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发展行动项目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的参与和观察,总结反思行动对黔东南巴拉河流域季刀苗寨的有效影响,认为反思行动尊重人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贵州民族社区文化心态相适应,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观光旅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日益扩展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反思行动干预将有益于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反思行动;实验戏剧;文化传承
随着村寨观光旅游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日益迫切。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只有保存了文化的核心价值,民族村寨旅游才有永续发展的可能。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笔者认为应尊重村民意愿,以其为主体进行传承。而要实现村民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传承,提升文化所有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尤为重要,反思行动即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试通过对反思行动的系统介绍,结合苗族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的实践,讨论反思行动在实现以村民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能的参照。
一、问题的提出:村寨旅游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危机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村落,村落里保存着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散落在村寨中,在贵州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走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语境,村落文化面临挑战。乡村旅游盲目模仿观光旅游发展模式,处于一种单向的、趋同旅游工业发展的格局。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和传承成为当下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观光旅游市场的深入开发,工业旅游引导的巨大诱惑已经让游客到达许多偏远的角落。贵州已成为观光旅游的一块圣地,越来越多的人们随着导游的小旗子走进乡村去体验另一种生活。贵州乡村旅游的目的地无疑是那些充满原生态自然山水和民族人文的村寨。然而,有学者认为,观光旅游对文化的原生态破坏最大,贵州完全可以跳过观光旅游阶段,直接过渡到价值旅游和情感旅游等高端旅游阶段。
在这些充斥着眼球享受的表面感官情景中,观光旅游与现代商业契合的简单物质买卖成为主导,以吃、喝、行、购为主体的观光者无暇顾及真实的生活场景,毫无感情地走过村寨。村寨好比充斥着旅游产品的城市大卖场,庞大的旅游工业已经从各个方面塑造其商品化的形象,观光者只是来赶时髦,走马观花游一回,对其而言不过是换一个地点吃东西、购物、睡觉。此时,村寨的排他性、唯一性价值内涵变得毫无意义。然而,观光游客主导的消费市场强势地引导着一种变化的意愿:旅游目的地人群开始有改变他们自身和他们所处的世界的意愿,因为游客想把这里变成他们的样子、他们的世界,村寨的日常生活以游客的需求为需求,于是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艾里克・科恩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东南亚地区民族旅游发展的模式,他认为真实文化在村寨的生产活动转型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以前的日常生产活动转变为旅游文化,在这种旅游文化里,日常生活和与旅游有关的活动实际上没有了区别。于是,之前的文化形态在慢慢消逝,渐渐趋同于许多文化旅游地的生活形态,“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世界很快形成,于是,文化的价值反思及传承问题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来自外界的保护民族文化的观念似乎让村民在走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形成了障碍。政府主导包装的寨子不容许有水泥砖房、铝合金窗户等现代物品,于是,政府出资、村民出力的集体包装木房行动在村寨里屡见不鲜。许多村民甚至抱怨不能建更大的旅游商品店或大型宾馆来获取更大的旅游效益,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凸显。
生活在村寨里的人群也面临着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需要,把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正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村民的愿望是什么?迎合外界需求把房子的样式包装得古旧,是不是只简单迎合了外界的需求?村民在想什么?高端旅游不仅仅是一个乌托邦的概念,走高端旅游路线,村寨的主人做好准备没有?村民怎么看待自己的文化?他们对文化的认同将决定他们如何选择未来的生活。针对这些疑问,一些学者已经提出村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的首要力量,要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他们的发展诉求和发展途径的多元性。
而以村民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应重在对文化认同和自身生活空间掌控意识的提升,这种意识的提升也是一种能力,反思行动正是培养和建构这种能力的开始。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将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让村寨的主人提升文化意识,敏锐地意识到旅游带来的商业化的强大的去真实的力量,主导并有能力控制旅游行为,在旅游行为中建构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的旅游发展模式,逐渐回归日常生活世界。
二、它山之石:反思行动
何谓反思行动?反思行动是一种学习推动社会变迁的方法,协助者积极创造一种空间以使人们乐于见面,讨论生活及其他相关议题,通过强化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人们更有意义地参与到可能影响日常生活的各种决策中。它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倡导的政治哲学与参与式农村评估(PRA)使用方法论的一种融合。
通过1993年和1995年在乌干达、孟加拉和萨尔瓦多进行的创新试点项目,反思行动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了该方法。2000年的“全球反思项目调查”显示,共计60个国家的350多个组织使用了反思行动方法,比如印度的村级规划、马里的学校管理能力的建设、尼泊尔社区林业综合资源的动员和秘鲁的双语和跨文化教育都使用了反思行动方法,取得显著成效。
戏剧是沟通中最有力的一种形式,在反思行动中,许多方面可以运用戏剧。为什么要使用戏剧?反思行动起源于人们对自己知识、文化的认同,戏剧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提供广泛的空间,加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意识,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戏剧不仅能有效地使人们参与反思行动的学习,而且能让更广泛的村民及其他社区甚至决策者分享、交流重要的学习体会。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南部非洲,戏剧实践者们通过研究公众问题并举办地方性培训班来创作戏剧,从而展现各种社会问题,随后将讨论的内容和问题呈现在戏剧中。此举逐渐打破了一些有权人物控制表演过程,其他人消极旁观的传统西方戏剧的权利结构,而公开讨论戏剧,使听众转变为演员和戏剧的创作者,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整个过程,鼓励他们对戏剧进行反思和批判,挑战新思路,用于尝试不同的方法。
用于发展领域的戏剧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依赖本土娱乐的方式,始于帮助社区对以社区名义开展活动的发展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分析和批判。一些实例证明不同的反思行动戏剧项目,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显得非常不同,但是效果明显。如乌干达阿鲁阿地区的反思行动学习小组,参与者通过一个家庭各个成员的故事,排练了一部主题为忽视家庭的戏剧,演出后由观众的讨论来挖掘问题的根源。危地马拉的
田园组织使用木偶戏来提出贩卖儿童和战争影响等问题,使得人们被许可讲述和表演一些被视为禁忌的主题。可见,戏剧是践行反思行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我们的实践: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
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由“中国妇女能力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行动项目之一的“提高农村社区及公众社会性别行动”小组设计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是以戏剧的方式对反思行动的一次践行。项目既推动了农村社区及公众社会性别意识,又提升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觉醒意识,增强了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并开始自觉地将戏剧带动的觉醒意识用于村寨旅游发展中。
该项目由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资助,由贵州日报社、贵州电视台和贵州师范大学的四名志愿者策划、实施,在凯里三棵树镇排乐村季刀苗寨完成。项目试图通过一台农村生活剧延伸一个话语空间,让村民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找到文化的自信。同时,以村民参与到戏剧的表演和讲述的方式,展示发生在寨子里的生活故事,通过进入城市的舞台展演和媒体倡导让外界了解村寨的生活现状,扩展这种话语和表达空间,提升其文化在强势文化中的认同,从而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这里的关键点是通过表演让他们表述生活的愿望,让人们控制这一过程,使得参与者能从新的渠道中获得新的信息与观念,使他们充满信心,获得足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来掌控自己的生活。志愿者搜集、整理村民的故事,请专家整理成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剧本。经过四个月的驻村排演,2004年5月,《季刀苗寨的女人》在凯里首演。7月,在贵阳北京路影剧院公演,近5000名观众观看,数十家传统媒体和网站对项目全程进行追踪报道,省、州、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主办和协作演出中,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对于宣传贵州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文化传承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从策划、组织、实施到社会影响,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项目实现以下契合反思行动的关注点:
其一,在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体化时代,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语境导致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或者处于边缘弱势的状态。许多处于弱势发展状态下的人群知道自己的民族文化很有价值,但是当面对主流强势文化的进入时,往往对自己文化的价值信心不足。此时,社区有必要梳理其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借助外界的干预使内部能力得以增强,从而重拾文化的自豪感。《季刀苗寨的女人》明确地将项目放在苗族寨子,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引导村民大胆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在舞台上自信地表达,这与反思行动关注本土文化和地方知识等关注点相符。《季刀苗寨的女人》积极地坚持使用地方文化,在剧情里穿插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歌舞,这些穿插在戏剧中的文化形式,不仅有助于激发人们学习的兴趣,激起参与的热情,唤起民众意识,同时还可以作为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向地方决策者传递一些重要信息。
其二,《季刀苗寨的女人》以真实的生活形态为原型,本真地反映了村寨的生活故事。它一开始就尊重并珍视人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从外部引入信息或者转移知识。剧情以文金花一家的故事为主线,讲述在现代生活变迁中,金花的男人到深圳打工,多年没有音讯,村里人议论纷纷,都说男人死了。女儿潘芳见妈妈忙里忙外太累,打算辍学回家帮妈妈干活,但遭到金花反对,“只要你和哥哥一样,好好读书,妈妈做好多事情都不累”。这时,婆婆悄悄找人算命,金花急忙拉着女儿去阻拦婆婆,“这个命我们不算,不信命,不信!”后来,收到丈夫来信的金花悲喜交加,她到深圳看他,并在那里找到一份做清洁工的工作,但是她怀念家乡跳芦笙、唱飞歌的日子。几年后,她又回到村寨,种地、守着儿子读书,回到自己安静、安逸的生活世界。整个故事情节与反思行动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