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文学院山海经的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
文学院山海经毕业论文篇一:《山海经》造型设计研究
[摘要] 《山海经》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奇书,此书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生物、巫术、民俗等丰富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艺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参考作用,但古书所记载的大量事物描述简练,信息松散,在现当代文学、动漫等产业中的运用,还需要添加更多的综合性再创作,从而得到适合当下文学、美术及动漫行业利用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形象素材。
[关键词] 再创作;概念设计;角色;造型;人物小传
关于《山海经》
我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旷世奇书,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其一,因为它在一万三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万多个历史及神话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兽。集地理志、方物志(矿物、动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留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神话故事。其二,许多人认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过,“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鲁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给大多人留下《山海经》只是神话的印象。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山海经》具有很强的历史参照性,特别在地理志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记载在奇书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矿物、动植物也极具现实性。长卿著《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中,开篇提出“鸟兽荒诞吗?山水荒诞吗?故事荒诞吗?概念荒诞吗?”,针对这四大问题,长卿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论证其可靠的现实意义。纷争芸芸,奇书依然有许多未知之谜等待解开。最后,《山海经》开创了我国图文并貌的先河,据记载,早期山海经的编写有两个阶段,根据文字配图阶段和根据图画配加文字的阶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经几乎绝迹,我们能够看到的多为明清时期的复制版本,其图画也多为明清时期画家所画,可谓艺术佳品。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学艺术珍品,在现代文艺及动漫行业,如何善加利用呢?
研究与再创作
《山海经》中有许多惊世骇俗的记述,多数被人认为是荒诞之谈,但正因为这样,许多题材非常适合在文艺及动漫创作中发挥运用,其中古老的神话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黄帝大战蚩尤、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故事屡次在文艺影视作品及动漫作品中出现,被一代代炎黄子孙传为佳话。本文针对《山海经》中包括鸟兽神怪在内的生物系统及造型进行分析,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再创造,结合当代魔幻元素,将概念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方法贯穿其中,塑造带有古老文化背景的崭新形象,将已被遗忘的过去,以全新的样貌展现于世人面前。
但是《山海经》中的记载信息量繁多,而且描述普遍简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工作,参照动漫行业的概念设计思路,进一步完善这个“角色”的背景信息,丰富其生活习惯及特点,编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从多个方面入手,使角色的形象根据文字设定中的理念,设计符合逻辑的角色造型及动态。
以下分别例举说明;
设计一:当康
出自《山海经.东次四经》,经文记载:钦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解读:钦山中有兽,名叫当康,其形状像猪而有牙,其叫声有如呼唤自己的名字,见到则天下丰收,是兆丰穰的瑞兽。
1、 最初设想
根据原文记载,当康是一只象征丰收的瑞兽,则首先可将其定义为正派角色。从外形来讲,能够被记录下来的特征,一定是非常显眼的,它形象如猪,长着比较明显的牙齿,既然象征丰收,那么形体应该肥硕些。以上是对当康这个角色原始信息的确定,同时也给设计工作圈定了范围。接下来,我们需要在这个范围内继续丰富该角色的背景信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康从形体上可以算是猪,猪本身就是人类的主要营养源,具有让人亲近的好感,自古以来,艺术创作中的猪多是肥头大耳,天真可爱,十分讨人喜欢,友善的元素在该设计中是可以参考的,但当康并非普通的家畜,它出现的地方,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意味着两种可能性,其一,当康具有神力,可以呼风唤雨,改变天气,将气候和土壤调整到适合稻谷生长的状态,同时驱逐可能会影响庄稼长成的一切虫害。其二,当康没有所谓的特异功能,它靠现实条件制造丰收的有利条件,这可是需要天时地利的活儿,那么,它需要强健的体魄,用来抵御危害庄稼地的一切敌人,但单靠它一猪之力,恐怕不能协调诸多方面的因素,它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许有其他物种,如动物、人、神怪愿意帮忙。这样看来,当康可以被理解为粮食的守护者,是一个值得人类尊敬的吉祥兽。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将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进行加减法设计,从而一个具有一定法力,有号召力、友善、受人尊敬的猪形象呈现眼前。
2、 明确身份信息
此时,我们对角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当康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加具体的说明,是时候要给角色一个合适的身份。设想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证件提供的信息都指向证件持有人,从多方面立体的对证件持有人进行描述,通过这一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证件持有者是真是存在的,这十分重要。那么,让我们来给当康做一系列立体的、多方位的身份证明吧。当康,物种:猪。性质:瑞兽。性别:雄性。出生时间:(在《山海经》成书年代以前)约4000年以前。职业:庄稼地的守护神兽,被赋予“长老”的尊称。当康活跃于4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在人类使用工具劳作初期,与人类共同对抗各种自然灾害,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保护了人类的繁衍生息。这样,当康的形象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更加清晰了。
3、 撰写人物小传
明确了角色身份,还没有真正达到立体的认识角色的效果,要让角色好像真实存在一般生动,还需要给角色撰写人物小传。通常情况下,小传需要尽量的详细,许多在创作的最终效果中不会出现的内容也要尽量完善,其目的在于工作者能够像了解自己邻居家的玩伴一样了解我们设计的人物,这样才能在创作更多的情节中,活灵活现的实现角色的表演。
于当康来说,成为守护人类庄稼的使命也许来自于祖先与人类的盟约,在蛮荒年代,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既与自然界对抗,又与自然协和,人类与动物的友善相处变得尤其可贵。当康自小受到前辈的教导与指引,学习祖先传下来的法术,能够呼风唤雨改变天气,能够与鸟兽虫鱼交流,得知自然界变化的微妙信息,它性情温顺,愿意与人类成为朋友,由于长期与人类相处,逐渐了解人类的语言及生活习惯,逐渐也变得善解人意。青年时期的当康与人类并肩作战,对抗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保护庄稼,它不畏龙卷风的肆虐,站在飓风面前施展法术,它的勇猛与坚忍不拔的斗志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在可怕的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无畏与献身精神,在人类与神怪兽族群中传为佳话,中年时期的当康受到大家的尊重,被众人推选为稻田的守护神兽,自此,它一直坚守不渝。步入老年的当康,将自己一生才学无私的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最后在平静中结束自己无憾的一生。
4、 造型设计
在了解当康的身份、性格及生活经历后,这个富有智慧的人类朋友在我们脑海中已经有了基本的形象,此时,可以拿起画笔,在纸上勾勒出它的样子,在4000年前,人、兽、神共同生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给当康设计符合当时自然条件的服装与道具,猪形态的当康,身上所有的配件都源自于自然,它身披兽皮,把动物的骨头作为纽扣,头顶神圣之意的动物头颅,配合含有法力象征的羽毛,手持木制法杖,屹立在肆虐的风沙中,静静的凝视前方,等待时机,蓄力待发。
本着这样的一种设计思路,《山海经》里所涉及的许多环境、生物便可系统化的显示在我们面前,设计风格趋于现代人审美,有漫画、插画的风格。这对宏扬我国传统文化是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古本山海经图说》 马昌仪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山海经的智慧》 长卿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学院山海经毕业论文篇二:《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摘 要: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真正使《山海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后老一辈学者们运用人类学等新的学术理论为《山海经》的神话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七八十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结合考古材料尤其是汉画像石进行《山海经》的神话研究越来越成为热点,考古材料文化解释的不确定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综述;考古
《山海经》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涉及神话、地理、历史、方物、民族、民俗、天文、历法、宗教诸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但以前《山海经》因其内容怪诞不经,多被当作“虚妄之言”。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因他对其可信性表示了明确怀疑,这对《山海经》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的地位产生了根本影响,自汉刘秀整理作《上〈山海经〉表》、晋郭璞首次为注后,一千年间问津者寥寥,直到明清时才再次有学者进行校注释义。其后如蒙文通、王国维、胡厚宣、顾颉刚诸先生的研究则开始使学界重新定位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
至于《山海经》的研究方向,如郦道元、自隋唐至宋各史志、清毕沅等都视其为地理书,一直也有很多学者热衷于其地理考证。但是尽管《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不可否认,其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仍存在局限性,而且或多或少地回避了地理描述中夹杂的大量神怪内容。
真正使《山海经》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却是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以及人类学、神话学等现代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山海经》中的大量神怪内容不再遭到史学家的诟病反而成为当代学者所从事的“中国神话”或“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基石。
一、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山海经》神话研究
关于20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1994年出版的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包含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古代典籍《山海经》,正是神话研究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