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时代的时尚迷狂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内容提要】、服务和咨询机构的兴盛迎合了这一趋势:您想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多少?以什么方式?所有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名义下进行的,科学(的一部分)因此成为“温柔一刀”式的帮凶和工具。您想在网上谈情说爱吗?那奇异的遥控装置很快会送到您手中;您想偷窥戴安娜的文胸类型和型号吗?不知疲倦的小报记者定会满足您的特殊欲求。
在这些您自以为是自主的欲望之外,还有许多难以辨别的需求被精心地营造,然后以按摩式的方式引诱您自愿上钩。您如此的快乐和自足,以致您根本分不清或者干脆不愿分清哪些是自主的欲望,哪些是被灌输的欲望,反正它们都是必须被满足也有条件去满足的您的欲望系列!您成为一个“商品视听奴”(commodity audience)。工作完回家或者找个合意的场所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您以为可以歇息了。其实您还在工作,没有抱怨没有痛苦的工作!您在一个超实在的世界中替不知名的跨国公司、广告公司和媒体经营商不知疲倦的卖命!在您工作期间,您不知不觉地被诱骗和按摩;种种的时尚信息,通过强迫接受、轮番轰炸、阿谀奉承、示范传授和下意识暗示等心理和行为控制技术,对您的本能和理性进行柔软的摧残,使您不自觉地怀疑、调整、强化和拓展您的幸福的消费欲求。您已无法区分或者不愿区分哪些物品是您的生存所需、哪些物品成为您符号消费的靶的。偶尔,您想静下心来,独自沉思您作为“智人”(Homo sapiens)个体的独有特征,或者想张扬您的特殊个性,结果您发现所有的话语都已被重复、所有的奇异都已被尝试。您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又心平气和地与其他个体一道,前赴后继地加入到符号消费的时尚舞台上,扮演自己的时尚迷狂的角色。
四、大众社会的救赎之途
大众时代的生存境况和生活世界让许多理论家忧心忡忡。他们试图构想种种解放的策略,以便把大众从符号消费的时尚迷狂中拯救出来。贝尔诉诸于“新宗教” (贝尔,1989),但他没有想到种种新宗教在大众时代也已成为符号消费的目标; 哈贝马斯求助于“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eason), 试图建构“理想的交往情境”(Habermas,1976),但他没有意识到任何交往背后都蕴涵着权力和操纵。 哈贝马斯理想的精神导师米德,是一个质朴而深刻的思想家,早就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图景。“理想形式的人类社会是这样的社会,在其中,由于如此地发展了必要的交往系统,以致于执行特殊功能的个体也能采纳他所影响的其他个体的态度”(Mead,1934,p.327)。或者说, 理想的人类社会能为所有个体提供一种理想的交往方式,在其中,个体能借助一种普遍的论域(universal discourse)或语言, 使个体能以影响他人的方式来影响自身,以及以影响自身的方式来影响他人。
茶壶中的风暴无补于大众生活。在大众时代,大众为其日常生活奔波,与其明星同悲同喜;受欲望折磨,为满足而感动。这是大众生活的原生态,它应该受到尊重。曾经充当祭师、幕僚或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已蜕变为操弄符号的“新阶级” (Molnar,1994)。 他们应该管好自己的嘴巴,遵守自身阶层的职业伦理。他们成就不了拯救大众的使命,大众社会的救赎之途仅仅在于大众自身。
米尔格拉姆在评价自己的服从实验时曾经说道:所幸并不是所有的人类个体都表现出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在人类活动的任何场景中,都存在一部分个体,他们总是不倦地对自身及他人的行动予以持续的关注和反省。
他们是代表人类救赎的最有价值的“沉默的少数”(silentminority)。在时尚消费的舞台上,即使时尚迷狂和符号消费缺乏伦理合法性,那“沉默的少数”—他们是大众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知识分子或者新阶级,也会成为大众时尚追求的目标。大众终会明白:没有被理性校正的本能,就像没有被本能校正的理性一样危险。“沉默的多数”终将与“ 沉默的少数”实现沟通与和解,共同开辟救赎之路。这是第一种可能的途径。
大众时代是一个奇异的时代,以往所有历史片段的特征都在这时尚消费的大众舞台上隆重上演。或者说,大众时代的每个个体,在同一世代在不同的领域中可能隶属于不同的历史片段。大众时代因此而包容以往历史片段所有可能的遗产;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在同一时尚舞台上交互博弈和消费。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壮观的景象。因此,一旦建立并遵守各种博弈和消费的转换规则,大众时代或许并不比以往的所有时代更缺乏伦理合法性。
大众社会中的大众在符号消费之余,他们一样无法摆脱其前行者备受折磨的疾病的困扰和对死亡的恐惧。伴随人类历史的演进,总会有新的疾病和新的种类的死亡与人类同行;这是人类无法躲避的命定的生存困境。托尔斯泰曾说:没有上帝,任何行为都是合法的。实际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对大众而言,没有疾病和死亡,任何行为都是合法的!歌德曾说:永恒的女性引人飞升。而实际上,持续不断的新的疾病和死亡引人升腾!敦促人类不得不关注人类自身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正当性,这是所有时代的人类整体唯一合理的救赎之路!
【参考文献】
〔1〕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2〕伯尔曼,1993,《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式》, 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方文,1995,“重审实验”《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4〕格罗索,1994,《罗马法史》,黄风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怀特海,1992,《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6〕汉斯·昆,1995,《基督教大思想家》,包利民译, 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7〕沃尔夫,1990,《欧洲的觉醒》,郑宇建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8〕韦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9〕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on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In H. Geutzkow(ed.)Groups, Leadership , and Men.Pittsburgh:Carnegie Press.
〔10〕Baudrillard,J.1975,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St.Louis:Telos.
〔11〕Baudrillard,J.1983,Simulations.N.Y.:Semiotexte.
〔12〕Baudrillard,J.1993,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Sage.
〔13〕Baudrillard.J.1990,Seduction.N.Y.:St.Martin's.
〔14〕Bourdieu,P.1983,"The Forms of Capital."pp.241-58 inJohn G. 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Y.:Greenwood Press.
〔15〕Giddens,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 identity:Self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6〕Habermas,J.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London: Heinemann.
〔17〕Habermas, J. 1976,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of Society. London:Heinemann.
〔18〕Hassan,I.1987,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Jameson,F.1991,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Verso.
〔20〕LeBon,G.1960,The Growd.N.Y.:Viking.
〔21〕Mead,G.H.1934 ,Mind,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Ed. C. W. Morris. TheV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327.
〔22〕Mead,G.H. 1936, Movements of Thoughts in TheNineteenth Century.Ed.M.H.Moo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3〕Milgram,S.1963,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371-78.
〔24〕Tarde,G.1903,The Laws of Imitation.N.Y. :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5〕Vidich,A.J.(ed.)1995,The Nwe Middle Class: LifeStyle,Status Claims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Macmillan PressLTD.
在这些您自以为是自主的欲望之外,还有许多难以辨别的需求被精心地营造,然后以按摩式的方式引诱您自愿上钩。您如此的快乐和自足,以致您根本分不清或者干脆不愿分清哪些是自主的欲望,哪些是被灌输的欲望,反正它们都是必须被满足也有条件去满足的您的欲望系列!您成为一个“商品视听奴”(commodity audience)。工作完回家或者找个合意的场所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您以为可以歇息了。其实您还在工作,没有抱怨没有痛苦的工作!您在一个超实在的世界中替不知名的跨国公司、广告公司和媒体经营商不知疲倦的卖命!在您工作期间,您不知不觉地被诱骗和按摩;种种的时尚信息,通过强迫接受、轮番轰炸、阿谀奉承、示范传授和下意识暗示等心理和行为控制技术,对您的本能和理性进行柔软的摧残,使您不自觉地怀疑、调整、强化和拓展您的幸福的消费欲求。您已无法区分或者不愿区分哪些物品是您的生存所需、哪些物品成为您符号消费的靶的。偶尔,您想静下心来,独自沉思您作为“智人”(Homo sapiens)个体的独有特征,或者想张扬您的特殊个性,结果您发现所有的话语都已被重复、所有的奇异都已被尝试。您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又心平气和地与其他个体一道,前赴后继地加入到符号消费的时尚舞台上,扮演自己的时尚迷狂的角色。
四、大众社会的救赎之途
大众时代的生存境况和生活世界让许多理论家忧心忡忡。他们试图构想种种解放的策略,以便把大众从符号消费的时尚迷狂中拯救出来。贝尔诉诸于“新宗教” (贝尔,1989),但他没有想到种种新宗教在大众时代也已成为符号消费的目标; 哈贝马斯求助于“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eason), 试图建构“理想的交往情境”(Habermas,1976),但他没有意识到任何交往背后都蕴涵着权力和操纵。 哈贝马斯理想的精神导师米德,是一个质朴而深刻的思想家,早就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图景。“理想形式的人类社会是这样的社会,在其中,由于如此地发展了必要的交往系统,以致于执行特殊功能的个体也能采纳他所影响的其他个体的态度”(Mead,1934,p.327)。或者说, 理想的人类社会能为所有个体提供一种理想的交往方式,在其中,个体能借助一种普遍的论域(universal discourse)或语言, 使个体能以影响他人的方式来影响自身,以及以影响自身的方式来影响他人。
茶壶中的风暴无补于大众生活。在大众时代,大众为其日常生活奔波,与其明星同悲同喜;受欲望折磨,为满足而感动。这是大众生活的原生态,它应该受到尊重。曾经充当祭师、幕僚或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已蜕变为操弄符号的“新阶级” (Molnar,1994)。 他们应该管好自己的嘴巴,遵守自身阶层的职业伦理。他们成就不了拯救大众的使命,大众社会的救赎之途仅仅在于大众自身。
米尔格拉姆在评价自己的服从实验时曾经说道:所幸并不是所有的人类个体都表现出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在人类活动的任何场景中,都存在一部分个体,他们总是不倦地对自身及他人的行动予以持续的关注和反省。
他们是代表人类救赎的最有价值的“沉默的少数”(silentminority)。在时尚消费的舞台上,即使时尚迷狂和符号消费缺乏伦理合法性,那“沉默的少数”—他们是大众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知识分子或者新阶级,也会成为大众时尚追求的目标。大众终会明白:没有被理性校正的本能,就像没有被本能校正的理性一样危险。“沉默的多数”终将与“ 沉默的少数”实现沟通与和解,共同开辟救赎之路。这是第一种可能的途径。
大众时代是一个奇异的时代,以往所有历史片段的特征都在这时尚消费的大众舞台上隆重上演。或者说,大众时代的每个个体,在同一世代在不同的领域中可能隶属于不同的历史片段。大众时代因此而包容以往历史片段所有可能的遗产;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在同一时尚舞台上交互博弈和消费。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壮观的景象。因此,一旦建立并遵守各种博弈和消费的转换规则,大众时代或许并不比以往的所有时代更缺乏伦理合法性。
大众社会中的大众在符号消费之余,他们一样无法摆脱其前行者备受折磨的疾病的困扰和对死亡的恐惧。伴随人类历史的演进,总会有新的疾病和新的种类的死亡与人类同行;这是人类无法躲避的命定的生存困境。托尔斯泰曾说:没有上帝,任何行为都是合法的。实际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对大众而言,没有疾病和死亡,任何行为都是合法的!歌德曾说:永恒的女性引人飞升。而实际上,持续不断的新的疾病和死亡引人升腾!敦促人类不得不关注人类自身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正当性,这是所有时代的人类整体唯一合理的救赎之路!
【参考文献】
〔1〕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2〕伯尔曼,1993,《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式》, 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方文,1995,“重审实验”《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4〕格罗索,1994,《罗马法史》,黄风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怀特海,1992,《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6〕汉斯·昆,1995,《基督教大思想家》,包利民译, 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7〕沃尔夫,1990,《欧洲的觉醒》,郑宇建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8〕韦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9〕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on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In H. Geutzkow(ed.)Groups, Leadership , and Men.Pittsburgh:Carnegie Press.
〔10〕Baudrillard,J.1975,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St.Louis:Telos.
〔11〕Baudrillard,J.1983,Simulations.N.Y.:Semiotexte.
〔12〕Baudrillard,J.1993,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Sage.
〔13〕Baudrillard.J.1990,Seduction.N.Y.:St.Martin's.
〔14〕Bourdieu,P.1983,"The Forms of Capital."pp.241-58 inJohn G. 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Y.:Greenwood Press.
〔15〕Giddens,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 identity:Self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6〕Habermas,J.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London: Heinemann.
〔17〕Habermas, J. 1976,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of Society. London:Heinemann.
〔18〕Hassan,I.1987,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Jameson,F.1991,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Verso.
〔20〕LeBon,G.1960,The Growd.N.Y.:Viking.
〔21〕Mead,G.H.1934 ,Mind,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Ed. C. W. Morris. TheV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327.
〔22〕Mead,G.H. 1936, Movements of Thoughts in TheNineteenth Century.Ed.M.H.Moo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3〕Milgram,S.1963,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371-78.
〔24〕Tarde,G.1903,The Laws of Imitation.N.Y. :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5〕Vidich,A.J.(ed.)1995,The Nwe Middle Class: LifeStyle,Status Claims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Macmillan PressLTD.
上一篇:良渚人饮食之蠡测
下一篇:北宋“将门”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