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方古今,咫尺天下”——网络时代与文史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史之学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术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种种便利。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历史、哲学这类与现代社会相对隔膜的传统人文学科。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进入网络时代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海内外文史资源的电子化热潮方兴未艾,从零星制作发展成规模开发;从初期的图形扫描发展为字符数码化;从目录、文摘的制作发展为做全文录入;从制作单机版CD发展为制作或网络版的数据库。随着OCR扫描技术的成熟、UNICODE编码的统一、全文检软件的完善、以及Web技术的普及,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华夏古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先进的电脑技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
一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各种方式把分散的计算机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分散在全球的信息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资源共享是国际互联网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是通过网页的方式具体体现的,有别于一般印刷出版物。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除了具有一般印刷出版物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许多纸质媒体所不具有的特点。网页是一种电子媒体,它的制作不需要昂贵的纸张。印刷出版物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学术出版物读者群相对较小,学术著作和刊物的出版印刷需要补贴。而网络的出现使学者有可能通过网页的形式刊发研究成果。当大小科研院所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建立自己网页的时候,当每一名普通学生都可以在电子论坛中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时,经费和资金便不再是制约学术研究的瓶颈。
网页的另一个特点是读者面广,传播速度快。一个优秀站点的浏览量成千上万,而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学术专著和学术刊物出版的周期性很长,发行量小,学术情报的积累往往滞后于研究。很多学者都经历过这种尴尬:费尽辛苦查到的相关文章和论著,却没有条件借阅浏览;成果发表后,却遗憾地发现自己只是重复了前人的劳动。网络的发展为学术成果的传播提供的新的途径,在网络上刊布的文章比其他任何媒体更简便、更快捷,不必等待图书馆入藏著作,就可能成为其它学者的的参考文献。随着大量网络版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的出现,遍布全球的学术资源通过网络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网页使用超文本格式,通过链接的方式可以指向网络中所有与该网页有关的内容。而所有印刷出版物均是“线性”的,只能一页一页按顺序阅读,而网页则的“网状”组织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文史论著排印困难,虽经多次校对,错讹之处在所难免,一经出版发行就很难更改,重印则遥遥无期。而网页却可以随时更改,随时推倒重来。
网页与印刷出版物最大的区别还在于网页的交互性。印刷出版物的反馈环节不够畅通,作者很到读者反馈的。而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提供了留言簿和论坛,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访问者的反馈信息。
二
电脑的应用和网络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文史研究的外部环境,更深刻地引发了文史研究手段更新和研究思维的变革。
学术上的突破,往往依赖于新材料的发现。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电脑查询和网络检索具有速度快、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特点,能够把学者从枯燥的翻检工作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论思索中。文史研究中典章沿革、语词变化、版本流传等问题,多是跨断代跨领域的,向来难治。而网络中大大小小的电子数据库包罗各种儒释典籍、正史杂传、古今类书、诗文合集、官私档案,学者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检索便在自己不熟悉的断代和领域找到相关的资料。计算机具有模糊查询识别能力,在古文献的考证、辑佚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文史研究缺乏量化分析手段,而电脑检索的出现可以协助解决许多比较复杂并且人工难以做到的课题。
科学研究是一排除反证的过程。以“义理、考据、辞章”为旨归的传统文史研究,要求研究者穷经皓首,淹通古今,目录、引得成为专门之学。但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无论怎样精赅的索引,难免沧海遗珠,一些极微的问题往往会引来烦复的考订。某一位学者花费大量精力,通过排比大量的例证作出结论,却有人在其他资料中发现反例而在一夜间被全部推翻,“说有易,说无难!”成为学术界尽人皆知的名言。电脑检索和网络查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消化反证,从事使学术论断建立在更为坚实和可靠的基础上。
传统的文史研究基本是以个体为单位,自己自足。近年来,伴随着知识急剧增长,学术深化带来学术领域划分的细致,学者很难再有精力邃密群科。即使在一个学科内,往往也不能熟悉各个研究领域。网络的无与伦比的交互性使多领域、多学科的的交流成真正为可能。在一个论坛或新闻组中,不同地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知识背景的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可以自由地组合在一起,交流观点,拓展思路,清扫知识盲点,使学术研究成为现出复合式的进程,在某些方面效果胜于花费巨额资金组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而网络的虚拟性又使得讨论的参与者更加坦率直言、张扬个性,网络中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为学术研究一个理想交流的平台。
三
就现阶段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史应用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隐忧。
现有的网络文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绝大部分的网络文史资料库集中在海外,大陆学者使用存在诸多不便:文字编码不统一,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会员资格受到限制,服务器连接也不够通畅。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尽管大陆很多软件公司推出了各种版本廿五史、四库全书等煌煌巨制的检索系统,但真正投入网络运营的只有全唐诗检索等寥寥数家。究其原因,除了服务器数据库运营技术复杂,费用相对昂贵外,网络市场不够健全是主要因素,许多商家宁肯用上千以至数万的价格卖出光盘,以求尽快收回成本。而大陆无论是学者个人,还是文史研究机构,经费相对拮据,没有能力支付软件费用,因而造成恶性循环。从长远看,借鉴海外网络运营经验,采用部分适当收费,部分免费开放的会员制运营,可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
纵观大陆的文史网站,在网站的定位策划及编辑制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大部分网站肩负着文史知识普及和文史研究成果发布的双重使命,一些网站古籍版本粗糙,文章鱼龙混杂,内容编排混乱,在编辑喜好和用户需求,提高品味和贴近网民的怪圈中徘徊,造成专业研究人员不屑,业余爱好者不懂的尴尬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文史普及网站与专业研究网站的分流,可能是网络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就文史研究者个人情况而言,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或视网络为畏途,抱残守缺,或以网络为取巧手段,粗制滥造。个别学者查以检索代替研究,不核原文,不审背景,错谬频出。电脑网络的出现,给文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术宝藏,入宝山而不取固然可惜,但不经提纯地过度开采,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破坏学术环境。要利用好这一宝藏,除了掌握好先进的电脑网络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博闻强记,才能融会贯通,否则再先进的检索系统也只能是无的放矢。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网络中的浮躁和功利化倾向也会对文史研究质朴、谨严的学风造成了一定冲击。目前网上版权纠纷、成果剽窃、名利纷争等现象已初见端倪,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有关法令法规的健全,也需要学者提高自身的素养,在网络中保持传统文化中的“慎独”精神。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网络文史应用的主要趋势是:一批网络高起点高素质的文史类垂直门户网站逐步建立和完善,使网络从文史知识普及的园地中衍生出文史研究的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网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纸质媒体,成为学术情报的发布和交换的主要场所。随着观念改变和运营体制的完善,一批版本精赅、使用便捷的文史数据库终将建立。通过网络沟通和交流,可能会出现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究古今之际,通天人之变”。从甲骨文、竹简帛书到印刷术的发明,中华文明的文字载体在不断演进,而传播手段的改进总会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学术的进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文史之学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进入网络时代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海内外文史资源的电子化热潮方兴未艾,从零星制作发展成规模开发;从初期的图形扫描发展为字符数码化;从目录、文摘的制作发展为做全文录入;从制作单机版CD发展为制作或网络版的数据库。随着OCR扫描技术的成熟、UNICODE编码的统一、全文检软件的完善、以及Web技术的普及,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华夏古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先进的电脑技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
一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各种方式把分散的计算机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分散在全球的信息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资源共享是国际互联网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是通过网页的方式具体体现的,有别于一般印刷出版物。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除了具有一般印刷出版物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许多纸质媒体所不具有的特点。网页是一种电子媒体,它的制作不需要昂贵的纸张。印刷出版物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学术出版物读者群相对较小,学术著作和刊物的出版印刷需要补贴。而网络的出现使学者有可能通过网页的形式刊发研究成果。当大小科研院所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建立自己网页的时候,当每一名普通学生都可以在电子论坛中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时,经费和资金便不再是制约学术研究的瓶颈。
网页的另一个特点是读者面广,传播速度快。一个优秀站点的浏览量成千上万,而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学术专著和学术刊物出版的周期性很长,发行量小,学术情报的积累往往滞后于研究。很多学者都经历过这种尴尬:费尽辛苦查到的相关文章和论著,却没有条件借阅浏览;成果发表后,却遗憾地发现自己只是重复了前人的劳动。网络的发展为学术成果的传播提供的新的途径,在网络上刊布的文章比其他任何媒体更简便、更快捷,不必等待图书馆入藏著作,就可能成为其它学者的的参考文献。随着大量网络版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的出现,遍布全球的学术资源通过网络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网页使用超文本格式,通过链接的方式可以指向网络中所有与该网页有关的内容。而所有印刷出版物均是“线性”的,只能一页一页按顺序阅读,而网页则的“网状”组织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文史论著排印困难,虽经多次校对,错讹之处在所难免,一经出版发行就很难更改,重印则遥遥无期。而网页却可以随时更改,随时推倒重来。
网页与印刷出版物最大的区别还在于网页的交互性。印刷出版物的反馈环节不够畅通,作者很到读者反馈的。而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提供了留言簿和论坛,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访问者的反馈信息。
二
电脑的应用和网络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文史研究的外部环境,更深刻地引发了文史研究手段更新和研究思维的变革。
学术上的突破,往往依赖于新材料的发现。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电脑查询和网络检索具有速度快、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特点,能够把学者从枯燥的翻检工作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论思索中。文史研究中典章沿革、语词变化、版本流传等问题,多是跨断代跨领域的,向来难治。而网络中大大小小的电子数据库包罗各种儒释典籍、正史杂传、古今类书、诗文合集、官私档案,学者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检索便在自己不熟悉的断代和领域找到相关的资料。计算机具有模糊查询识别能力,在古文献的考证、辑佚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文史研究缺乏量化分析手段,而电脑检索的出现可以协助解决许多比较复杂并且人工难以做到的课题。
科学研究是一排除反证的过程。以“义理、考据、辞章”为旨归的传统文史研究,要求研究者穷经皓首,淹通古今,目录、引得成为专门之学。但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无论怎样精赅的索引,难免沧海遗珠,一些极微的问题往往会引来烦复的考订。某一位学者花费大量精力,通过排比大量的例证作出结论,却有人在其他资料中发现反例而在一夜间被全部推翻,“说有易,说无难!”成为学术界尽人皆知的名言。电脑检索和网络查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消化反证,从事使学术论断建立在更为坚实和可靠的基础上。
传统的文史研究基本是以个体为单位,自己自足。近年来,伴随着知识急剧增长,学术深化带来学术领域划分的细致,学者很难再有精力邃密群科。即使在一个学科内,往往也不能熟悉各个研究领域。网络的无与伦比的交互性使多领域、多学科的的交流成真正为可能。在一个论坛或新闻组中,不同地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知识背景的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可以自由地组合在一起,交流观点,拓展思路,清扫知识盲点,使学术研究成为现出复合式的进程,在某些方面效果胜于花费巨额资金组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而网络的虚拟性又使得讨论的参与者更加坦率直言、张扬个性,网络中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为学术研究一个理想交流的平台。
三
就现阶段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史应用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隐忧。
现有的网络文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绝大部分的网络文史资料库集中在海外,大陆学者使用存在诸多不便:文字编码不统一,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会员资格受到限制,服务器连接也不够通畅。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尽管大陆很多软件公司推出了各种版本廿五史、四库全书等煌煌巨制的检索系统,但真正投入网络运营的只有全唐诗检索等寥寥数家。究其原因,除了服务器数据库运营技术复杂,费用相对昂贵外,网络市场不够健全是主要因素,许多商家宁肯用上千以至数万的价格卖出光盘,以求尽快收回成本。而大陆无论是学者个人,还是文史研究机构,经费相对拮据,没有能力支付软件费用,因而造成恶性循环。从长远看,借鉴海外网络运营经验,采用部分适当收费,部分免费开放的会员制运营,可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
纵观大陆的文史网站,在网站的定位策划及编辑制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大部分网站肩负着文史知识普及和文史研究成果发布的双重使命,一些网站古籍版本粗糙,文章鱼龙混杂,内容编排混乱,在编辑喜好和用户需求,提高品味和贴近网民的怪圈中徘徊,造成专业研究人员不屑,业余爱好者不懂的尴尬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文史普及网站与专业研究网站的分流,可能是网络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就文史研究者个人情况而言,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或视网络为畏途,抱残守缺,或以网络为取巧手段,粗制滥造。个别学者查以检索代替研究,不核原文,不审背景,错谬频出。电脑网络的出现,给文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术宝藏,入宝山而不取固然可惜,但不经提纯地过度开采,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破坏学术环境。要利用好这一宝藏,除了掌握好先进的电脑网络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博闻强记,才能融会贯通,否则再先进的检索系统也只能是无的放矢。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网络中的浮躁和功利化倾向也会对文史研究质朴、谨严的学风造成了一定冲击。目前网上版权纠纷、成果剽窃、名利纷争等现象已初见端倪,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有关法令法规的健全,也需要学者提高自身的素养,在网络中保持传统文化中的“慎独”精神。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网络文史应用的主要趋势是:一批网络高起点高素质的文史类垂直门户网站逐步建立和完善,使网络从文史知识普及的园地中衍生出文史研究的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网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纸质媒体,成为学术情报的发布和交换的主要场所。随着观念改变和运营体制的完善,一批版本精赅、使用便捷的文史数据库终将建立。通过网络沟通和交流,可能会出现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究古今之际,通天人之变”。从甲骨文、竹简帛书到印刷术的发明,中华文明的文字载体在不断演进,而传播手段的改进总会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学术的进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文史之学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一篇:极权之下的现代性人文颠覆
下一篇:略论女性主义及其文学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