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26、马西沙、韩秉芳《中国民间宗教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7、《中国意识与宗教》,第280页(台北,学生书局,民1993年)。

28、这当然需要研究者从极其复杂的民间宗教资料中去进行细致的发掘。但例如马西沙和韩秉芳等学者的“宝卷”研究和郑志明等学者的“鸾书”研究,都表明“土法炼钢”的结果并不全是粗铁。(参《中国民间宗教史》和郑志明前引书及《台湾的鸾书》。)

29、参见前引书“序言”。

30、其实民间宗教与墨家颇多共通之处。

31、《中国意识与宗教》,第76-77页(台北,学生,1993)。

32、同上书,第77页。

33、《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55页。(台北,联经出版社,1992年。)

34、同上书,第56页。

35、同上书,第61页。

36、他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中指出了这种矛盾,但未作论述。参见该书第64页注释63。

37、同上书,第62页。

38、同上。

39、《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448页(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

40、《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第232页一233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41、这是可以写一本书的题目。

42、《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449页。

43、同上。



44、按指莱布尼茨所谓“这个世界是一切万能的世界中之最好者”之说。

45、《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63页。

46、同上。

47、参J·希克《宗教哲学》论“恶的难题”的一章(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莱布尼茨以及其他思想家的“神正论”,包括“最好”说,其主旨恰恰是为恶之存在作出解释。

48、参阅保罗·蒂里希(P.Tillich)《系统神学》关于实存之“悲剧性”的分析。

49、余英时也指出新儒家伦理的哲学根据有“理论上的困难”(参见《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64页注释。)

50、《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第53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51、例如P·蒂里希的《系统神学》第四部(P·Tillich's Systematic Theology,PartIV)。

52、《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第537页。

53、这已经开始引起批评和争论(参见冯耀明、杜维明、刘述先等人最近在“当代”杂志第84期到第96期发表的文章)。

54、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第6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

55、《儒学思想与现代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310页。

56、同上书,第65页。

57、同上书,第300?11页。

58、《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86页。

59、同上书,第87页。

60、《明儒学案·卷三二》。

61、《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90页。

62、《传习录》三一三条。

63、《传习录拾遗》第十四条。

64、《传习录拾遗》第十四条。

65、前引书,第94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