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比语言学与翻译联系紧密,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势必涉及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转化。将对比语言学中的有关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去无疑会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本文试从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浅谈两者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活动。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翻译;关系
1.引言
翻译内容庞大,必须做到将翻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对翻译起指导作用。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所涉及的就是对两种语言的对比与研究,这无疑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指导。
2.对比语言学与翻译
许余龙先生在他的著作《对比语言学》中给对比语言学作如下定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许余龙,2002)。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语言学分支的对比语言学,着重强调两者不同语言的相异之处。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太多的共性,首先,二者都涉及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其次,翻译研究与对比语言学研究都基于共同的对等基础;最后,两者都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中寻求共通之处。
3.对比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对比语言学在展开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时通常会从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层面来论述,这同样适用于翻译研究。因此,本文试从这几个层面解读翻译中的相关现象。
3.1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对比包括词汇形态对比和词汇语义对比两大类(许余龙,2000)。在翻译中,要明确区分英语词汇形态丰富。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义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译者必须正确区分词义的褒贬,词义的概括范围等,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正确的表达。比如汉语中人们常说“车来了”中“车”的表达是比较笼统的,它可以指面包车minibus,可以指出租车taxi,可见英语中描述车辆的词汇相比汉语来说是较为丰富的。
3.2语法层面
语法对比可以分为屈折形态学对比和句法对比(许余龙,2002)。英语的屈折形态变化要比汉语丰富,例如名词的数与格,而汉语中则缺少相对的变化。从句法对比上来看,翻译中译者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各成分之间的排序上的异同。试看下面的例子:
原文. The spiritual thirst of mankind has for ages been quenched at Hebrew fountains.
译文.多少世纪以来,希伯来人的甘泉解决了人类精神上的干渴。
例句中,译者对句中时间状语for ages的翻译做了语序调整,将其提前到译文句首。因此可说在翻译中,通常先翻译英语从属结构,其中包含各种状语,然后再翻译主干。
3.3语篇层面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使得汉语多并列结构,通过语义逻辑关系相连。英语多主从结构,多靠连接词连接。下面例子体现重形合的英语和重意合的汉语在翻译时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创造的可能性条件。
原文. 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
译文1. Only thus will we recognize that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译文2. Only thus will we recognize that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原文中,“既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两分句看似并列,其实不然。原文暗含谴责发达国家没履行己任,如果用and将两者译成并列结构就未突出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己任的意图;而在译文2则强调突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因此译文2要比译文1更胜一筹。
3.4语用层面
在语用方面,我们在翻译中必须注意,两种语言中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对应的表达法,可能会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许余龙,2002)。语用层面的对比也体现在多个角度,下面的例句便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否定转移上来比较翻译时英汉语言中出现的否定转移现象。
原文:The craft did not crash because of engine failure.
若将上文译为“由于引擎故障而没有坠毁”明显不合逻辑,原意是“飞行器坠毁并非由于引擎故障”。英语谓语否定句中,语用否定点通常会发生从谓语到状语的转移,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译文的逻辑顺序。
4.结语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是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本文试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将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由此可以看出,翻译与对比语言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两门学科都要在相互吸收借鉴对方的学科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文国.2006.对比语言学的目标与范围[J].外语与外语教学. 第1期.
[2] 许余龙.2002.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