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研究的简要评述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内容提要 早期西方学者对于游牧、迁徙等方面,其中Khazanov对于欧亚草原及沙漠(半沙漠)地区、近东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大陆、欧亚北部地区和亚洲内陆高原游牧业起源情况的不尽相同,因此亦存在各区块的游牧业起源各有不同背景的可能性。2.结合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尤其不可忽略对农业因素、定居社区和中原文化在北方长城地带进退消长及其影响的分析。3.注意游牧业起源技术前题的:号古学分析,着重分析遗存中有关畜种构成、长期游动实践、畜牧业普遍化、乳制品及其他畜产品、动物牵引的轮制车辆、骑乘技术等方面的信息。4.明确游牧性质遗存的判定标准,关于此点笔者另有专文可参阅[32]。5.北方地区的早期岩画对分析畜种构成很有帮助,在研究游牧业起源问题上是很有意义的线索。6.加强对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自然环境的研究。7.提倡考古学者参与对中国现代游牧族群的民族学调查,以全面深入地把握北方游牧社会的特质。8.借鉴西方社会人类学对游牧社会的研究成果,在把握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特质的基础上,以新视角对历史文献再阅读,当有新理解和新启示。
说明:诸如“(Khazanovl983)”、“Oliver认为牲畜增加……(1961)”这样的行文仅是为了方便阅读者了解相关研究者及其观点的发表时间,目的在于以简洁方式提供较多信息量,不表示注释,特别说明。
注释:
① Thomas J. Barfield, The Nomadic Alternative, 1993 by Prentice- Hall , Inc.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②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九章(修订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十八章(修订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④ 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⑤ 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23、24页。
⑥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第四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⑦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十八章(修订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⑧ A.M.Khasanov, 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M, Cam- 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⑨ Elizabeth. Bacon , Types of Pastoral nomadism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Asia ,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0. 1: 44-68. 1954.
⑩ R.潘派里:《在士耳其斯坦的探险:1904年的探险活动,阿诺的史前文明》(Explorations in Turkestan:Ex- pedition of 1904:P:ehistofic Civilizations of Anau),第2卷,华盛顿,卡内基协会,1908年。转引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十八章注释部分。
⑾ P.J尤科和G.W.丁波尔贝,仨编:《动植物的驯化》(The Domestic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伦敦,达克沃特出版公司,1967年版。转引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十八章注释部分。
⑿ 王明柯:《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西方学者1970年代以来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请参阅王文注释部分。
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非洲狩猎民族游牧民族》,1982年。
⒁ F.普洛格、D.C.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⒂ 埃文思一普里查德著:《努尔人》(褚建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⒃ Nicola Di Cosmo, Ancient Inner Asian Nomads: Their Eco- nomic Ba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Vol. 53. No. 4. Nov. 1944。
⒄ F.普洛格、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⒅ Lattimore关于中国游牧业起源的论文请参阅: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Repr. 1962. Boston: Beacon Press. 1940.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ngol Nomadism. ” In W .G. Beasley and E. G . Pulleyblank, eds. , His- 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 pp . 328 -43. London: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The Geographical Factor in Mongol History” Repr. in O. Lattimore, Studies in Fron- tier History , Collected Papers 1928-1958, pp. 241-58.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Herders, Farmers, Urban Culture”. In LEquipe ecologic et anthro pologie des societes pastorales, ed. Pastoral Production and Societ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Nomdeic Pastoralism, Paris 1—3. Dec.1976, pp. 47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⒆ 王明柯:《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 A.M.Khazanov:Nomads and the Out- side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⒇[26] 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叶舒宪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21][24] F.普洛格、D.C.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 P. T. Robertshaw and D. P. Collett,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storal peoples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 an example from East Africa", World Archaeology 15.1 : 67 - 78.1983.
[23] A. M. Khazanov, 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ld, Cam- 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5] Thomas J. Barfield, The Nomadic Alternative, 1993 by Prentice- Hall , Inc.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27]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第九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9] 黄崇岳:《我国的原始畜牧业及其与农业的关系窥探》,《中原文物》1983年6期。
[30] 林沄:《戎狄非胡论》,《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31] 王明柯:《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02年。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年4期。
[32] 郑君雷:《关于游牧性质遗存的判定标准及其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二)待刊。
说明:诸如“(Khazanovl983)”、“Oliver认为牲畜增加……(1961)”这样的行文仅是为了方便阅读者了解相关研究者及其观点的发表时间,目的在于以简洁方式提供较多信息量,不表示注释,特别说明。
注释:
① Thomas J. Barfield, The Nomadic Alternative, 1993 by Prentice- Hall , Inc.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②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九章(修订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十八章(修订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④ 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⑤ 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23、24页。
⑥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第四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⑦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十八章(修订插图本,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⑧ A.M.Khasanov, 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M, Cam- 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⑨ Elizabeth. Bacon , Types of Pastoral nomadism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Asia ,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0. 1: 44-68. 1954.
⑩ R.潘派里:《在士耳其斯坦的探险:1904年的探险活动,阿诺的史前文明》(Explorations in Turkestan:Ex- pedition of 1904:P:ehistofic Civilizations of Anau),第2卷,华盛顿,卡内基协会,1908年。转引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十八章注释部分。
⑾ P.J尤科和G.W.丁波尔贝,仨编:《动植物的驯化》(The Domestic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伦敦,达克沃特出版公司,1967年版。转引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十八章注释部分。
⑿ 王明柯:《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西方学者1970年代以来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请参阅王文注释部分。
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非洲狩猎民族游牧民族》,1982年。
⒁ F.普洛格、D.C.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⒂ 埃文思一普里查德著:《努尔人》(褚建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⒃ Nicola Di Cosmo, Ancient Inner Asian Nomads: Their Eco- nomic Ba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Vol. 53. No. 4. Nov. 1944。
⒄ F.普洛格、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⒅ Lattimore关于中国游牧业起源的论文请参阅: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Repr. 1962. Boston: Beacon Press. 1940.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ngol Nomadism. ” In W .G. Beasley and E. G . Pulleyblank, eds. , His- 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 pp . 328 -43. London: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The Geographical Factor in Mongol History” Repr. in O. Lattimore, Studies in Fron- tier History , Collected Papers 1928-1958, pp. 241-58.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Herders, Farmers, Urban Culture”. In LEquipe ecologic et anthro pologie des societes pastorales, ed. Pastoral Production and Societ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Nomdeic Pastoralism, Paris 1—3. Dec.1976, pp. 47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⒆ 王明柯:《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 A.M.Khazanov:Nomads and the Out- side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⒇[26] 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叶舒宪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21][24] F.普洛格、D.C.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 P. T. Robertshaw and D. P. Collett,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storal peoples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 an example from East Africa", World Archaeology 15.1 : 67 - 78.1983.
[23] A. M. Khazanov, 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ld, Cam- 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5] Thomas J. Barfield, The Nomadic Alternative, 1993 by Prentice- Hall , Inc.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27]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第九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9] 黄崇岳:《我国的原始畜牧业及其与农业的关系窥探》,《中原文物》1983年6期。
[30] 林沄:《戎狄非胡论》,《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31] 王明柯:《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02年。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年4期。
[32] 郑君雷:《关于游牧性质遗存的判定标准及其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二)待刊。
上一篇:东西方的鸿沟
下一篇:用现代史学眼光审读《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