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交流新闻的渠道、形式、手段多得难以胜数。文章从新闻及消息的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三个类别来阐述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渠道,为我们更好的捕捉新闻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渠道
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职业、文化程度不同,各有相对固定的渠道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北京新闻研究所调查显示:中国大中型企业家获取外界消息,70%左右来自大众传媒和专业性杂志、内部刊物,20%左右来自新闻发布会、听报告,10%左右来自和朋友、部属的交谈。外交官收集各国情报,在和平时期95%以上靠大众传媒以及各种杂志、参加公开集会等等合法途径来获取,其余才靠非常规的手段来取得。
不管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渠道,可以归纳为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三类。
一、新闻传播渠道的亲自传播
不管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亲身传播都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其实,亲身传播可采用的方法极多。主要有:
1、言语传播,面对面交谈,也包括现代远距离电话交流。
2、文字传播:私人信件,包括现代的电报、传真,也包括流行的英文字母编写,如公共厕所WC出租车上的英文字母TATI等,车站问询处的?号,而最新的方法是E.mail,即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
3、绘图和图形符号传播:如远古时期澳大利亚人关于指示水源的绘画——岩石上画的袋鼠和人的胳膊;巴西原始人关于标示鱼种的符号——在河岸岩石上画一条鱼;还有现代人常用的指示方向的箭头、行车的各种标识、标线以及标明男女厕所的裙子和烟斗等。如2008年8月1日出版的《文摘旬刊》转大河网7月30日报道:(眉题)男厕“香蕉” 女厕“寿桃”。(主题)郑州一厕所标志有创意:近日,郑州市二七路上千尊比萨店内厕所门口,一个中年男子捂着肚子就是不敢进。只见男厕所门上是个“香蕉”的标志,女厕所门是个“寿桃”标志。短短十分钟,在“香蕉”和“寿桃”面前,有12位想上厕所的顾客都犹豫着不敢进。据调查,如今厕所的名称可谓“大胆而富有创意”。比如,有不少厕所所用“螺丝母”和“螺丝帽”、“老生脸谱” 、和“花旦脸谱”、“龙凤图案”来表示。甚至,还有餐馆以“观瀑亭”和“听雨轩”为男女厕所命名。其实,这种关于厕所的所谓有创意的绘图传播,有使用过泛和过于浅薄之嫌。早在2000年,中国标准研究中心、国家旅游局等单位就共同起草并制定了《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其中专门就公厕给出了符号,但许多地方却没有使用这样的符号,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及尴尬。
4、体态语言传播:人们常常在一定场合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一定的情感、情绪,但也常常用来传播一种信息,而且现在这种体态语言传播随处可见,例如在纽约的股票交易大厅,股票经纪人向他的委托客户以手势显示股市的涨落,客户也同样以手势传达买进卖出的要求。时下,同事间在一起打扑克,不管是“414”还是“三打一”尤其是打“对主”,有喜欢作弊的,时不时地抠抠耳朵摸摸鼻子揉揉眼睛,那意思是暗示对方:摸鼻子是大王在我这儿,揉眼睛是大王不在我这儿,抠耳朵则是小王在我这儿,所有的体态表情都是向对方传递信息,以便战胜对家。
5、信息传播:古代的火和烽火台,近代打仗时吹的号角,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常在窗外悬挂实物显示安全或危险,海上航行时舰船上信号员互打信号旗;现代人行车时的各种信号灯等,都属于这一类。
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而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其不足之处是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一个信息,经人们口口相传,越到后面越失真。中国古代“掘井得人”的故事正说明了在口头传播中人们添枝加叶,以致最后完全走样,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二、新闻传播渠道的大众传播
在中国,大众传播习惯上只有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媒体,现在再加上网络媒体,号称第四媒体或新媒体。而西方国家还包括杂志、书籍、电影,总共七种媒体。
大众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确切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它的长处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一条报纸上的新闻,白纸黑字,不管有多少人读,都是一个样,尽管人们理解不同,但原始样本总是一样的。然而,正因为它没有确切的传播对象,所以除了网络媒体外,它的反馈很慢,互动性差。
三、新闻传播渠道的群体传播
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我们常见的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大到几千人,小到几个人。它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无定向传播,得依具体场合、参与人数来定。它的长处和不足都介于亲身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亲身传播、大坐传播、群体传播,是人们和外界沟通的三种方式或三种渠道。通过这三种传播获得的不全是新闻,但人们人外界获取的新闻或交流新闻,就是这三种渠道。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张洪忠.中国大众传播渠道的公信力评测——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系列[J].国际新闻界,2007.
[2]喻国明.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3]朱联营,周淑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与提升途径[J].今传媒,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