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者对称呼语的选择可以反映出其本人对于自身身份和他人身份的认定,如青少年会借自我称呼的转换强调自己长大了,一些人通过对某个称呼的强调表明自己当官了等,有些自抬身份,有些则自贬身价。同时称呼语的选择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谈话者的文化程度等其他身份信息。例如:
(7)老舍先生的小说《赵子曰》中写道赵子曰与武端都想着做官,为自己准备好了华服之外,还想到应该改动一下称呼:
赵子曰在厕所里静坐,忽然想起一个新意思,赶快跑到武端屋里去:
“老武!又是一个新意思!从今天起,不准你再叫我‘老赵’,我也不叫你‘老武’!我叫你‘端翁’,你叫我‘子老’!你看这带官味儿不呢?”
“我早想到了!”其实武端是真佩服赵子曰的意思新颖:“好,就这么办!老赵,啵,子老!……”
文中的赵子曰还没有做官,就按照“官味儿”自己给自己起了尊称,也帮朋友武端起了尊称,并号召改掉原来“老赵”、“老武”的称呼,体现了他对做官的向往以及对自己肯定能做官的自信,从称呼的变换中可以了解到谈话双方的性格和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定。
(8)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到文中的“我”回到故乡,再见到怀念中儿时的要好玩伴闰土: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
文中闰土对“我”的称呼从小时候的“迅哥儿”到现在的“老爷”,而闰土本人也终于从小时候那个手握钢叉保卫西瓜的小英雄成为如今地道的下人,这固然是社会环境逼迫而成的,但闰土的一句“老爷”也表明他自身的精神麻木与自我定位。
(9)曹禺的剧作《雷雨》中写道周萍不能忍受继续和继母蘩漪保持乱伦关系,决定出走:
周萍:我忽然想起今天夜晚两点半有一趟车,我预备现在就走。
蘩漪:(忽然)现在?
周萍:嗯。
蘩漪:就这么急么?
周萍:是,母亲。
蘩漪虽然为周萍名义上的母亲,但实际上两人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母子,在全剧中周萍都未曾称呼过蘩漪为母亲。此时周朴园在场,蘩漪已因心急些许露出了真实情绪,因此周萍谨慎地用“母亲”来称呼蘩漪,无疑是要明确两人的母子关系,提醒蘩漪她自己的身份。
(10)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中农村妇女马缨花与劳改知识分子章永璘互表爱意之后:
我情不自禁地说:“亲爱的,我爱你!”
……
“你刚才叫我啥?”“叫你……叫你‘亲爱的’呀。”
“不,不好听!”她搂着我的头,嘻嘻地痴笑着。
“那叫你什么呢?”我诧异地问。 “你要叫我‘肉肉’!”她用手指戳着我的太阳穴教导我。
我想起了海喜喜唱的民歌,不禁微笑了。“那你叫我什么呢?”我用戏谑的口吻又问道。
“我叫你‘狗狗’!”“狗狗”这个表示疼爱的称谓,虽然也令我叹服,使我叫绝,但立刻也使我感到与我一贯所向往的那种“优雅的柔情”迥然相异。
文中的“我”章永璘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她”马缨花是一个缺少文化的农村妇女,“我”对“她”的称呼为“亲爱的”是具有知识分子的新潮气息的,而“她”选择的“肉肉”、“狗狗”的称呼则是典型的乡村风气,两人对称呼的不同选择体现出了各自文化程度、身份背景的不同,也清晰地展现出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
四、称呼刻意不变反映出的隐藏信息
称呼的变换能够反映出客观环境、谈话主体的多重信息,而在根据情况应当改变称呼时,谈话人对原有称呼的刻意保持,往往也蕴藏着重要的信息,挖掘这些隐藏在不变的称呼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对于顺利展开交际同样必不可少。例如:
(11)张爱玲在小说《鸿鸾禧》中写道二乔、四美两人陪未来的嫂子玉清试嫁衣:
四美道:“白倒挺白,就可惜是白骨。”二乔笑着打了她一下道:“何至于?……咳,可怜的哥哥,告诉他也没用,事到如今……”
……
二乔指着她道:“你要小心。大哥娶了玉清,我们家还有老三呢,怕是让她们看上了!也难怪她们眼热。不是我说,玉清哪一点配得上我们大哥?玉清那些亲戚,更惹不得,一个比一个穷!”
玉清虽还没有嫁给二乔、四美的大哥,但是婚期已定且即将举行,二乔、四美仍然肆无忌惮地在背后谈论这位未来的嫂子,且句句贬低挖苦,如此故意忽视“嫂子”身份,而选择保持的称呼语“玉清”就不仅仅是习惯或时机问题,更隐藏了深深的不满。
称呼的形式多种多样,使用起来既有一定的规律又灵活多变。称呼语的选用既能反映社会文化、时代背景、言语环境,又能体现人际关系、主体心理、人物身份等,传达客观与主观双方的交际信息。称呼语运用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交流,既要清楚地表达己方的观点,又要准确地把握住对方的意思,相互了解才能选择适当的用语。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称呼语变换的关注与分析,抓住其中透露出的交际信息,对于促进言语交流顺利进行,达到交际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陈原.语言和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马志强.语言交际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2):10-15.
[6]曲婧华.称呼的语用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2):25-27.
[7]吕海燕.称呼语变异运用的修辞效果[J].语文学刊,2003,(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