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经久不衰的原因(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霍尔顿选择了逃避。他不愿意继续过浑浑噩噩的日子,不愿意与社会妥协,但他又缺乏勇气胆略,找不到出路。最后,霍尔顿选择的是心灵的自我放逐,他选择了逃避,他在那个社会中只能逃避。实际上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少年一直都在逃避:逃离学校,躲避父母。霍尔顿以流浪汉的自我毁坏式的物质生活方式来显示他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展现他那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以求得内心的平衡与自由,使他压抑郁闷的内心世界得到暂时的释放。他的反抗是非主流的,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最终碰得头破血流,无处安身,他的反抗是失败的。最后他只好逃进他自己无所作为、纯粹想象的个人乌托邦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他焦躁的内心才能获得宁静。他的个人价值才能够实现。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种选择,为了自我实现。一个人必须选择成长而不是退缩和逃避。一味逃避退缩,只可能使自己陷入一种无所作为、纯粹想象性的个人乌托邦世界。
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另一种角度向我们阐释了人生:人活着除了要有基本的物质生活外,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现代社会里,充实的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塞林格用现实主义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出了美国社会一群垮掉的一代。当时美国的社会思潮是反对一切、否定一切,鄙视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相伴这种思潮,垮掉的一代就此产生。虽然当时美国在二战之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国内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美国青少年幻想破灭,陷于失望、悲观、恐惧、精神虚无当中,信仰和精神产生严重危机。他们就像霍尔顿一样,自暴自弃、吸烟酗酒、纵情享乐、否定一切,追求独特的反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以此来表达对整个社会的消极的反抗。他们虽然反对否定一切,却无法创新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无法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这样的现实促成了垮掉的一代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在美国的产生。这个流派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主流,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幻灭与动摇,体现了他们躁动不安、无处安放的精神世界。
作为作者的代言人,霍尔顿的思想和经历体现了作家本人对人生价值及人类生存现状的严肃思考。霍尔顿是青少年的典型代表。他成长过程中的无奈与苦恼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无奈与苦恼。他的苦恼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他的苦恼不仅仅是美国20世纪中期美国青少年所面临的苦恼,在现代社会,我国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面对同样的困惑、苦恼。《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充分的事实证明,在社会中,物质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拥有充足的物质生活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直面这个社会,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摆脱物质的桎梏,走出金钱的怪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困惑与烦恼,我们不能一味逃避,必须走出迷茫,牢牢把握人生前进的道路,为个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青年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的思索,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尤其是“新生代大学生”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4 新颖的艺术风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首先在语言的运用上,小说别具一格。全书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来描述他的生活,描述他的所见所想,描述他的行为举止,平铺直叙,简洁易懂,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虽然琐碎,但却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使得作品非常具有感染力。在写作手法方面,作者巧妙地将“意识流”运用到了小说的写作当中,与主人公自己对于日常繁杂琐碎的生活的描述恰当地结合,紧紧地抓住了青少年的行为特点,表现了主人公的放荡不羁、善良纯真和苦闷无奈,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对社会的狡诈虚伪欺骗进行了有力的鞭挞。第一人称的使用直截了当,特别是对于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深刻,特点鲜明,剖析到位,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激起强烈的反响与共鸣。这种新颖的艺术风格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后来的小说的写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结语
霍尔顿彷徨、痛苦、无助,对这个世界有着种种苦恼,在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时消极反抗,不断逃避,最终精神崩溃。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对其人生道路的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缺乏家庭的关爱也是其无法成熟的重要因素。对于广大的青少年来说,经历种种困惑苦恼后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勇于面对现实,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逐步走向理性、成熟,以正确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步入社会,最终融入社会,回到社会的怀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的。当然,对于塞林格所坚持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写作视角与写作手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
[4]潘丽,张碧竹.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2).
[5]罗世平.精神病症情结透视——论杰·戴·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2).
[6]张欲晓.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主题评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