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阿多诺则站在精英审美文化的立场,针锋相对地批判大众审美文化,认为大众审美文化即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以商品性和娱乐性消灭了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个性特征,使现代艺术成为“非艺术”,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大众进行控制的工具。双方的争论实际上体现了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对立,也体现了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面性、矛盾性。阿多诺站在精英审美文化的立场,批判大众审美文化。而本雅名明则站在大众审美文化的立场,否定精英审美文化,完全肯定大众审美文化。他们的观点各有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各自的片面性。大众审美文化具有两重性,不仅有符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消磨人的意志的消极一面,也有消解理性的压抑,缓解人的生存压力,增进人的感性享乐的合理性一面。如果只看到大众审美文化的一个方面,就会产生片面性。必须全面地、具体地分析大致审美文化和精英审美文化,以便在实践中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同时也应当看到,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对立,同时也存在着相容互补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及感性的升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美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偏向。两种审美文化各有独立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有所不足,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不能以片面的态度看待其中任何一种,尤其要克服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当然对其消极性也要足够重视,并设法克服。
研究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在中国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现代性刚刚起步,现代审美文化也很嫩稚,尚未成熟发展。这种情形下,要热情肯定、扶植现代审美文化,促其生长,不可挫伤。不论对大众审美文化还是精英审美文化,都要这样做。
二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相反相生的,都是现代性的产物。
审美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一样,首先是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特性。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兴趣、审美习惯以及审美风格,它是一个民族的个性的审美形式。一个民族的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文化传统,审美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延伸,保证了民族文化的稳固性,使其不至于在历史演变中和外来审美文化的冲击中丧失自身。但是现代性发生前的古代社会,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和民族文化还没有形成,只是一种地域性质的文化形态。现代性发生后,民族想象发生,民族国家形成,民族文化也确立、发展,包括民族审美文化的确立、发展。这实际上是民族的自我认同形式。
世界文化,包括世界审美文化也是现代性的产物,因为现代性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世界文化的形成是比较晚的事情,实际上是现代性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的历史阶段,随着现代性的形成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沟通、融合,使文化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审美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审美文化的共同性、相通性、交流性和融合趋势。世界审美文化或审美文化的世界性是与民族审美文化或审美文化的民族性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民族审美文化或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是世界审美文化或审美文化的世界性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民族审美文化就没有世界审美文化,没有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就没有审美文化的世界性。世界审美文化是由多民族审美文化组成的,因此具有无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单一的世界文化不仅是贫乏枯燥的,而且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而世界审美文化或审美文化的世界性是民族审美文化或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发展和丰富的条件。只有在多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多样性中,通过互相交流、吸收,每个民族的审美文化才能得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才能得到强化和突出,并具有新的生命力。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审美文化的世界化和民族化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是全球化导致审美文化的高度趋同化趋向;二是对全球化的抵制,突出了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诉求。
在后期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前期资本主义通过市场经济向世界扩张,形成世界化趋势。但这种世界化还没有导致民族文化的危机。晚期资本主义则加剧了世界化的趋势,并且以大规模的资本扩张和高科技为手段形成了全球化的浪潮。可以说全球化是彻底的、全面的和高速度的世界化。全球化打破和摧毁了民族、地域的界限,造成了全球一体化的局面,而这种一体化主要是以西方模式推行的。全球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发达国家的商品文化借助资本扩张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如美国的摇滚乐、可口可乐、麦当劳、牛仔服、好来坞电影以及英语等蔓延世界。这种趋势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冲突和危机,特别是在文化领域,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危机,民族文化的特性有消失的危险。审美文化也出现了这种情况,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各民族的审美文化全面开放,互相交流,产生了趋同化的趋势。往往一个新的审美文化潮流一出现,就很快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形成全世界的共同潮流。这种趋同化趋势有积极的方面,它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另一方面,这种开放和交流又是不平等的,往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冲击、取代发展中国家的弱势文化。这就是赛义德所说的“后殖民主义”即文化殖民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文化就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审美文化不应当消极地顺从全球化,而应当积极地应对全球化。对全球化的消极方面必须予以批判和抵制,特别是应当保护和发展民族审美文化,使其避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消失。但是,保护和发展民族审美文化并不意味着拒绝向世界审美文化开放,而意味着在向世界审美文化开放中积极地学习他民族审美文化的长处,并且以自己的独特性融入世界审美文化中去。消极地拒绝向世界审美文化开放,并不能保护自己的民族审美文化,反而会使自己的民族审美文化丧失生命力。对中国而言,向世界审美文化开放与实现民族审美文化的现代化是相关的问题,甚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也才是民族的。中国社会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仍然是前现代化社会,相应的中国的文化包括审美文化也没有实现现代化。在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就必须向世界审美文化开放,因为发达国家的审美文化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由于遇到了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在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审美文化的同时,加强本民族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以积极的姿态回应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拒绝向世界审美文化开放,也不是放弃本民族的审美文化,而是在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美文化,并以这种独特的民族性加入到现代世界审美文化的大家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