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品既具有“物”的价值,又蕴涵“文化”的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对“文化价值”的需求逐渐增长。由于商品“物”的价值的有限性和“文化”价值的无限性,因而在当代社会,以“文化价值”为主导的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文化产业的兴起正是因为人们对文化诉求的增强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通过批量生产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产业化。
关键词:商品;文化价值;文化产业
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其在经济中的地位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同时,市场中商品蕴涵的文化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消费社会,人们在购买,消费商品这一“物”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因为商品“物”的属性能保证人们的生存需求,而是因为商品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商品具有“物”的属性和“文化”的属性,随着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物”的生产发展,商品的“文化价值”功能彰显。文化诉求的增长使现代社会专门生产和销售纯文化产品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经济事实,这样,文化产业及研究这一领域的文化经济学诞生,并得以迅速发展。
一
任何商品,都是经过人的生产和加工,付出一定劳动而产生的“物”。人是文化的人,人生产和创造商品的同时,这一商品必然蕴涵着“文化的价值”,商品的生产是人类有意识的一种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仅只满足于维持人们自身的生活,同时还有助于维护和建构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人们生存的意义。如服装不只是供人们保暖之用,还能够体现使用者的身份。现代社会,服装与性别的建构就有重大意义,“衣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着装也随之变化……衣服给予他们个人的身份,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然后是自己的身份”[1] 。在传统社会中,有的民族服饰不仅有男女的区别,而且服饰是一个群体认同的标志。在苗族传统社会,曾实行不同服饰不能通婚的规约,服饰成为群体最核心的认同,是“我”与“他者”的分界线。现代社会,服饰对于穿着所显示的性格和社会地位等“文化价值”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传统社会的群体认同淡化。
商品所蕴涵的“物”的价值和“文化”的价值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在生产力欠发达,人们生产“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生存,即满足人们的衣食之源时,满足人们生存的“物”的价值占有绝对意义,而“文化”的价值只不过是“物”的价值的附属物。当然,这一附属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一个群体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只是这一价值意义在文化体内部难以寻觅,而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其价值就有自然显现。如晚清时期,尽管中国人物质需要较为短缺,但是西方商品开始在中国销售时,就受到人们的自发抵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需要的满足(维持个体生存的物质需要有一定的度),其“文化价值”的需要逐渐增长(满足个人发展的文化需要是没有度的)。由于商品“物”价值的有限性和“文化”价值的无限性,因而以“文化价值”为主导的消费成为当前一个普通的经济现实。
二
人类社会对什么是人的本质一直进行追问,人性是一个有着巨大魅力而深深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2]。人是符号的动物,对人类而言,并不存在不受文化影响的生产和消费。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消费什么,怎样消费,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内容。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是文化的体现,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在消费社会里其价值的主导不在于商品的“物”的意义,而在于商品所代表的符号,即其“文化”意义。在古代欧洲市场上,“中国制造”是一种高层贵族享受、消费的象征,“中国货”西方中心主义者看来,几乎等同于劣质货。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的与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的相同质量的商品,在许多人看来“中国制造”这一品牌更难以与西方品牌相比。这一消费选择并不是由商品的“物”的属性决定,而是由商品“文化”的属性决定。食物在不同文化中其选择也是不同的,例如,对于中国人可口的猪肉而对于穆斯林人来说则是不可食的;受美国人欢迎的牛肉而对于印度教徒来说则又是不可食的;可食与不可食不在于食物的“物质本身”的价值,而在于这一群体对这一“物”的文化意义,即人类的思维模式对于食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是文化,从来没有纯粹物的消费。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很注重是否能获得表明其有利于社会地位的商品。如果能获得社会所公认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商品,则能在消费过程中获得这一消费相等的地位。马塞尔・莫斯在描述印第安人夸富宴时认为,人们之所以在夸富宴中将自己积攒下来的财富毁坏殆尽,并非不理性,而是因为欲借夸富宴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个体的盟会和氏族中的政治地位以及各种等级都可以通过这种‘财富之战’取得,就如同借助战争、运气、遗产、联盟和婚姻取得一样。其实,一切都当成了‘财富之战’。子女的婚姻、盟会中的地位都完全都取决于交换或回报的‘夸富宴’”[3]。人们使用“消费文化”来探讨当今的消费经济,其实消费一直就是文化的,只不过在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蕴涵更为重要。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任何商品及商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均需要放在一个文化中来进行探讨,经济是“嵌合”在社会中的。如中国古代“土地”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但作为商品的“土地”与粮食、布帛等商品在交换中具有不同的规则。“土地”是作为家庭、家族的象征,因此在市场交换中,多数“活卖”,很少有“绝卖”的情况,即一个人将土地卖出后待有钱后赎回来的优先权利。其实,中国的“土地”买卖多数是在家族内部买卖。
三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文化资本经济化发展的一个结果。布迪厄认为,在现代社会,有三种重要的资本,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与文化资本的联系是通过获得资本所需的时间进行中而建立起来的”[4]。文化资本是一种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则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实践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文化是一种资源,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文化产业所蕴涵的文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产业的生产有重大区别,文化产业的生产其生产的目的是商品化生产,即有目的地将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文化产品在传统社会里主要是社会精英个体所创造的文化,难以成批量生成,不可能成为产业。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可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出现。如过去人们欣赏音乐、舞蹈是一次性的,而现代电视、网络的发展可使这一消费具有重复性、批量性。文化产业主要依靠发达的文化产品复制技术,将文化生产者生产的文化进行复制,是其大批量生产。如曹雪芹创造了《红楼梦》这一不朽文学名著,但他不能使其文化产品产业化,以获取经济利益。
文化产品的价值由文化来决定,因此某一文化产品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然而,文化产品的价值并非具有任意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无论其消费还是生产,都受到特定时空中某种主导文化价值体系以‘普遍性’声言而展开的社会选择的预先规约。”[5]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蕴涵文化的价值,只不过文化产品是专门生产文化的一种商品,因而文化的价值对于文化产业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文化产业经营的文化产品要获得市场份额,首先的是符合主导文化价值的认同,否则将失去市场。因此,文化产业通过批量复制生产的文化产品必须尽可能地满足普通大众的要求,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产业化。
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于产品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产品的使用具有社会性,因而对于产品的价值,我们必须从“物”的价值和“文化”的价值去考虑,文化产品是利用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这一特性而将某一文化转化为商品获得经济利润的一种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文化资源,也需要将文化资源进行资本转化的产业化。
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应注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从源头上对这一文化进行保护,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泉。如“云南印象”、“纳西古乐”、“多彩贵州”等文化产业的打造,主要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打造。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文化产品复制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消费提供了条件。然而,由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的文化产业还需要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对文化资源的打造,以将文化最终实现产业化。如“云南印象”的成功,在与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将云南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音乐与舞蹈与杨丽萍的“孔雀舞”进行有机结合,并将这一文化产品精心打造出来,文化资源实现了产业化。因此,文化产业既要注重自身产品的文化价值,保护文化资源,同时又要注重文化的资本化运作,以获得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实现转化,即文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安尼・霍兰德.性别与服饰――现代服饰的演变[M].魏如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2-4.
[2] [德]恩斯特・卡尔希.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7.
[3] [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汲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8.
[4] [法]皮埃尔・布迪厄.资本的形式[C]//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
[5] 陈庆德.文化产品的性质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