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恩斯对历史宏大叙事的后现代主义解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每部作品都带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意味,引发读者对历史、爱情和真理的思考,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历史宏大叙事的后现代主义解构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 要:巴恩斯小说《10 1/2章世界史》构思精巧、内涵丰富,它通过多个与方舟意象相关的小故事展示了一副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世界历史画卷。本文讨论了巴恩斯是如何以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对历史这一宏大叙事进行质疑和解构。同时,巴恩斯对历史的质疑并非完全地否定历史真相的可获得性,通过提出爱情可以在历史洪流中拯救人类的观点,他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正是人对于爱与真孜孜不倦的追寻。

  关键词:巴恩斯;《10 1/2章世界史》;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文笔极佳,作品题材多样,构思巧妙且有内涵,他的每部作品都带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意味,引发读者对历史、爱情和真理的思考。出版于1989年的《10 1/2章世界史》分十个章节和一章插曲。全书以圣经故事中挪亚方舟的传说为主线,每章都是独立的故事,却都与人类需要挪亚方舟来逃离灾难、获得救赎的主题相关。精巧的构思、新颖的叙事视角、独立小故事的拼接式组合以及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和反思,使得《10 1/2章世界史》成为了一部带有强烈寓言意味的文学作品。

  一、从传统历史观到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根据传统历史观,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所作的客观记录,通过学习历史,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过去。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历史具有一定主观性和特定意识形态烙印的概念,它与真相、现实、知识、科学、理性之类的字眼一样,遭到了无情的质疑、批判、甚至是消解。传统历史观认为历史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忠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历史是严肃、客观和真实的,而文学是虚构的、想象的和不真实的。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们开始打破这一分界线。福柯、海登・怀特等后结构主义者揭示了文学和历史的相同点:“两者都是话语实践”。 因此,新历史主义提出要在文学研究中关注 “历史的文本性(textuality of history)” 和 “文本的历史性(historicity of texts)”。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分界线土崩瓦解。历史文本是否能真实地记录过往的人类历史,众多文学作品正是就这一点进行文学创作和阐释,以思考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作家巴恩斯的《10 1/2章世界史》体现了新历史主义的深远影响。同时,巴恩斯通过这部小说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后现代主义式的解构。

  二、巴恩斯对历史宏大叙事的后现代主义解构

  小说《10 1/2章世界史》的主线是西方宗教经典《圣经》中的挪亚方舟及其变体。十个独立故事看似毫无联系,实则相互关联。它们或者与挪亚方舟传说直接相关、或体现方舟故事中的灾难和救赎主题。整部小说是对历史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体现作者对历史能否客观真实记录人类世界过往的质疑。

  (一)历史与客观真实

  《10 1/2章世界史》的第一章《偷渡客》,挪亚方舟上的偷渡客木蠹的讲述颠覆了人们对挪亚方舟经典传说的认识。根据它的讲述,被上帝选为保护物种、延续人类后代的好人挪亚是个酗酒、脾气暴躁的无赖:“我不知道该怎样对你讲,但挪亚不是个好人。”木蠹也清楚自己所讲述的情况与人们通常听到的版本相去甚远:“这和你们的说法不一致,可不是吗?你们一直听人说,挪亚贤明正直、敬畏上帝,而我则把他描绘成一个嗜酒成性、歇斯底里的无赖。”在木蠹看来,比这个酒鬼无赖更可恨的,是制造灾难、要毁灭所有物种的上帝:“我们没有任何过错(你该不会真的相信那蛇的故事吧?那只是亚当的黑色宣传)”,可后果对我们一样严重:每样物种都被灭绝,只留一对续种,而且发配到公海,受一个活了七百多年的贪酒老无赖管制。”上帝不再是仁慈的造物主,而是将世间所有生灵的命运玩弄于股掌间的、情绪不稳定的疯子。

  巴恩斯并没指望读者立刻相信偷渡客所叙述的历史,他只为我们提供了故事的另一种可能,他希望读者去思索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所坚信的历史真相真的可靠吗?如木蠹所说, “你们只相信你们愿意相信的,然后就一直相信下去。想想也不奇怪,你们都有挪亚的基因。”巴恩斯却借木蠹之口告诉我们,历史并非客观事实,“历史并不是发生了的事情。历史只是历史学家对我们说的一套。”历史不是传统的单一叙事,它是多元的,“是织锦挂毯,是一连串事件,是繁复的记忆,互相关联,可作解释……但历史向来更像是多种媒体的拼贴,涂油彩用的是粉刷滚筒,而不是驼毛笔。”

  (二)历史与艺术创作

  冯友兰为历史这个词下过两个定义。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是指以往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事情的总和。而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把过去的历史描绘出来,即成为书写出来的历史。这一书写过程必然带有艺术创作性质,如某些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一样,是在真实材料基础上加工修饰而成。《10 1/2章世界史》的第五章《海难》首先对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梅杜萨海难”进行了详细描述,之后分析了以此事件为蓝本创作的著名画作《梅杜萨之筏》。巴恩斯通过对籍里柯创作此画的过程的叙述,探讨了艺术与真实的关系。艺术创造的过程,“开始肯定是忠实于生活;但一旦进入过程,忠实于艺术就成了更高的信条。”画家虽然选取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创作,但是并没有完全客观地反映真实事件。他根据需要取舍、加工和修改,最终“留存下来的画作已经超越了这段故事本身……如今,当我们审视《海难景象》时,很难再有多少愤怒心情,愤恨远征舰队舰长于盖・迪罗伊・德・肖马累,或者愤恨任命他为舰长的部长,或者愤恨那个拒绝统领木筏的海军军官,或者愤恨放掉拖绳的水手们,或者愤恨叛乱的士兵们……事件把故事化作形式、色彩、情感。我们是赞成乐观的金光满天,还是赞成悲伤的花白胡子?或者,我们弄到最后两样都信?”

  歪曲现实的艺术创作体现了具有文学虚构性的历史写作过程。历史正如这幅取材于现实却并不完全反映现实的画作一般。 “这就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木筏上极度痛苦的瞬间,选作题材,经过改造,通过艺术演绎,变成一幅有力度和深度的图画”, 变成我们最终所看到的历史。在巴恩斯看来,“世界历史?不过是一些回荡在黑暗中的声音:炫耀几个世纪而后淡去的形象;故事,有时似乎重复的老故事;奇怪的联系,牵强附会……我们虚构编造。我们编造出故事来掩盖我们不知道或者不能接受的事实;我们保留一些事情真相,围绕这些事实编织新的故事……我们称之为历史。”

  (三)历史与权力话语

  《偷渡客》中的故事讲述者木蠹向读者声明:自己作为方舟上的偷渡客,并不是被上帝选中登上方舟的物种,在经历了海上漂泊的磨难后,没有理由不讲真话,没有任何理由歪曲事实真相,以此来证明自己故事的客观真实性。“我回首那次航海绝不感到有什么义务,也不会因感恩戴德而歪曲真相。我的说法你尽管相信。”而根据我们以往所读到的记叙,故事却完全是另一番摸样。同一事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版本,原因是叙述者所站的角度和立场完全不同。一方是权力中心的挪亚及其后人,另一方却是跟权力不沾边、未被上帝选中只能选择偷偷藏进方舟的偷渡客。因此,千百年来我们都只相信前一个版本。而巴恩斯之所以对《圣经》这一西方经典进行这样的改写,其实是向读者抛出了历史话语权这一问题。罗兰・巴特认为,“历史话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或者更简洁地讲,是一种想象的话语。”谁拥有权力谁便拥有历史的话语权,这与福柯所说的知识话语权一样。因此,历史的真实性不是客观事实所决定,而是由掌握权威的权利中心者所决定的。

  巴恩斯的《10 1/2章世界史》通过历史的真实性、历史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历史的权力话语三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人类历史这一宏大叙事进行了质疑和解构。

  三、爱与真

  巴恩斯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似乎太过悲观,历史同知识、真理这些字眼一样,成了后现代主义所批判和质疑的权力话语和宏大叙事,人类似乎永远也无法了解真实的历史,获得真理。巴恩斯却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那就是爱情。小说《10 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在《插曲》一章中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在他看来:“爱与真,这是至关重要的联系,爱与真。”

  在《插曲》一章中,巴恩斯将爱情比作挪亚方舟,但这一方舟由脾气暴躁的酒鬼无赖掌管:“爱情是许诺之地,是一条两人借以逃脱洪水的方舟。也许是一条方舟,但却是一条流行食人肉的方舟,一条由某个花胡子昏老头掌管的方舟,这老头用歌斐木手杖敲你的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你扔下船去。”他还通过比喻来说明爱情的不可靠:爱情就像 “你身在一辆错误的车里,停在错误的车库前,等在错误的住宅外。”他通过对心脏这一器官的描述得出令人失望的结论: “心脏不是心形的。”我们期待的爱情并真实可靠或如我们所愿。然而,巴恩斯却坚持认为人类应该对爱存有信仰,认为它是唯一能解救我们的东西。他认为爱情虽然不一定可靠,却可以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历史,教我们不被历史的高高在上所吓倒,教我们去质疑这一宏大叙事和权力话语。

  在巴恩斯笔下,爱情和真理,都是人类执着追求的东西,但是它们却得来不易。爱情总是让人失望,但是却总给人带来希望,真理也是一样。人总是执着于追其客观真相,却不一定能获得百分之百的真相。但是,巴恩斯却希望我们依然对爱情怀有希望,对真理怀有执着。

  四、结语

  巴恩斯对历史无情的解构和讽刺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真的是客观真实的吗? 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过去吗?在世界历史被解构之后,我们所追寻的真理在何处呢?我们能够获得真理吗?他提出了解救我们的良药:爱情。 “在后现代多元景观的背景下,巴恩斯始终认为人类的心灵与情感是一种持续而稳定的东西,可以从历史洪流中拯救我们。”在巴恩斯看来,爱情与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一样,是世界最美好的事物。如同世界历史,爱情并不是那么真实可靠,但对爱和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却代表了人类一直以来对真理执着的追求。这种追求代表人们相信爱与真是能够得到的,即使得到的只是部分的真相,即使我们只是部分地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白雪花,杨金才.论巴恩斯〈生命的层级〉中爱之本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5).

  [2]陈榕.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加]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李杨,李峰译[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英]朱利安・巴恩斯.10 1/2章世界史.林本椿,宋东升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