“见龙再田”(九二)、“飞龙”(九五)、“亢龙”(上九)、“群龙无首”(用九),等。这些辞句虽是对相应的画的描述,但其中已内含了语句判断的吉凶结论,像“亢龙”本身就内含着“悔”那样。辞的这种叙述形式己经说明,它跟画之所以相关、相对应,乃因画本身也是一种判断方式。因此说,《周易》全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或辞或画,皆是答案、结论。
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周易》全书尽是答案、结论,那么,答案所针对的疑问在哪里?或者说,它们回答什么?
继续看画与辞的关系。实际上,画与辞的对应性并不仅仅可以导出二者的一致性。常识告诉人们,如果画和辞都作为判断而且是等价的判断,两者中的任一判断形式就是多余的。也可这样来说:“若但如此,则圣人当时自可别作一书”,或单用其辞,或只使用其画。因此,画辞虽一体,但仍自有它们的不同所在。画本是画辞本是辞。这便是它们最明显的不同。所以,同作为判断,一个以辞(言)断,一个却以画(象)断;一个断得明了,一个断得隐晦。由于画在表达上凭借的是象(像)即象征的形式,所以除了可以象征表达——尽管可能是不清晰地表达——言辞昭示的那些内容而跟它们相对应外,还可以象征代表其他什么从而与之相对应。于是,其象征性将我们引向读解易画的一个去处:除表达判断外,画因其象征性可以象征从而链接人们的疑问。
到此,是《周易》(经文)的全部,即我们面对拿来、呈上的那本《周易》所能看到的全部。它以卦画与卦爻辞的基本结构形式,构成一个结论判断的硬件系统。
然而,这就足以说是《周易》内容的全部吗?显然不能,因为,《周易》的结论、答案是在那里预设着、虚设着;因为,我们知道,答案需要应对具体的疑问。有应对,《周易》的结论、答案、判断才有意义;在应对过程中,才实现《周易》体系的完型,展现它的完整内容。读解《周易》,也应该由这个过程着手。换句话说,它需要有也必须有它的软件程序系统,否则,《周易》本身只能是一个死的系统。这,是由《周易》本身的特殊结构决定了的。
让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那个读解易画的去处:作为象征符号,它可以赖其象征性而象征并链接一定的疑问。在这一头,画跟疑问链接并成为疑问的象征;在那一头,在它的硬件系统中,画跟易辞本身就存在着对应而己然链接着。可见,《周易》硬件系统在提供应对具体的疑问的运行环境之时,也提供了相应的入口、链接点。画,即卦画,就是它的入口、它的链接点。经由卦画,具体疑问将会导入到答案体系中来,相应的判断开始运行。问题在于,一,一定的疑问要跟一定的易画链接、对应,怎样链接,又怎样对应?二,易画本身不可能提出疑问。疑问是一种现实行为,人的行为,需要有人来问。很明显,这样两道难题需要一个统一的程序来解决。
这个程序即它的筮法程序。它适用于也只适用于《周易》自己的运行环境,它是提出和摄取疑问的运行规程系统。运行这个程序看到,在烦琐而平心静气的揲蓍过程中,人一步步地陷入到易的情节当中;随着一卦的筮得,贞问人的疑问跟特定的易画对应了起来;进而,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疑问(贞问)也跟设定的答案结论联系了起来。这时,贞问由于跟特定的画(卦爻画)的对应,链接到《周易》的答案结论体系中来;这时,那些虚设的答案结论才因“叩而决之”有了应对而不再为虚,保证和实现了整个《周易》的完型过程。
应当说,《周易》的实质正是展现于这样一个在完型基础上发生的运作当中。参与进入到这个运作当中,才能说是来到了《周易》的内里,因而也才能够真正看清它的内里。
四
在《周易》的里面,引人注目的是一段十分明显的大空白。
占筮方法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随机性。这导致了疑问跟卦画从而答案(卦爻辞)对应上的分散性和随意性,答案跟疑问的应对关系会山现种种在常规看来不相应对的情形。如,“一,答非所问。即,经卜筮而找到的相应卦爻辞结论与所提问题看上去不相干;二,同一问题有不同答案。比如,对相同的问题,所起的卦中有两个以上动爻,且它们(卦爻辞)的结论相去甚远,甚至相互矛盾。如同人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六二‘同人于宗,吝’;或如,不同时间问同一问题起不同卦,且结论不一。像此一卦言‘有终’而被一卦谓‘有悔’之类;三,与之相类,不同问题而同一答案,等等。”此等不应对情形表明,《周易》展开的判断(答问)过程是不充备、不完整的。说具体一些就是,假揲蓍而摄取的贞问跟《周易》预设的结论,二者之间看起来没有什么作为介质的存在,并不必然存在使判断成立的来自经验的或理性的依据。这是《周易》思维运作过程中的的一个盲点,纳入正常的思维程序比照说明它,它是一段判断依据上的“空白”。
然而,这个空白却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不计判断的功利性如结论真假与否,而将《周易》的这种思维运作看作是一种真实的判断过程,将它看作是发生于人们身上的一种思维的实际情形,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一个有效的、能够正常运行的思维程序会包含一个毫无意义的环节,何况是关涉运行结果的中介环节。反过来倒说明,它不仅应当是有效的,而且《周易》设计的深奥之义应当在于此,它的灵魂应当在于此。
我们需要站到《周易》的外边,理性地看待、破解这段空白。没有判断依据,就需要找出判断的依据;是空白,就需要填补空白。关键是如何找、找怎样的依据,如何以及用什么来填补空白。由于是在人们运作《周易》时出现的思维上空白,所以,不能由调整《周易》的硬件系统改变运行环境来填补,而要由运作主体——人的思维自身来填补;由于这个依据空白是在人们随机的“叩之”、 “决之”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调整《周易》环境也不可能作出什么填补,而要由活生生的处于特定现实中的人来做即时的填补;由于答案与疑问的关系本来就违反理性的程序,即,属疑问对应答案而非答案针对疑问,所以人们不能用逻辑的、理性的方式而只能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填补。这就是说,当《周易》留下这种空白时,它同时也给人们限定了或留下了藉以填补空白的方法;当人们运行《周易》而对这种空白之时,便激活了这种填补法。什么是这种填补法?不难发现,它跟发生直觉的一些要件是相吻合的。它们是:一,直觉是在人们面对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思维运作中发生的;二,直觉是在人们处理问题的临场情境中偶生的;三,直觉不遵循因果律等理性原则。这表明,《周易》限定的或留给人们的所谓填补方法,是直觉式的填补法,填补的是直觉思维导出的依据——不排斥可为理性认同的依据。同时,毋庸质疑,所谓“填补法”也是一种“开启法”。《周易》用它独特的方式提供了开启直觉大门的方法,由现实的人就现实的事将直觉思
既然存在这种确定的对应性,那么,对于对应的辞和画从而整体的辞和画来说,二者在实质上就势必存在某种一致性。由辞看起。辞,卦辞和爻辞,都是判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是结论,是答案。简单者如“利贞”(大壮)、“悔亡”(咸九二)类是,复杂者如“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蹇)、
“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晋初六),类是。很多辞句在进行判断时,加入了一些与画相干的内容描述。与卦画卦名相干者,如坎卦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与爻画相干者,如乾卦当中的“潜龙”(初九)、“见龙再田”(九二)、“飞龙”(九五)、“亢龙”(上九)、“群龙无首”(用九),等。这些辞句虽是对相应的画的描述,但其中已内含了语句判断的吉凶结论,像“亢龙”本身就内含着“悔”那样。辞的这种叙述形式己经说明,它跟画之所以相关、相对应,乃因画本身也是一种判断方式。因此说,《周易》全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或辞或画,皆是答案、结论。
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周易》全书尽是答案、结论,那么,答案所针对的疑问在哪里?或者说,它们回答什么?
继续看画与辞的关系。实际上,画与辞的对应性并不仅仅可以导出二者的一致性。常识告诉人们,如果画和辞都作为判断而且是等价的判断,两者中的任一判断形式就是多余的。也可这样来说:“若但如此,则圣人当时自可别作一书”,或单用其辞,或只使用其画。因此,画辞虽一体,但仍自有它们的不同所在。画本是画辞本是辞。这便是它们最明显的不同。所以,同作为判断,一个以辞(言)断,一个却以画(象)断;一个断得明了,一个断得隐晦。由于画在表达上凭借的是象(像)即象征的形式,所以除了可以象征表达——尽管可能是不清晰地表达——言辞昭示的那些内容而跟它们相对应外,还可以象征代表其他什么从而与之相对应。于是,其象征性将我们引向读解易画的一个去处:除表达判断外,画因其象征性可以象征从而链接人们的疑问。
到此,是《周易》(经文)的全部,即我们面对拿来、呈上的那本《周易》所能看到的全部。它以卦画与卦爻辞的基本结构形式,构成一个结论判断的硬件系统。
然而,这就足以说是《周易》内容的全部吗?显然不能,因为,《周易》的结论、答案是在那里预设着、虚设着;因为,我们知道,答案需要应对具体的疑问。有应对,《周易》的结论、答案、判断才有意义;在应对过程中,才实现《周易》体系的完型,展现它的完整内容。读解《周易》,也应该由这个过程着手。换句话说,它需要有也必须有它的软件程序系统,否则,《周易》本身只能是一个死的系统。这,是由《周易》本身的特殊结构决定了的。
让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那个读解易画的去处:作为象征符号,它可以赖其象征性而象征并链接一定的疑问。在这一头,画跟疑问链接并成为疑问的象征;在那一头,在它的硬件系统中,画跟易辞本身就存在着对应而己然链接着。可见,《周易》硬件系统在提供应对具体的疑问的运行环境之时,也提供了相应的入口、链接点。画,即卦画,就是它的入口、它的链接点。经由卦画,具体疑问将会导入到答案体系中来,相应的判断开始运行。问题在于,一,一定的疑问要跟一定的易画链接、对应,怎样链接,又怎样对应?二,易画本身不可能提出疑问。疑问是一种现实行为,人的行为,需要有人来问。很明显,这样两道难题需要一个统一的程序来解决。
这个程序即它的筮法程序。它适用于也只适用于《周易》自己的运行环境,它是提出和摄取疑问的运行规程系统。运行这个程序看到,在烦琐而平心静气的揲蓍过程中,人一步步地陷入到易的情节当中;随着一卦的筮得,贞问人的疑问跟特定的易画对应了起来;进而,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疑问(贞问)也跟设定的答案结论联系了起来。这时,贞问由于跟特定的画(卦爻画)的对应,链接到《周易》的答案结论体系中来;这时,那些虚设的答案结论才因“叩而决之”有了应对而不再为虚,保证和实现了整个《周易》的完型过程。
应当说,《周易》的实质正是展现于这样一个在完型基础上发生的运作当中。参与进入到这个运作当中,才能说是来到了《周易》的内里,因而也才能够真正看清它的内里。
四
在《周易》的里面,引人注目的是一段十分明显的大空白。
占筮方法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随机性。这导致了疑问跟卦画从而答案(卦爻辞)对应上的分散性和随意性,答案跟疑问的应对关系会山现种种在常规看来不相应对的情形。如,“一,答非所问。即,经卜筮而找到的相应卦爻辞结论与所提问题看上去不相干;二,同一问题有不同答案。比如,对相同的问题,所起的卦中有两个以上动爻,且它们(卦爻辞)的结论相去甚远,甚至相互矛盾。如同人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六二‘同人于宗,吝’;或如,不同时间问同一问题起不同卦,且结论不一。像此一卦言‘有终’而被一卦谓‘有悔’之类;三,与之相类,不同问题而同一答案,等等。”此等不应对情形表明,《周易》展开的判断(答问)过程是不充备、不完整的。说具体一些就是,假揲蓍而摄取的贞问跟《周易》预设的结论,二者之间看起来没有什么作为介质的存在,并不必然存在使判断成立的来自经验的或理性的依据。这是《周易》思维运作过程中的的一个盲点,纳入正常的思维程序比照说明它,它是一段判断依据上的“空白”。
然而,这个空白却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不计判断的功利性如结论真假与否,而将《周易》的这种思维运作看作是一种真实的判断过程,将它看作是发生于人们身上的一种思维的实际情形,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一个有效的、能够正常运行的思维程序会包含一个毫无意义的环节,何况是关涉运行结果的中介环节。反过来倒说明,它不仅应当是有效的,而且《周易》设计的深奥之义应当在于此,它的灵魂应当在于此。
我们需要站到《周易》的外边,理性地看待、破解这段空白。没有判断依据,就需要找出判断的依据;是空白,就需要填补空白。关键是如何找、找怎样的依据,如何以及用什么来填补空白。由于是在人们运作《周易》时出现的思维上空白,所以,不能由调整《周易》的硬件系统改变运行环境来填补,而要由运作主体——人的思维自身来填补;由于这个依据空白是在人们随机的“叩之”、 “决之”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调整《周易》环境也不可能作出什么填补,而要由活生生的处于特定现实中的人来做即时的填补;由于答案与疑问的关系本来就违反理性的程序,即,属疑问对应答案而非答案针对疑问,所以人们不能用逻辑的、理性的方式而只能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填补。这就是说,当《周易》留下这种空白时,它同时也给人们限定了或留下了藉以填补空白的方法;当人们运行《周易》而对这种空白之时,便激活了这种填补法。什么是这种填补法?不难发现,它跟发生直觉的一些要件是相吻合的。它们是:一,直觉是在人们面对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思维运作中发生的;二,直觉是在人们处理问题的临场情境中偶生的;三,直觉不遵循因果律等理性原则。这表明,《周易》限定的或留给人们的所谓填补方法,是直觉式的填补法,填补的是直觉思维导出的依据——不排斥可为理性认同的依据。同时,毋庸质疑,所谓“填补法”也是一种“开启法”。《周易》用它独特的方式提供了开启直觉大门的方法,由现实的人就现实的事将直觉思
上一篇:西汉中后期的思想学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