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内容摘要
企业的慈善捐赠有他利型和互利型两种模式,本文从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三方面论述了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即他们分别属于他利型和互利型捐赠模式;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中外企业的慈善中的实力地位不同
发达国家的企业慈善从他利走向互利,一方面源于工业社会的成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已经有了一整套社会制度,依靠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再创造以及积极的社会投资和实施再分配,增进全民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另一方面,是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各种势力争斗加剧的结果。
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是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必然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目前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观念和水平还比较低,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紧密相关的。由于受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文化的影响,国内企业的企业领导和职工都把企业承担社会功能是做天经地义的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只是国家“从一个口袋里拿东西方到另一个口袋里去”而已,他们视参与慈善为简单的“还国家的债”和“为政府承办社会事业”。因此,还没形成把慈善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的互利型现代企业捐赠模式和慈善意识。
(三)中外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利于企业慈善文化发展的,相对成熟、完善的内外制度环境。以民间慈善事业相当发达的美国为例, 截至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服务于公共利益、资助慈善事业的各类基金会组织就有近4万个, 拥有资产约1900亿美元。美国的慈善组织、基金会非常发达, 从国家立法、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到内部运作相对比较成熟。正是这种成熟才使得美国的慈善事业获得良性发展。因为人们相信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会把他们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
反观我国的情况,当前我国非盈利机构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机制,没有很强的经营能力,不能很好地在慈善事业的捐赠者和捐赠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就宏观层面而言,我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募捐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第一,我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其对企业慈善功能的引导还不够。我国公益机构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往往行政化色彩较浓,远没有形成市场化的竞争局面,渠道不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慈善行为。第二,国家对公益机构的法规和制度管理乏力。我国对捐赠行为专门的法律规定是1999年9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然而,该法由于涵盖面较小,可操作性不强,对规范捐赠为和受赠行为所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第三,我国公益机构自身的管理与运作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如未能开发足够的捐赠对象和项目,捐赠人可选择的范围过小;工作人员队伍不专业,工作效率不高,专业化能力不强;运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高,捐赠款项的使用情况往往不甚明了,捐赠者不知道是否有效地满足了自己的捐赠愿望,从而打击了捐赠人的积极性。

三、转变捐赠模式与培育中国企业慈善文化的措施
企业捐赠作为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从微观层面上补充宏观税收转移支付的不足,它可以直接深入到国家税收转移所覆盖不到的地方,使社会公益事业从宏观的统筹规划到微观的扶贫济困,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因此,建立一套鼓励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一)倡导企业公民理念,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走互利双赢的捐赠模式
中国目前的企业慈善政策倾向于经济资源,而对于非经济资源,例如企业公民文化关注不够。企业公民文化是外来文化,也是时代文化,它植根于公司法人制度和现代国家追求公正、平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适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之需,因此,引进企业公民文化,倡导企业公民理念,对于当今的中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企业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才能很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建立这种生态环境需要多方面努力,如良好的业绩、得体的公共关系、协调的内部关系、亲和的社区关系等。从宏观政策而言,一方面需要鼓励企业的社会行为。政策应当在意识形态上大力弘扬企业公民的理念,继续培育企业的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政策不但需要为企业进入社区创造条件,而且要吸收企业进入社会公益事业规划、决策机制,只有企业行动起来,才能实现互利、多赢的局面。为此,需要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企业社会效益的评估体系,树立崇尚的企业公民的社会风范。 
(二)正确理解并运用税收减免政策,减轻捐赠企业的税收负担
税收上的优惠是必须的,因为捐赠款缴税对企业是不公平的。政策总体上应当给与更大的鼓励。理由主要有:第一,目前中国的企业实力还不强大,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有限,需要政策上的鼓励和优惠。第二,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应付,因而十分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介入。第三,企业介入自己熟悉的社会领域可以节省大量的社会交易成本,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必须明白,企业投资社会公益事业是多赢工程,不应当只看作企业的付出,所以免税应当是有限的。同时,对免税政策的实施必须坚强管理和审查,防止个别借机偷漏税的害群之马。
 (三)规范发展慈善机构,提高其公信度及对公众的吸引力
完善法制和道德环境,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由于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立法、管理、监督、服务方面还跟不上需要。近年来,社会不断爆出慈善资金被挪用、受损失的新闻,导致捐赠者包括企业和个人对慈善机构失去信任。因此,目前最为紧迫的工作是对现有的慈善机构加强指导、监督和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一次梳理,修改已有的那些不适应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条文,并结合新情况、新特点加以充实。同时,要开辟社会化的途径,尽快建立慈善组织资质评估和信用资格认证制度,如慈善组织联合会以行动规则和评价机制实施的管理,政府年审机构的年度审计,新闻界或表彰或批评的信息披露,加大社会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慈善行为。
此外,由于慈善组织、慈善机构是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它的动力主要来自内生的慈善精神,自律应该是慈善组织的主要制度。要加强慈善组织的自律,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实行理事会决策和所有信息公开透明,培育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度,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进而增强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吸引力。
 
注释:
[1] 按照是否指向相关利益人(股东、员工、供应商、销售商、顾客、潜在消费者、潜在员工资源群体等)的捐赠划分内外驱动力。指向者为内部驱动力,非指向者为外部驱动力。——见杨团、葛道顺“公司于社会公益II”,社科文献出版社,第29页。
[2]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94. 
[3] 同上
 
 
参考文献
1、杨团.公司慈善与培育中国公司的慈善文化.  
2、葛道顺.企业捐赠的理念和行为调查报告(北京).《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系列》总第三集No.12003-8.
3、张传良.中外企业慈善捐赠状况对比调查[J].中国企业家.2005,(17).
4、葛道顺.捐赠场域:跨国公司网络生产的基本路径. 
5、赵琼.企业捐赠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J].中国工商.2004,(3).
6、李骏.中国企业慈善的发展现状[J].社会观察.2005,(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