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唐诗僧齐己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摘 要: 齐己为晚唐五代的诗僧,为了研究其诗歌的特色,本文依据历代书籍中记载的有关齐己生平事迹资料,以及现今研究成果,对其诗歌艺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齐己的生平事迹和在齐己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主要包括齐己诗歌的独特的清闲特色,独特的禅意美,独特的苦吟特色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晚唐五代 诗僧齐己 诗歌艺术特色

  齐己,俗名胡德生,晚唐五代诗僧,潭州长沙县(今湖南)人,著有诗集《白莲集》及诗论《风骚旨格》,《全唐诗》编其812首诗。齐己出生的生卒年份,在历代的书籍资料中并无确切记载,本论文依田道英之说,即齐己大约出生于864年,卒于943或稍后。依据晚唐所处时间(877-907),齐己一生大约经历了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以及五代(大约从后梁至后晋高祖石敬瑭时期)等几个朝代。可以说,齐己一生经历的社会动荡不仅仅是国内时局的黑暗,其中有包括亡国之痛,宗教的兴衰,这些与其诗歌创作紧密相连。然诗僧之“诗”围绕的矛盾比一般俗世之诗人要狭窄得多,有孙宪光在《白莲集序》中称齐己之诗为“格清无俗字,思苦有苍髭”。而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亦称赞其“诗清调平淡,亦复高远冷峻”。其关键词为“清”、“淡”、“冷峻”,当时孙宪光与齐己有所来往,故而评齐己之诗当是相当中肯的,其余几类评说大类不出于此。但在此基础上另有看法的是明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称齐己诗“高浑灵妙”。但清淡之说只可表述一般僧诗的特色,齐己的诗歌言禅亦不在禅本身,而苦吟也绝非“苦”和“吟”的单纯结合上,本文将齐己的诗歌风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清淡之风

  就“清”字而言,除其表现在齐己的情思之中外,直言“清”字并反复地使用这个字亦是齐己诗歌的特色,今人研究齐己诗歌多注重其“清闲”特色的多样化,但笔者认为若要完整地研究其清淡之风,更需要追本溯源来寻找“清闲”产生的原因,分析原因如下:

  1.纯粹描摹,不糅杂思而形成清淡之风。

  在齐己的大多数五律中,写景咏物的诗大多主题明确,题何即咏何,其最大的特点还是工于描摹,如其《桃花》: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拟欲求图画,枝枝带竹丛。此处的咏物全在“物”字上,少了寄兴,“千株含露”摹写桃花之姿态,又直言其红,毫不掩饰直写其生活的环境,第三句略有所转,从莺蝶来衬托其美,最后写诗人面对桃花欲求其画。在咏物诗之中,齐己更注重事物本身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而且层层探求,即便在“物”之外还有诗人的影子存在,但那都是情感的自然流转带来的,丝毫不是深遥寄托的结果。为了尽情地描摹,诗人亦不满足于咏物之际只用八句,如其《蝴蝶》一诗,一共十六句写蝴蝶的状貌,由写蝴蝶“独出”、“成对”到“防雀”、“避蜂”,再飞入“桃蹊”、“兰径”,再写其“翠裛丹心冷,香凝粉翅浓”,以“犹得采芙蓉”一句收尾,写蝴蝶,完全看不到诗人的影子,反而对于蝴蝶的飞行状态和环境极尽描摹,甚至于一物一修饰,在此修饰中事物环境具体,因而读者的感受亦是具体的,而且诗人所选用的意象“桃蹊”、“兰径”无不清幽自然,故而即便咏物,诗人亦是有意识地用环境配合其单纯的咏物之心,利用诗歌艺术环境的“清”,以便将精力存放在对物象的描摹之中。

  2.追寻田园之乐,寄托诗禅而形成的清闲之风。

  据《诗话总龟》前集卷之四引用的《雅言杂载》记载:(齐己)临终有绝句寄图兄弟(廖匡)云:“僧外闲吟乐最清,年登八十丧南荆。”所谓“闲吟乐最清”可见其“清”包含“悠闲之乐”,至齐己临终之前亦念念不忘,所以齐己对于“闲吟”之乐当是有很深刻的体验的,一方面作为僧人,抛却俗世,清静自得,一方面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又加深了僧人“闲而清”的审美体验。齐己善于在诗歌中展现一幅幅生化画面,如其《野步》:“……傍涧蕨薇老,隔村冈陇横。何穷此心兴,时复鹧鸪声。”诗人向往城外的生活,故闲步到田园,一路观景,诗中所描绘的“田园”、“桑耕”、“傍涧蕨薇老,隔村冈陇横”,诗人用“寻”字可见其对于清闲之意的向往,而后诗人由发出议论“何穷此心性”,意指“闲”意的绵延之意,亦表现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思不尽,尽情抒发,达到优哉自乐。在《独院偶作》中,则表现出另一种清闲之意,诗先写“风篁清一院,坐卧润肌肤”,“清”、“润”用作动词可以感受诗人对于幽寂景物的敏感性,后诗中又写“此境终抛去”,可见诗人对于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体验,而是凌驾于此之上的对于自我内心的保持,某种程度上说这性灵的体验,诗人庆幸“身非王者役,门是祖师徒”,故而诗人对于清闲的定义则更多是对不受俗世干扰的理解,又有宗教精神寄托和诗歌寄托的一种满足。

  二、写禅不论禅中隐含着禅意美

  沩仰宗是南禅五个宗派之一,以顿悟为主要特征的南禅,其五大宗派之间亦有独特的禅学思想。沩仰宗认为:“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即说者未必达意,听者未必知意,用慧能的话说也就是:“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得道之法重在顺其自然,无心而悟,因而口舌之言未必重要,故诗僧刻意言禅反而不重要了,在齐己的诗歌中,这一方面体验得很明显,如其《山寺喜道者至》:“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知唯南岩久,冥心在绿苔。”写僧人于绿苔冥心的情形,至于冥想写什么,具体的佛教观念并没有表述在诗歌当中,反而写“山寺之花”、“鸟之幽声”、“茶之好味”,情思甚浓,禅意并不是冷淡寂寞的,反而与外界的交互性很强,沩仰宗秉持“触类是道”的原则亦是这种不言禅的原因之一,故齐己诗歌中总是言幽僻之景,写僧人生活之际细到只写佛龛香烛,极尽描绘,如其《永夜》:“永日还欹枕,良宵亦曲肱。神闲无万虑,壁冷有残灯。香影浮龛象,瓶声著井冰。寻思到何处,海上断崖僧。”此亦为冥想的过程,“壁冷有残灯”“香影浮龛象”,所“寻思之处”就是道,故诗人观察入微,不经意之处便将僧人清苦生活描述出来,诗人认为自己“神闲无万虑”,这样的境界就是一种禅学思想带来的审美享受,故而有清灵之美。齐己作诗相当重视诗歌本身,写诗有禅意,但绝少具体的禅理,期间又杂有沩仰宗本身的特色在里边,其诗就形成了静穆冲淡的含蓄的禅意美。

  三、偏重“吟”的“苦吟”诗风

  “苦吟”之诗的滥觞主要是在中晚唐,其所影响的诗风有连续性地延至宋初,“苦吟”一词其实早在中晚唐之前就已经出现在各类诗歌中了,将其作为诗歌的一种风格,中唐大文学家韩愈的诗歌算是初露端倪,但其诗风磅礴凌于奇僻,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苦吟”诗人,而是先于韩愈的孟郊,算“苦吟”诗风的真正开启者,包括韩孟诗派里的李贺,随后有贾岛、姚合一辈,晚唐五代有李洞、唐求等,齐己作为晚唐五代的诗僧,及至齐己一代,苦吟已不仅仅作为吟咏内容,作为诗风也向心灵主体挖掘展开,以佛教思想来开辟心灵主体的齐己诗歌,诗歌也更注重“苦吟”之“吟”上,齐己诗歌的“苦吟”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1.苦吟中包含忧世,声繁调急。

  在诗歌的艺术特色上,齐己的诗风融汇了其忧世的思想内容,或讽刺,或议论,或悲叹,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其在《寄钱塘罗给事》中这样表达了对于世道的看法:“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安史之乱后,世道中唐而下,晚唐更甚,《唐音癸籖》卷二十七记载:“咸通以后,奢靡极,衅孽兆……气萎而语偷,声繁调急。”这是乱世对于一般诗风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僧人的诗风亦受此影响,齐己的表现世道关怀的诗风则并没有因世道“气萎而语偷”,但略有“声繁调急”之感,如其《送迁客》:“天涯即爱州,谪去莫多愁。若似承恩好,何如傍主休。……应想尧阴下,当时獬豸头。”诗人送一位受贬谪的友人,第一句有安慰之意,第二句讽刺君主的恩泽,第三四句情感承变激烈,表现出诗人对尧时期的清明世事和对獬豸善辨忠奸的向往,受此类思想的影响的诗歌还有《丙寅岁寄潘归仁》、《咏影》等。另外,除却直接写世道和对世道议论的诗,齐己的咏怀诗则有昂扬悲凉之意,如其《剑客》:“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写荆轲拔剑,唱歌,风雪漫天,一面意气风发,一面悲凉豪壮,以“细碎动离魂”结尾,悲凉之意甚浓。此类咏怀诗还有《老将》,写将军和边塞的风景,颇如盛唐之初的边塞诗人之气,全诗从老将写到老将儿孙,满是英气爽朗。与咏怀诗相近的还有一部分送别诗,其有悲凉雄壮之感,如其《送人游塞》写:……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客路入胡天”一句颇似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有雄浑壮阔之意,结尾一句“乡梦逐潺湲”想象友人出塞后的思想之意,细腻流畅,与雄壮之气形成流转,恰似神来一句,十分出彩。

  2.用字狭窄,事物多取冷瘦之物,颜色多有寒白之像。

  《唐音癸籖》卷八记载晚唐僧人求诗的情形:“背箧笥,怀笔牍,挟海泝江,独行山林间,然模状物态……嗜吟憨态,几夺禅诵。”僧人求诗“几夺禅诵”,一方面是僧人的苦行,另一方面就是以上所说的“模状物态,搜伺隐隙”,为求诗甚至达到“几夺禅诵”的地步,颇似李贺骑驴苦吟,在齐己的诗歌创作中甚至直接用“吟僧”表现僧人的求诗状态:“空囊随客棹,几宿湖泊山。应有吟僧在,邻居树影间。”(《送惠空上人归》)在齐己的心中,历经“湖泊山”达到忘我的境界才可称之为“吟僧”,也就是说除了客观游历之外,还得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个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来源于佛教世界和诗歌艺术世界的联合,因而齐己诗歌中因方外之趣而造成的意象选择也就有了特殊的色彩,写建筑诗,多半围绕“草堂、寺庙、野桥、塔等”,写草木时多写“松、白草、残菊、苍苔等”,写山水的具体景物时则有“沙泉、白石、瀑流、苍崖等”,写虫鸟禽兽时多写“大雁、羊群、流莺、鸳鸯等”,写僧人的生活状态时多写“纸帐、空床、钟声等”,所有意象几乎是一物一修饰,因而所谓苦吟,“苦”在对于意象的裁度,更在于对于诗句语言的组织,诗人把关注点落在意象上的时候往往注入太多心力,因而诗歌的流转性被冷峻的意象组合掩盖,再加上僧人独特的世界观,导致了用字狭窄,事物多取冷瘦之物,颜色多有寒白之像。

  3.体味灵感而产生清灵之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