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英语文学教学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12-19

  摘 要:英语文学作品是宝贵的真实语言材料,不仅探讨普世价值和人类的共同关切,而且其文字内容非常符合生活实际,对于正在吸收语言资料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关键词:文学教学;方法;圣经典故

  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 (2010)02-0292-02

  英语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地位取决于文学作品的自身特点。首先,英语文学作品是宝贵的真实语言材料,不仅探讨普世价值和人类的共同关切,而且其文字内容非常符合生活实际,对于正在吸收语言资料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其次,文学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对于多数学习英语的人来说,他们未必有机会到英语国家长期逗留,而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英语文学教学被大纲列为重要教学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学界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教学内容上,比如借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评介作品等,相比之下,针对文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实证性探讨则凤毛麟角。本文试图通过描述笔者自身的英语文学教学和实证研究,探讨英语文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教学实例

  为了实现大纲的目标,通过理论探索、文献查询以及严密论证,笔者围绕英语文学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非重点师范类高校,在生源和经费方面均不占优势,文学教学的课时和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有鉴于此,笔者开设了《圣经典故与文学欣赏》课程。

  课程最终选取圣经典故为突破口,主要出于以下考虑:首先,文学选读课程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语言能力,加上课时和古典文学参考书的限制,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学陷于灌输形式,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其次,作为教学内容,圣经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涉及小说、戏剧甚至音乐歌词等;再者,圣经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所涉及的文学作品贯穿古今,不仅包括经典小说,而且包括当代畅销作品,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allusion(典故)又有parody(仿拟),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学课本所选的经典篇章,而且能激发他们阅读当代作品的兴趣。

  《圣经》开篇就有伊甸园之说,这个文化符号已经广为世人所知。在英语里,Eden或者Garden ofEden表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最初的居住地。《美国传统文化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the English Language)中,伊甸园(Eden)还带上了“纯真状态”、“极乐之地”等意思,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然而,与伊甸园概念的广为人知相比,《圣经》中“伊甸园之东”却不为人重视。根据笔者的调查,学生在上课之前基本没有人了解这个概念,他们都表示自己没有注意《圣经》中“创世纪”篇末提到的这个内容。事实上,这个圣经典故也是文学作品广为演绎的主题。

  创世纪(Genesis)中关于“该隐杀弟”这部分的情节,在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 Steinbeck)的小说East of Eden中若隐若现,成为该小说的典故和原型。小说人物Charles和Adam名字的首字母分别为C和A,可以看作是该隐和亚伯的影子。他们两人都在父亲生日那天献上礼物,Adam送的是狗儿,Charles送的是珍贵的刀,由于父亲Cyrus更喜欢Adam的狗儿,所以Charles心怀嫉妒,盛怒之下几乎将Adam打死。Adam先参军,后流浪,去南美洲,最后到加利福尼亚州,并在那里娶妻生子;而Charles却留在他们家的农场,有一天受伤并在脸上留下了一大块伤疤(这块伤疤可以看作该隐的印记)。Charles去世时把财产留给了他的弟弟。Ad-am的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其中深色头发的名为Caleb,而浅色头发的名为Aaron。这两个兄弟的命运又一次成为该隐兄弟的翻版:姓名也是分别以C和A字母开头;父亲Adam偏爱Aaron,不喜欢Caleb。结果,父亲一辈的故事又在儿子一代身上重演。Adam过生日时,Caleb送上重金,而父亲却责骂他。盛怒之下,Caleb将Aaron带到他们母亲所在的妓院。一直以为母亲已经去世的Aaron因此深受打击,随后参军,最终死在法国。虽然Caleb没有出于嫉妒亲手杀死Aaron,但是他出于愤怒的作为,无意中造成了Aaron的死亡。

  笔者首先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原文,解释其中的语言知识点,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原文翻译为中文。然后,笔者在课内介绍斯坦贝克《伊甸园之春》的前半部分情节,帮助学生分析<圣经》典故在文中以何种形式出现,小说内容和圣经原文有什么关系。课外,学生阅读相关英文文学作品,一般是简写本,因为学生的课时和阅读能力有限。本单元讲授过程中,学生在课下讨论《伊甸园之东》的后半部分内容与课内讲授的《圣经》典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阅读和讨论成果,采取口头和书面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上学生对Aaron之死和典故之间的关系没有把握清楚,教师现场做了详细介绍和补充。

  二、教学效果与评估

  笔者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手段对该课程进行了评估。定量测试主要是通过举办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其中包括30个涉及文学典故理解的题目。研究对象包括参加《圣经典故与文学欣赏》课程的考生34人,以及未参加该课程的考生31人,每个答对的题目记1分。自变量是学生类型,因变量是他们的成绩。采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是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数据表明,参加过该课程的考生的最低分、最高分和平均分数都优于没有参加该课程学习的考生。这些数据描绘了令人鼓舞的画面:教师讲授圣经典故,解释语言知识点,做进一步的文学引申,学生能更好地领会文化内涵。然而,两组考生成绩的标准差值得我们思考,需要进一步研究。从数据上看,学习了该课程的学生标准差大于没有学习该课程的考生,似乎表明这一组学生的组内成绩差距大于没有学习该课程的学生的组内差距。

  定性研究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反馈。学生围绕课堂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估。个性反馈的内容采用电子方式匿名提交。有个别学生抱怨作业量大,但多数是积极的评价。然而,课程本身结合了文化和文学两大部分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因此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较难把握;其次,在文学读物的选择方面,教师的预期和学生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考虑到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的难度以及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我们最后采取阅读Moby Dick(白鲸)的英文简写本,作为一种妥协手段,取代了原来的原著章节选读;第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满足于只理解故事情节,懒于挖掘文中的《圣经》典故和原型,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不愿意深究”。笔者认为,部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较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低于其他学生,导致了这一群体内部的差距。我们的建议是,尽量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措施,督促他们掌握所学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讲解圣经中的重要典故并且进行必要的文学引申,取得了两方面的教学实效。首先,持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充足的接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理清基本概念,了解《圣经》典故,把握西方文化的脉络;第二,更重要的是,该课程增加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兴趣和深度,拓宽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视野,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完成了简写本的阅读和讨论之后,部分学生出于兴趣开始阅读相应的英文原著。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文学:通过文学教文化之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2]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圣经》与英语文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文学鉴赏教学论文

2.浅谈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3.教学论文之关于文学,美丽了我的课堂

4.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教学论文

5.教学论文文学色彩充满数学课堂

6.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

7.初中思想品德课论文学案导学教学论文

8.高校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

9.英语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10.浅谈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