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远古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格局(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对班清文化年代、族属及其文化内涵的探讨,详见美国学者Joyce C·White著作Ban Chiang:Discovery of a Lost Bronze Age,Philadelphia,PA,The University Mu-seu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and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82。必须指出,班清文化的年代问题在国际学界一直有争议,中国考古学者一般认为并没有那么早,而且遗址发掘时还出现过扰乱现象.以笔者从事西南民族考古研究的经验来看,班清文化的出土器物尤其是青铜器的型式,与云南滇西洱海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如出一辙,所以估计年代相去不远,而且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而从班清遗址中还出土了铁器这一点看来,其年代最早也不超过中国的春秋时期。

 

中国和越南这两个山水相连的邻邦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的证据也更充分、更明显。在远古时代,越南被称为交趾。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有许多神农、颛顼、尧、舜等南抚交趾或南至交趾的记载。神农、颛顼等本是传说中的人物,这些记载也并非信史,但却反映了我国西周、春秋战国、甚至更古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和南方的交趾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考古资料看,越南东山出土的青铜器都具有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样式和风格,说明越南的“东山文化”正是受中国西南古文化的影响而成长发育起来的。东山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青铜文化的影响。在其典型遗址即今清化省的东山村,出土了磨制石斧、有肩石斧及青铜制作的鼓、武器、容器和装饰品,还有陶器、玉制装身具、货币等,是典型的汉文化遗物。特别是铜器,在鼓面和鼓壁上装饰着圆弧纹、锯齿纹、飞鸟纹、船纹、蛙纹,制作精巧,装饰性极强,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器相仿佛[21](p300~413)。根据公开发表的这一批青铜文化资料,它其实是起源于我国云南的青铜文化在古交趾境内的延伸,越南发表的青铜器出土图式就是很好的证明①。在越南发现的青铜器时间上没有早过我国云南的铜器,且与我国旧史所记的竹(蜀)王子人交趾的年代相合[22]。这种情况说明,越南青铜文化与中国西南的青铜文化如滇文化、红河文化、句町文化是同源的,都在大体上屑于同时代的百越文化区的分布范围:“要想找出越南东山铜器文化的渊源。不要在西方找,而应该在越族人共同的铜器文化中去寻求。并且如果我们认识到越族各支间文化的交流很频繁的话,那么我们将会了解东山铜器和淮河铜器之间形式上的相似,而这种相似可能是由于战国铜器对岭南百越铜器的影响,以及越族人铜器对雒越人铜器的影响。”[21](p381)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其中象郡就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秦末赵佗乘乱并击桂林、象郡,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不久即归属于汉,成为汉王朝属下的一个诸侯王,与汉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定南越,设置九郡,直属中央政府,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从此时一直到10世纪越南独立建国止,它一直都在中国各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是中国的郡县。而随着中原军事、政治力量的南下,汉文化广泛南被,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也不断南传.公元初年,中原人锡光和任延分别任交趾和九原太守,教当地人民种植庄稼,建立学校,铸造铁器,制定婚娶礼法和衣服样式,晓以礼义。这对于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汉书》中说:“岭南华风,始于二守。”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越南地区被纳入到中华文化圈的文化版图中,至此,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的整体性达到一个新局面。

从汉武帝经营西南夷,设立交趾郡、益州郡,一直到东汉时期设立永昌郡,打通西南夷道,西南并人王朝版图为止,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的青铜文明也渐次走向衰落.不过青铜文明的衰落并不代表中原人在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就此结束.相反,由于伴随着中原文化大量南进,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之间的族群交通、交往更为频繁,铁器时代才可能在整个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真正开始。此后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之间的整体性大大加强,奠定了此后又一个千禧年(即截止公元10世纪越南独立)双方交往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告别了远古,这个大区域随之进入文字历史时代,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活动也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

      见越南学者陶维英著《越南古代史》,309页图五,310页图六,315页图七、八,321页图九,344页图十,359页图十一。

      关于东山文化的源头,陶维英只说对了一半,即其来自岭南等地的百越文化。但百越文化的源头在淮河流域,他却找不到,这不仅是个地理概念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童恩正.近二十年以来东南亚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及国外学者对我国南方古文明起源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3).

[2](加拿大)R.J.Pearson.东南亚大陆与华南史前陶器的相互关系[J].云南文物,1986,(19).

[3]童恩正.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1999.(4).

[4]蒋廷瑜.西林铜鼓墓与汉代句町国[J].考古,1982,(2).

[5]云南省博物馆文物队.南碧桥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J].云南文物,1984,(16).

[6]汪宁生.古代云贵高原上的越人[A].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7]梁钊韬.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J].中山大学学报.1981,(2),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述论[J].云南大学学报,2004,(3).

[8]李昆声.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J].云南文物,1984,(15).

[9]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史研究三题[J].云南社会科学,1996,(3).

[10]张光直.云南古代文明[J].云南文物,1985,(17).

[11]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及其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班清文化的关系[J].考古,1990,(6);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的陶器及其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班清文化陶器的关系[J].南方民族考古:第3辑[C].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2]师砚培等.红河流域青铜文化初探[J].云南文物,1985,(18).

[13]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J].考古,1992.(2).

[14]蒋廷瑜.西林钢鼓墓与汉代句町国[J].考古,1982,(2).

[15]李昆声.云南原始文化族系初探[J].云南社会科学,1983,(4).

[16]广西区博物馆.广西田东发现战国墓[J].考古,1979,(6).

[17]熊正益.文山、广南、西畴三县考古调查记[J].云南文物,1985,(17).

[18]汪宁生.试论不对称靴形钢钺[J].考古,1985,(6).

[19]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2).

[20]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云县忙怀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77,(3);蒋志龙.越南同奈盆地的史前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

[21](越南)陶维英.越南古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2]沈汇.哀牢文化新探[J].云南文物,1984,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16).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