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与北朝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胡汉饮食交融的影响
胡汉两族长期的杂相错居,在饮食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并最终趋于融合,其最明显的意义便是形成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性特点。胡汉两族的饮食交流与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过程,而是结合了本民族的饮食特点加以改造。汉族接受胡族饮食时,往往渗进了汉族饮食文化的因素,如羊盘肠雌斛法,用米、面作配料作糁,以姜、桂、橘皮作香料去掉膻腥以适合汉人口味。而汉人饮食在胡人那里也被改头换面,如北魏鲜卑等民族嗜食寒具、环饼等汉族食品,为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而以牛奶、羊奶和面,粉饼也要加到酪浆里面才肯食用,等等。这种吸收与改造极大地影响到唐代及其后世的饮食生活,使之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包罗众多民族特点的汉族饮食文化体系。可以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饮食交流,隋唐的饮食文化将会苍白得多,胡汉各族的饮食生活也将会单调得多。[3-5]
从生理学角度而言,胡汉两族的饮食交流使得双方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化,这对于人的体质的提高大有裨益。饮食与医学有很深的联系,中国古代中医学即源于饮食。《周礼》中有“食医”一职,他不仅讲究食物的药性,还讲究食物的季节性变化,所谓“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周礼·天官·食医》),这是极有科学道理的,如夏季湿热,常吃苦味可以清热利水,秋多雨而潮湿,常吃辛辣食物可抵御湿气,但又不能太过,须用甘滑之物加以冲淡。不单如此,内、外科医生皆注重饮食的医疗作用,强调“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天官·疾医》),“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周礼·天官·疡医》)。《内经》亦认为:“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故提倡杂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如果五味不调,饮食结不合理,则会伤及五脏。以此来考察胡族原有的饮食结构,则主要是肉类食物,果菜蔬食几乎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搭配极不合理,且烹饪方法单一,五味不调,这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极为有害。氐族苻坚曾疑惑地问:
中国以学养性,而人寿考,漠北啖牛羊而人不寿,何也?(《晋书》卷一百十三《苻坚载记》)
他的疑问正是由于他不了解胡人饮食结构不合理之原故。胡汉饮食交融以后,其植物性食物的比重有了明显增大,这样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内分泌腺的作用得到了加强,从而引起了人体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其显著成果便是和“以学养性”的汉人一样安享长寿,其平均寿命自然有所提高。而对汉人来讲,尽管很早以来就开始注重饮食结构的合理性,通过饮食来达到养生目的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在物资贫乏的时代,一般百姓家庭很难做到这一点,肉类食物在饮食结构中的比例很低,但经魏晋北朝时期的胡汉饮食交流,畜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肉类食物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有所扩展,这使得汉族人民的饮食结构向更加科学化发展。
 
 
[参 考 文献]
[1]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M].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
[2]林少雄.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画[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3]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3.
[4]黎虎.汉唐饮食文化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