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世纪中国革命文艺活动的六大范型(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其四,红色经典论。新中国成立后,《讲话》精神成为国家文艺创作的衡量标准后,一个大规模地创作"红色经典"的时代来临了。建国后革命红色文学作品的不断生产,被民众所熟悉,并培育了民众独特的文艺欣赏接受趣味,是和国家层面文艺政策的规范、出版发行制度的变化、文联机构的成立、文艺家群体的改造等方面的推动力量密切相连的。同时红色经典作品的广为传播也完成国家在文艺领域的话语建构,并作为一套完整的文化理念表达体系,全面深刻地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
其五,文革文艺的本质论。在"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十年文革期间,贫瘠的精神文化生活背后作祟的是"继续革命论"。 "继续革命论"的文化策略有"文艺黑线专政论"、 "根本任务论" 、"文艺宪法"、 英雄形象的符号化象征等。"继续革命论"带来了文化遗产的毁灭、文艺创作的一言堂、扭曲的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恶果。
其六,主旋律论。改革开放引起思想观念转变,"主旋律"文化战略的横空出世,重整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秩序。"主旋律"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有着弹性灵活的运作机制,既有国家政府在政策、资金和奖项等方面的支持和培育,也有商业化的文化市场对其进行炒作和推销。"主旋律"文化战略不仅在具体运作中具有政治规范的特色,而且在战略设计、具体实践中又是高度商业化的,兼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色于一身。
革命文艺的这六大范型,是针对二十世纪革命文艺活动史上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文艺发展问题,进行了文艺理论探索和规律总结,从而在某一类型问题上对革命文艺的发展具有普遍适用性。这六大范型总结了革命文艺史上遇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文艺发展问题,对于当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恽代英:《文学与革命》,《中国青年》,1924年5月,第31期.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刘永明: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建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版.
[6]何言宏:《国家文化战略与"主旋律"文学的生产机制》,《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