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异化”与“经济”的“文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发展唯一,量化第一、经济至尊、效率至上,一种蔓延于基层的唯经济主义的气氛是不是正在悄然蒸腾,犹如瓦斯,无声无嗅?其结果将导致“发展”的异化。

  若为中国发展把脉,问题可能会出在“文化”上,中国经济一旦成为“脱文化”经济,于千年传承掉头不顾,很可能演成悖论。

  文化具有三圈层构造的特点,外层说的是器械工具文化,中层说的是制度文化,其内层是心灵文化。当然,文化的外层与中层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们对心灵文化即人的价值理念、伦理规范、生活哲学等与经济的关系,给予特别的关照。诚如有学者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模型入手,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引申出6种非理性要素与历史文化因素即人的欲望、情感、情绪、意志、意识及风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说,文化的外、中层两层对经济起着可见乃至可以触摸到的显性作用,那么心灵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则是隐性的,因其隐性而更深刻、更持久、更顽韧。

  温家宝总理说: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

  确实,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贵品,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天下为公。这些传统美德对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人们从来都把“不患贫、患不均”,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复古诉求,认定其阻滞现代发展的消极意义。然而,当一个思想既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核长驻千年,试想摈弃于朝夕,谈何容易;一个民族精神因素本非浮栽于营养液中的节日花朵,必有其社会形态为其结构性基础,当这个“结构性基础”还存在一天,就宛如“正在使用中的文件”,而无法凭一次“点击”就能“删除”。

  在中国,“经济”被理解为“经世”与“济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精神也许正是“经济学”的中国式诠释。“修、齐、治、平”,“平”是最终目标指向,表达中国式的亲民精神与淑世情怀。“平”者,政治清明、世事安稳、天下太平,离开“平”,所有经济的业绩与速度,将无从期望。

  “民为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阅读中国文化如此的箴言,不由使人想起由黑格尔创始,完成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其内涵是一个文化经济学的问题。什么是异化?即指一个事物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本来,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与丰富最广大民众的生活要求,进而使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劳动的尊严,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经济异化的结果,发展没有带来多数人的物质幸福与精神尊严,反之,经济与人的亲和纽带被切断,“人”被疏离于原有的本质地位。

  也就是因为人从经济中异化出来,发展的另一效应也在淡化,即原本国家随经济的增长,国力的增强,社会日益走向安定,相反,经济发展系数与社会安定系数,没有成比例的并进,而显示后者滞后,更有甚者经济发展最好的势头,社会凸现更多的不安。因此,经济从来都不是“单打一”,从来都是“人的经济”、“社会的经济”,进而言之是“文化的经济”。假如一国的经济异化得与“民”,与“人”无关,与社会,与稳定抵牾,这样的经济,这样的发展还落得什么?

  传统文化总形成一种精神张力,遂使人们推行每一个经济方案,都必须正视“张力”的反弹,都要对这个“张力”的极限与底线作谨慎的摸索。是的,当前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引起的冲突,有时比因利益引起的冲突更可怕。这问题既发生于国际之间,也发生于一国之内。这样,发展就成为一个极为缜密的精神工程,当对文化的张力与冲突,既施之以刚毅,又协之以智慧,关怀经济中的“文化”。

  经济文化学的目的,是突出

“大写的人”,由此而求人文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哈贝马斯同意现代哲学对工具理性、唯经济主义所做的批判,指出当今世界的危机出于三大价值领域发展的失衡。工具理性的超常发展牺牲了道德和艺术的文化功能,其结果是经济力量对社会世界的“殖民化”。

  康德从科学、经济、人文、道德多重价值区分的观点入手,演绎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乃是多重价值的制度化,而事实的结局常导致后两者的失落。为此他严肃地告诫世人:“不应把人当工具,而要把人当目的”。

  出于此因,经济学不可单纯理解为发展学、效率学,而当与文化学、社会学、哲学联姻,演绎为“文化经济学”,就成为一个大系统,一门大科学,而对社会经济发挥正确的指引作用。

  关于经济与人文的关系已被世界各发达国家关注。创建于1875年的日本一桥大学之所以成为闻名于世的顶尖经济大学,就是在商学,经济学部之外,还设立社会学、文化学、法学等多个学部、学科。伦敦经济学院(LSE)之所以能确立世界学府的翘楚地位,因为它在学科建设方面将经济研究与文化、社会、政治诸研究交叉结合得最好。

  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精神支撑,要塑造城市精神,使其体现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特征、融汇先进文化。这里说的是城市经济发展,也在说明总体经济发展的应循规律。

  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当政府已经聚精会神地注意到经济中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作用,注意到经济发展中“人”的意义与分量,中国经济的新一度起飞将是安全的、迅捷的与好运长久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