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界面设计中的‘‘中国风”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界面设计  中国传统美学  以少用多  隐喻   回归

  论文摘要:在现代设计当中,更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而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在建筑领域,工业产品领域的中国风设计,其实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站、软件等的界砸设计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在界面设计这个领域。是否也可以融入中国的传统美学元素呢?特别是像一些图标设计,网页设计是不是加上传统图案就可以称之为中国风了呢?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有周易的极简之美,含蓄的隐约之美,老庄的自然之美,种种美的观点如何附加在现代的界面设计当中,以体现绝美的中式情怀,将以此为切入点,讨论现代界面设计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因素。

    1中.传统典攀

      中国传统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例如,构思上的  “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屡见不鲜。在一些常见的现代网站界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传统纹样,这种传统的美学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应用,不仅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同样也是对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开拓。

    z界面设计中的传旅魏学.!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论是工业产品,平面广告或是网页界面,都开始逐渐融入中国的味道,如中国举办的此届奥运会,从申奥标志到中国印、祥云、福娃以及隆重的开幕式,无一不时刻体现着中国韵味,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并不是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这种意象的美正是符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并与“接受者”参与互动来获取其内在含义,这样就使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在现代的界面设计作品中,越来越多的作品体现着中国味道,例如图标设计,在每年举行的GUI年度冠军赛的获奖作品中,总能找到中国风的设计,这些图标除了能让用户正确的识别之外,还能充分给人以中国传统美的感受,不仅能让国人体验传统美,重视起我们祖先的文化,还可以让外国人了解我们的美术观,所以在现代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是很有意义的。

    3“以少用多”的设计理念

      “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是常用在国画上的技法,指的就是用简单明了的题材(最少的笔触)表现丰富的主题,这就需要画家对绘画的内容要进行高度的提炼。这种提炼更是给人以回归自由,自然的美。简单的笔触体现艺术、自然与人生观所在。虽然简单,但并不妨碍多义与含蓄,这样的“少”与提炼更接近与艺术意象的表达力式,而不仅仅是大量的装饰图形或是具象的物体造型等。然而在现代的界面设计中,有一些作品“信笔拈来”或“直接取材”,只是利用一些传统的图案反复使用,并无新意。

    这种以少用多的设计理念与当代的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很是相似,通过设计表达出对简朴信念的尊崇。简朴的精神体验就是清除多余的物质从而回归本质。强调在无设计中体现出设计感,无声的阐述抽象、无形的难以言传的美学精神,体现出这种设计理念的最本质特征。

    4“陈喻”的设计内硒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有含蓄隐约之美,这种隐喻之美贯穿到文学作品、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领域,隐喻含蓄之美也是中国艺术和设计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所提出的一个要求,中国艺术中的“含而不露”是指它是具有包孕性的意蕴内涵的,这样的隐喻美更值得人去品味欣赏。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这就是一种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附会人事,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例如,位于苏州同里的退思园后院出口处的“留人”字样,“留人”两字表意即是希望客人留下来,不愿分离,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留人”的  “人”字向左倾斜,正像是一个人迈步向前走但却不情愿走的形态,同时,这样的倾斜使得“人”字又像是,`}L}”字少了两点,这即是主人的真正心意,主人知道客人无法真的留下,就希望客人能把心留在这样,挂念着这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