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类世界的历史中,文学作品的纷彩呈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得到传承发展的表现。英美文学作品中,描写城市的作品不计其数。部分文学作品,其内容虽然并非详尽描述城市生活,却以城市命名,赋予了城市丰富的象征意义。城市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英美文学则是传承城市文明精神风貌的一种载体。
关键词: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城市描写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一些作者的笔下,城市是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的事物。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城市产生了大量追名逐利、贪婪恶毒的风气。因此,在特定时间段里的英美文学作品大多无情揭露了城市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社会文明的腐蚀。本文以世界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各个作品中对于城市这一要素所给予的不同描写,以及其赋予的不同象征意义,从而全面了解在英美文学中的城市书写。
一、英美文学中对城市的积极书写
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其作品《双城记》中,以发生在巴黎和伦敦这两个城市间的故事为内容,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实际上是一种借古喻今的手法。当时英国正经历黑暗的统治,而由于长久以来积压的社会问题,英国情况如不发生转变,那么英国也可能会经历法国大革命那样颠覆性的历史。作者一方面对穷苦阶层人民的生活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惧怕革命力量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在这部小说中,双城的生活代表着英法两个不同的国家,但两个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历史困境。狄更斯通过小说,说明了腐朽的统治制度和统治者的层层压迫必将走向灭亡,导致人民群众的奋起反抗。历史总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在发展,而历史的脚步向来不可阻挡。尽管如此,狄更斯仍然在小说中宣扬了以仁慈为核心的精神价值观。通过故事的叙述,狄更斯希望人们不要以暴制暴,而要懂得互相原谅、友爱和睦。即使在当时处于敌对、有着尖锐矛盾的阶级之间,也要互相宽容,不要被仇恨扭曲了人性。以伦敦和巴黎为代表的国家,在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洗礼之后,必将迎来更加美好更有希望的城市生活[1]。
狄更斯善于通过描写城市来表现人性,揭露现实。在其另一部作品《匹克威克外传》中,通过匹克威克和其好友的游历,揭露了当时英国黑暗的现实,同时向读者描绘了狄更斯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这也是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的一种美好希冀。
莎士比亚重要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是极富有讽刺色彩的一部作品。故事主要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故事。安东尼奥虽然是个富商,但是慈悲为怀,宽厚友善。而犹太人夏洛克则心胸狭窄、贪得无厌,靠放高利贷的方式攫取财富。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在言语上侮辱过自己,又在借钱时不向人收取利息,从而阻碍了高利贷行业的发展,因此一直记恨安东尼奥。于是,夏洛克乘机报复安东尼奥,机关算尽却最终落得了众叛亲离的下场。安东尼奥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体现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而夏洛克丑恶的嘴脸,则是对资产阶级一味追求物质贪欲的真实写照。作品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残暴,提倡追求人性真善美。威尼斯在小说中虽然只是一个地点名词,但是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威尼斯商人也成为了莎士比亚描写资产阶级生活的重要载体。小说中有善有恶,但最终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是让城市更加美好的重要因素。
二、英美文学中对城市的消极书写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的欧文写下了《纽约外史》。这部作品可以算得上是第一部直接以城市命名的小说。小说以幽默风趣、诙谐夸张的笔触描写了当地的人情风俗,特色美景,等等,使读者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无限遐想。不同于很多小说正经端庄的笔触,这本小说以一种独特的角度讲述发生在纽约城的各种故事,形形色色,令人神往。作为欧文的成名作,大量本土素材的采用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城市生活为主体,欧文对城市里发生的大小事宜例如吃饭、走路等细节都进行了一一描述,一座具有浓厚美国生活气息的纽约市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在城市内容下,作品旨在讽刺当时荷兰统治者在纽约城的专制霸道,批判了殖民主义。
十八世纪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即《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广受好评的名著。儿童可以看书中的奇幻故事,政治家可以看书中的法律,思想家可以看书中对人性的探讨。虽然故事是虚构的,情节也被夸张放大,但主人公每到一个“国”的经历都是建立在当时英国黑暗腐朽现实的基础上。格列佛的奇特经历是当时英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各方面的缩影。小人国国王狂妄自大,国内毫无民主可言;官员们碌碌无为,只懂得亨受;而两党之间的党政完全以追权逐利为目的,丝毫没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反而轻易地就发动混战,置平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当时英国黑暗的统治。格列佛在大人国的境遇则完全相反。大人国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畅享民主的地方。格列佛给国王讲述了先进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贤明的国王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先进科技的发展不但没有被用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反而将科技的重心放在了战争和武器上。无情地批判了英国好战侵略思想的劣根性,也揭露了人心自私自利的本质。英国现实社会的弊端显露无遗,反衬出了作者对美好国家的向往。格列佛在飞岛国的经历则讽刺了英国殖民政策的残暴。飞岛国的科学家们视人命为无物,对当地居民采取暴力镇压、剥削压迫的极端手段。最后一站的马国,则以动物的视角揭露了人类世界的贪婪无知。马的形象善良而纯真,这竟是人类世界所没有的精神面貌,也是给现实社会的一剂清醒药,如果人类继续败坏道德,最终一定会自食恶果。
萧伯纳的代表作《皮格马利翁》是对城市奢华腐败、寻欢作乐面具下丑恶本质的一种批评。作为下层阶级的穷苦百姓,身世可怜的卖花女整日为了生存而奔波奋斗,在这个艰难的世道下求生。然而偶遇的一名语言学教授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教授与上校朋友在女孩身上打赌,把女孩当做玩乐的工具。在教授的教导下,女孩改变口音,说得一口流利优雅的伦敦腔,加上容貌上的脱胎换骨,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并吸引了众多王公贵族的眼光。本来只是玩笑,但教授却在这个打赌的过程中慢慢爱上了女孩,放下了他的尊严与骄傲。然而最后女孩却选择和一位没落的资产阶级在一起,因为女孩在习惯了上流社会的做派后,也渐渐习惯了自己的身份,不可能再回到以卖花为生的日子。同时,由于出身卑微的限制,使她无法真正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因此女孩选择通过出嫁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原来天真纯朴的卖花女也终于在社会的影响下随波追流,改变了价值观。故事由于掺杂着众多社会环境的因素,成为了表现英国阶级差异和矛盾对立的经典。人民大众为了糊口而辛勤劳动,上流社会的人们却不费吹灰之力过着尊荣华贵、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无疑是作者对阶级差异的讽刺和批判。安逸舒适的生活带来的并不是体会民间疾苦的同情心,而是以打赌为取乐方式的傲慢与虚荣,那个时期社会风气的腐朽可见一斑。
20世纪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对城市书写上进行了精致的刻画。书中虽未详尽描述城市的样子,但是却通过描写生活在大城市下的个性鲜明的角色,把城市生活渲染得淋漓尽致。小说描述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在不择手段攫取财富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一穷二白的社会底层摇身一变成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盖茨比拥有光鲜的外表,巨额的财富,但依然过得孤独而艰辛。他将财富作为追回初恋情人黛西的手段,却忘记了人性的善变和无情,最终为了所谓的爱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历尽艰辛为自己建立起来的梦想也破碎得无影无踪。一方面,盖茨比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财富和地位,可以泯灭良心,做违法犯纪的勾当;另一方面,他却天真地相信爱情的天长地久和单纯美好。或许是他穷困潦倒时期的幻想影响了他对黛西的判断。盖茨比把黛西视为一种象征,只有在拥有金钱和物质的情况下,才可以拥有的爱情,其实黛西与其他上流社会只懂得纵情享乐、肤浅庸俗的女性并无不同。但盖茨比已将她视为自己的梦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回爱人。甚至为了黛西背上了杀人的罪名,尽管如此他仍旧未能换来黛西的真心相待,反而遭受到了黛西的无情背叛。可以说,酿成最后悲惨下场的其实是盖茨比自己和这个无情冷酷的社会。小说完整地呈现了“美国梦”的虚无和浮华,也描述了“美国梦”一步一步走向幻灭的过程。像盖茨比这样怀揣梦想,一心想要发家致富的青年不在少数,他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在盖茨比死后,往日繁华不再,充满欢声笑语的豪宅门可罗雀。故事的最后,黛西在丈夫的安排下远离故土,开始新一轮的追逐享乐。两者截然不同的结局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虚伪。犯错的人并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而梦想的美好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好在作者在原文中设立的另一个角色,一个叫涅克・卡拉威的青年商人,在看尽喧嚣浮华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纯真的内心。这个角色代表着美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代表了作者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仍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2]。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精华,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英美文学发展兴起于动荡变化的时代,作品上大多都深深地烙下了社会的印记。作品中对城市的书写,也体现了都市文化与文学作品的结合。城市不单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元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得到完美呈现。而城市符号所象征的文学主题也十分多元。对矛盾的刻画,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探索,对美好的寄托,都一一在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的书写里找到了对应。
参考文献:
[1]代天善.英美文学中的城市书写[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5(01).
[2]蒋述卓,王斌.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J].学术研究,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