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比较文学创建思路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08-23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形成及发展

  比较文学是一门从西方旅行到中国的一门学科。在方法论上,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沿袭了法国学派的严谨缜密的事实验证方法,考察中西文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同时也汲取了美国学派平行研究方法(重视文学现象的审美分析)的长处。在学术研究上,它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已经渗透到了世界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比较文学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不断发展并日臻成熟:首先,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萌芽时就已经出版了数以百计的专著和论文,那些用英、法、德、俄、日等语言翻译的国外专著也频频出版,在某个时期中国出版界首选的学术论题之一就是比较文学,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同时,也有着众多的读者。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上海创刊,比较文学逐渐成型。其次,1985年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此同时此学会也成为了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团体会员。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全国性比较文学研究的体制化,这也就标志着这一学科具有国际性这一特征。第三,当代中国,有许多高校开设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课程。自1994年以来,在中国就已经有七所高校先后建立了独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此外还有二十多所高校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第四,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频繁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原创性的论文,以便在国际论坛发出中国人文学者的声音。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多次举行年会,并在每一次的年会邀请大部分的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进行文学交流。近年来,在西方高校受过教育的比较文学学者也开始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原创性的文学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中国文学者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这就是中国的比较文学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从一种引进的研究方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过程。

  二、学科身份的过去与现在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这一概念所蕴含的理论的自觉意识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回首这三十多年,我们大致可以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7)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开创与奠基的阶段。第二阶段(1988-1997)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阶段。第三阶段(1998至今)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研究继续向前推进发展的阶段。中国比较文学切切实实推进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中国学派开拓了新的领域;成为全球新时期比较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王宁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国内文学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在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同时应用了一些西方的文学和理论,也指出了西方文学理论的不符之处,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西方文学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对西方学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8年,在《后现代主义之后》这部专著中,王宁首次将后现代主义放在一个全球化的广阔语境下进行考察研究,试图通过自己的批评和研究实践,将中国的文化与文学放在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下研究,在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及其研究关系之间协调,最终达到比较文学的超越和跨文化视野的实现。认为后现代主义已经走出了西方世界,成为了一股国际性的理论大潮。王向远认为:“现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接受、借鉴、消化外来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他研究并发表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足以启发人们重新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比较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的定位,和向何去的问题。孟昭毅主张在世界范围文化多元共存中找到东方的本位,要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突出“东方”学者的声音。强调不仅要对过去西方的中心论作质疑与突破,也要有意识的去避免一定程度上新的东方中心论,根本目的是要作超越前人理论框架模式的探索,建立一种宏观而广阔的视阈。他认为在文化、文学交流中,势能落差在所难免,应该努力缩小和消解边缘和中心之间的差异,摸清东方文化和文学的基本规律。并对文化和文学各种现象之间的事实联系展开特有的关注,超越文化与文学的学术界限,尽力从一定程度上超越交流空间、时间和人为的思维界限。其早期代表作《比较文学探索》较好地体现了他的这些学术主张,他在强调和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的同时更深入地从“文学关系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和伊朗、越南、印度等国的文学关系。

  三、不足与未来走向

  新时期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比较文学工具书目前仍未出现,如“比较文学词典”、“比较文学书目”、“国别比较文学研究”等都还没有出现。有几本类似工具书的著作,如贾植芳、陈思和主编的《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刘献彪、葛桂录等著《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编年史稿》,唐建清、詹悦兰编著的《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等。这些工具书类虽然为比较文学作出了贡献,但仍无法解决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和问题。至于比较文学专著书目索引、比较文学散篇论文索引等,都是治学之重要工具,目前也并不很完备。虽然直到如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但在探讨的过程中,比较文学取得了许多收获。例如,我们通过了解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对于各国文学间的联系有了清醒的认识;通过对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对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异同有了更多的了解。很显然,“可比性”问题也许会一直存在,但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对比较文学的认识的深入,我们对其研究也许会得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新时期比较文学学科走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更进一步地向跨学科研究发展,可以断言当今已进入了以多元文化体系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为核心的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新时期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开拓的新的领域,必将弥补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之不足,推动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必将有益于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首先,从初始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比较文化研究这是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发展走向。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我们已经无法逆转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背景中研究文学的历史潮流,21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将是从跨文化角度重新审视文学这一社会现象。第二,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开始从传统的重视西方向重视东方转变。并经历了由“显学”到“隐学”,由“张扬”到“收敛”,由“重理论”到“重实绩”。第三,在文化多元化、文化融合化、文学世界化发展中,比较文学观察的视野从强调学科特性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方向发展,其范围也从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扩展到东西方文化交流融会,其内容从精英经典研究增加至通俗大众文化研究,展现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自身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同源研究与异质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走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