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王氏的家世门风与《冥祥记》的创作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六朝时期,官僚士大夫是弘扬佛法的一支主要力量,现存的很多的宣佛小说,很多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士大夫所创作的。《冥祥记》是现存较多的一部宣佛小说,原书10卷,现在辑录有130多则,基本上是佛教灵验传说。从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佛教信仰流行的一般状况;同时,它又可以视为是志怪小说的一种,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传奇的形成有着相当重大的影响;另外,它又是在徵实的原则下构撰的,所以其人物、背景、细节等均具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冥祥记》的作者王琰,出于太原王氏。东晋时期曾在政坛活跃一时的一流高门太原王氏,自从王国宝伏诛後,其事迹就不为史家所重视。我们结合对王琰生平经历的讨论,可以略略窥见此一家族在宋齐时期的活动状况。除此之外,我们拟就此书与其他宣佛小说、僧尼传记以及正史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晋阳王氏的家世门风与宗教信仰

 

   《冥祥记》的作者,各类目录均作南齐王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冥祥记》十卷,王琰撰。”两〈唐志〉同。王琰此人,史书无传。关于王琰的生平,最重要的材料就是《冥祥记·自序》,其云:

  琰稚年在交趾,彼土有贤法师者,道德僧也。见授五戒,以观世音金像一躯,见与供养……琰奉以还都。时年在龆龀,与二弟常尽勤至,专精不倦。後治改弊庐,无屋安设,寄京师南涧寺中……於时幼小,不即题记,比加撰录,忘其日月;是宋大明七年(463)秋也。至泰始末(470或471),琰移居乌衣,周旋僧以此像权寓多宝寺。琰时暂游江都,此僧乃适荆楚;不知像处,垂将十载……宋昇明末(479),游踬峡表,经过江陵,见此沙门,乃知像所。其年,琰还京师,即造多宝寺访焉……时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479)也[1]。

  根据其自序,再补充其他材料,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王琰的出身、家世门风、为官经历。首先,我们来讨论王琰的出身。  王琰的郡望,《高僧传·序》与〈破邪论〉都云是太原[2]。东晋南朝时期,史书所记载的太原王氏有两家,一为太原晋阳王氏,即从西晋王湛起一线传承下来之家族;一为太原祁县王氏,如《南史》所记王懿、王玄谟等人。按理说,祁县即为晋阳郡之属县。但两家并不是一族。祁县王氏自称是东汉司徒王允之後,然其家世颇可怀疑。史书在提到祁县王氏之家世时,均云是“自言如此”,自言者,非公论也,照例表示不可信。祁县王氏直到太元末年才渡江,始居于次等士族的聚居地彭城,後来前往更边远的姑熟、谯郡等地。所以,在王懿发迹之前,祁县王氏是出身颇为可疑的三等士族,与晋阳王氏为晋朝一流高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尽管晋阳王氏与祁县王氏均追溯到东汉王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然据史家看来,两家实非同族。
  那么,王琰是祁县王氏呢还是晋阳王氏呢?据《冥祥记·自序》,他似祖居建康,後又迁居乌衣。众所周知,乌衣巷乃东晋一流高门如王谢家族所居[3],据此推测,王琰应属晋阳王氏。太原晋阳王氏,其稚年为何远在交趾?此条线索有助于我们对王琰之家世有进一步之了解。
  我们知道,在东晋的晚期,晋阳王氏的两支一支结姻帝室,一支联婚相王。王湛一支王坦之之後,于孝武帝时依附居于相位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会稽王妃出于此支。王峤兄弟王濛之後,则依附于孝武帝,孝武帝皇后出于此支。这是太原王氏的极盛期。然而好景不长,太元以後的主相之争,造成了晋阳王氏的兄弟之争,结果是两败俱伤,死亡殆尽。安帝即位以後,中枢全归司马道子掌握。道子所信任的是王国宝及国宝从弟王绪二人。王国宝、王绪力主司马道子裁损王恭和殷仲堪的兵权。王恭等缮甲厉兵,表请北伐。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表列王国宝罪状,举兵入讨:

国宝尤惧,遂上疏解职,诣阙待罪。既而悔之,诈称诏复其本官,欲收其兵距王恭。道子既不能距诸侯,欲委罪国宝,乃遣谯王尚之收国宝,付廷尉,赐死……及王恭伏法,诏追复国宝本官。元兴初,桓玄得志,表徙其家属於交州[4]。

据我看,王琰即是王国宝之後。从年龄上推算,王国宝应该是他的曾祖。王琰祖、父因国宝之罪而迁居交州,王琰出生在此。後来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他们才举家北迁,重新回都。明确了王琰为王国宝之後,我们就能对以下一条常被引用的材料有新的理解。《南史》卷五十七〈范云传附从兄稹传〉:

   (稹)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483-493)……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後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其险诣皆此类也。

范稹主张死后神灭,因此王琰隐刺其“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王琰之曾祖国宝乃因罪伏死,范稹反唇相讥“知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六朝人攻击父祖乃最大之冒犯,必遭致激烈回击。范稹这一回答直击王琰家族之隐耻,故被载入史书,称为“险诣”。然范稹之激烈回击实不能证明其为人“险诣”,追溯起来,晋阳王氏,尤其是王国宝一支与范氏早就结下世仇宿憾。范宁为王国宝之舅,然两人却互相谮毁,矛盾极深。范氏与太原王氏之分歧,不仅是政治及人格之因素在起作用,也可能是由于家学门风悬隔之故。范氏世敦儒业,而王氏则以玄风相尚。范氏曾著文攻击王弼、何晏,认为二人之罪深於桀纣,“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5]而范宁为范稹族祖,所以,范家与王家之矛盾由来已久。
  范稹攻击王琰先祖的这一箭之仇,由王琰在《冥祥记》中用笔杆子很巧妙地报了。《冥祥记》中有这样一条有意思的记载,其云:

     晋太元中,豫章太守范宁,将起学馆,遣人伐材其山。见人著沙门服,凌虚直上。既至,则回身距其峰;良久乃兴云气,俱灭。时有采药数人,皆共瞻视。能文之士,咸为之兴。

  王琰特意纪录此事,意思很清楚:佛教神异之存在是你先祖亲眼所睹,而你范稹却拒不承认,岂非数典忘祖?
  晋阳王氏从西晋开始已经由儒入玄,至王坦之时已明显地具有佛教信仰。《世说新语》中有很多他与名僧支道林往返应答的记载。坦之四子王忱(王国宝之弟)太元中出任荆州刺史,时道安正在荆州,王枕“藉辅贞素,请为戒师,一门宗奉。”[6]坦之次子王愉一门与僧侣的关系就更攸关性命。晋安帝兴元三年(404),刘裕讨灭桓玄,独秉朝纲,以谋反为名,诛杀尚书左仆射王愉及子荆州刺史王绥。王愉之孙、王辑之子王慧龙为沙门僧彬所匿,西上江陵,投靠叔祖王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义熙元年(405),刘裕荆州刺史魏咏之卒,习辟疆与江陵罗修、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奉王慧龙为盟主,举兵欲袭江陵。刘裕恐江陵有变,遣其弟刘道规至荆州,起兵之密谋流产,罗修与僧彬奉王慧龙北投襄阳,在雍州刺史鲁宗之的资助下,投奔後秦。   
  至于王国宝,同样与僧尼有较密切的关系。《晋书》卷七十五〈王湛传附王国宝传〉载,范宁劝孝武帝黜免国宝:“国宝乃使陈郡袁悦之因尼支妙音致书与太子母陈淑媛[7],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由此可知,坦之父子两代,均与僧尼关系密切,在王氏家族遭致灭门之祸时,他们平日与僧侣的交往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晋阳王氏与佛教关系渊源有自,这种关系在家族遭祸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王慧龙乃依靠沙门僧彬所匿,才得以逃往北方;王彻兄弟则出家避难。被流放至交趾的王琰父祖想必也是类似情况。所以王琰有着坚定的佛教信仰一点也不奇怪。
  王琰父祖被流放交州後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太平广记》卷三百六十引《幽明录》所载的一条材料却透露出几分端倪,其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